2019年10月25日至27日,“新時代寫作學科發展與教學創新”論壇暨湖北省寫作學會2019年年會在漢江師范學院召開,會議由湖北省寫作學會和漢江師范學院主辦,漢江師范學院文學院承辦。來自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長江大學、中華文學雜志社等科研院所、高校和文創企業的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漢江師范學院校領導周進芳教授主持會議,漢江師范學院副校長陳俊教授致歡迎辭。
會議以“新時代寫作學科發展與教學創新”為主題,圍繞學科建設與發展、寫作教學創新、寫作與新媒體、寫作與人工智能、創意寫作與非虛構寫作等五個子議題展開了深入地學術交流與討論,為推動寫作學科理論發展和教學創新提供了新的思維和路徑。
一、新時代寫作學科理論探討
湖北寫作學會會長毛正天教授致開幕詞并作專題發言。他在發言中回顧了寫作學科發展的歷程,認為寫作學自創生以來一直艱難行進,可喜的是新時代逐漸回歸到學科發展規律自身,隨著學科理論的不斷探索和實踐,當下中國寫作學研究生態生機勃勃,預示著寫作學繁盛時代的到來。同時,他也指出有很多問題需要深入的研究,寫作學科理論體系待優化,創意寫作、非虛構寫作等理論形態如何參與學科建設、寫作教學創新等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探索。
毛正天教授的主題發言《大寫作視野下應用文寫作語言特質透視》高屋建瓴,視野開闊,談到寫作與人的關系,他把寫作當作人的一種本質活動,認為寫作之大,大至原初,大致終極。文章提出要樹立“大寫作”觀念,認為寫作學研究學者要打開視野,不能局限于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大眾傳媒時代,信息化、全媒體化趨勢下,原有寫作方式、文體模式、出版機制等均被解構,只有文體互滲,邊界淡化,寫作學理論才會實現圓融而闊大。同時,應用文在語言表述上要深入探索精益求精,應把握精確與模糊的互動轉化,實現數量與意量的辯證追求,促進硬語和軟文結合。
江漢大學莊桂成教授談到方言寫作的意義及限度,他指出作家在寫作時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語言,方言是地域文化最外在的標記和最底層的蘊涵,是由該地域人群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積淀孕育而成的,體現了某一地域群體的成員體察世界、表達情緒感受以及群體之間進行交流的方式,也敏感地折射著群體成員現時的社會心態、文化觀點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運用方言寫作可以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減少語言在由方言向共同語過渡之時所損耗的客觀生活原生態因子,使語言保持著一種鮮活的狀態。但是,在方言寫作中,如果處理不當會產生閱讀障礙問題和文章粗鄙化問題。他認為在方言寫作中,要注意保持方言詞匯和句式使用的數量和難度適當,在對話中充分使用方言,在敘述中限制使用方言,遺棄方言中非必要的粗鄙之詞,努力做到雅俗有度,發揮方言優勢,進一步拓展文學表達空間。
漢江師范學院趙崇壁副教授在專題發言環節談到寫作中的重復敘事的空間邏輯。他認為重復敘事的空間邏輯是指橫向研究重復的表意邏輯,可描述為時間凝定的前提下因空間的變化而引發的重復效力。空間重復可分化為三種邏輯形式:聚合、互補、復調。聚合是重復之間的向心力,意在將毫不相干的能指表象聚集在一起,形成張力結構;復調是重復之間的離心力,它是相同的能指表象因敘述立場的差異性而引發所指的發散性,形成悖論式結構;互補是重復之間的同心力,意指在所指同一的前提下,重復能指之間的交互構成,以期完善所指形式,形成替補式結構。
二、新時代寫作教學創新思考
新時代是一個充滿變革精神的時代,我們寫作所處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如何適應時代的變化,這是寫作教學所要面對的機遇與挑戰。
江漢大學何冬梅副教授提出要以“課程思政”激發應用寫作課堂教學活力,潤物無聲,同頻共振。在應用寫作教學中,應該努力做到:深刻把握“思政課程”的生成邏輯及應用寫作的教學規律,明確教學目標,將思維能力、職業精神、社會責任感,細化到培養目標當中;優化教學內容,把握“大思政”理念,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教育內容融入教學體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改革教學方法,以問題為導向,以探究式案例為依托,增強教學的說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形成應用寫作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格局。
黃岡師范學院沈嘉達教授認為微寫作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表征,其微小的形式和微言大義的特征,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生長點和一種新的寫作可能性,相較于傳統作文的全方位要求,微寫作側重的是“專項”訓練,在切入點尋找、新材料運用、修辭手法應用等方面對寫作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他指出淺閱讀催生淺思維,寫作軟件的出現改變了許多人的思維觀念,寫作教學有必要及時調整應對網絡形勢變化。但微寫作不等于“段子”寫作,大學引入微寫作教學并不是要培養段子手,不能以簡單的社會批評、坊間巧語替代微寫作。微寫作作為一種新的“業態”,顯示出了一定的生命力;微寫作目前作為大學寫作教學的補充形態,有望形成“新常態”。
江漢大學梁潔老師提出新媒體視域下的移動媒體寫作是集文字、圖像、表情、音頻和視頻于一體,構建了一種人機交互、溝通感觀的新寫作。新寫作豐富了人們的視覺與聽覺感知、促進了寫作簡化,并呈現出短平快的特征。移動新媒體的便利性吸引了數量龐大的作者和讀者,成為與傳統文學并立的新形態,隨著新技術不停的越界與擴容,給文學創作、文藝批評及寫作理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原有的學科性質與傳統的研究方法都難以守成,還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的檢驗,助推新媒體寫作發展。江漢大學但紅光副教授探討了新媒體時代高校寫作教學如何順勢而為的問題。他認為除了寫作天賦之外,訓練時間有限、教材模式化等多方面原因制約了當代大學生寫作水平提升,而以電子產品為載體,以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為載體的新媒體寫作,正以其獨特的優勢成為新的寫作態勢,新時代的寫作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新媒體寫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貼近現實進行,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有意義且有價值的自我表達,在參與新媒體寫作中提升寫作能力。
三、新時代寫作實踐經驗闡述
新時代文化產業繁榮興盛,自媒體蓬勃發展,寫作的民主化與大眾化日益普及,寫作主體自我表達意識不斷膨脹,新的寫作姿態與寫作形態不斷涌現,有必要進一步關注與發掘文學寫作在新時代的新功能,拓展新的學術視野。
華中科技大學歐陽明教授闡釋了解釋性報道的寫作重點,認為解釋性報道是一種充分運用背景材料來說明新聞事實的來龍去脈,揭示新聞事實的原因、實質意義或預測新聞事實發展趨勢的分析性報道。一篇解釋性報道的關鍵在于寫作主體對于新聞事實的解釋是否合理、有根據、有新意且有說服力,并舉例分析指出一些解釋性報道作者對新聞原因認識膚淺,受訪者選取不佳。他認為報道主體應當樹立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在分析問題時要善于抓取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厘清復雜的新聞事實,全景透視報道對象,實現由開闊覽察縱深。
江漢大學朱曉青老師分享了自己對北宋文學家黃庭堅詩文創作理論的研究成果,她指出黃庭堅以宗經為基礎,立身為本,精研經典,追摹先賢,寫文作詩講法度,講究語詞鍛煉,其寫作理論為初學者指點門徑,有軌可循,影響深遠,也為當下寫作教學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啟示:立身與作文,體仁義之道,作超拔之文;向上一路,學習經典;講究法度,熔煉前人語匯,推陳出新;理得辭順,自然成文。漢江師范學院周春雨老師結合葉圣陶寫作教學思想對創意寫作的啟示,談到葉圣陶的寫作教學思想是在繼承發展傳統寫作理論基礎上形成,與同時期發軔于西方的創意寫作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葉圣陶在實踐中教學生有真意作文、熱心課堂訓練和課后的交流指導、與學生一起寫作等一些做法為當下的創意寫作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本次論壇設置了詩歌專場,數位湖北業界詩人與寫作學界的理論研究者進行現場對話,成為此次會議的別樣風景。詩人譚維帖、李勇朗誦了自己的作品,歐陽明、江來結合自身的寫作實踐交流了對于詩歌創作理論的理解。詩人們明確的詩歌創作理念和對新敘事語法的自覺追求受到沈嘉達教授的高度肯定。他非常認可詩人們把詩歌當作“精神之鹽”和“精神寺廟”,鼓勵他們保持創作熱情,推動湖北詩歌獲得新的發展。漢江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郝文華教授表示,本次論壇會議發言內容豐富,既關注寫作的文學性,也注意寫作的社會服務性,與會專家學者就年會主題進行熱烈地討論交流,對推動湖北省寫作學科的發展和寫作教學創新起到了積極的意義。新時代的寫作者,唯有高舉創新的大旗,保持清晰的觀察與客觀的心態,聚焦現實題材,記錄時代巨變,才會迸發出更強大的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的創造潛力。
作者簡介:周春雨,漢江師范學院文學院,湖北十堰,442000。
(責任編輯 ?莊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