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總體來看,面對復雜的國際輿論,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我國主流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在這場戰“疫”報道中得到充分展現,在“硬”實力持續增強的同時,“軟”實力也有明顯提升,在講什么故事、怎么講故事、怎么讓世界聽見中國故事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探索和表現。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那么,中國媒體有沒有能力向世界客觀、及時、全面、生動地展示中國的戰“疫”故事,展現中國人的精神風貌?有沒有能力回應世界關切,糾正外界的誤讀,駁斥外界的抹黑?疫情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是話語的爭奪,中國媒體與國外媒體在疫情報道“對壘”中的成績如何?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有沒有經受住考驗?
“疫情”對外報道涉及方方面面,題材的選擇至關重要,只有那些國外受眾關注的、樂見的,或是能夠解除他們內心疑惑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到達國外受眾,并激發國際社會的共情。
小人物的“暖”故事。在災難性事件報道中,人的命運和故事往往是最受關注的部分。挖掘普通人身上能夠激發海外受眾共情的新聞元素能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中國媒體在選題時紛紛將關注點放到了小人物的大情懷上。例如,新華社報道《隔離點里的“臨時媽媽”》講述了“隔離點里六位護士照看被隔離母親的嬰兒”的故事,視頻沒有過多的編輯和渲染,只是以白描的手法展示了護士照料嬰兒的細節,僅僅抓住“愛”這一人類的共性,展現疫情下的分離與不舍,很容易引發共鳴。《催淚!疫情一線,她與女兒隔空擁抱》則抓拍了護士劉海燕與9歲女兒隔空擁抱的一幕,成為海媒報道的爆款,總瀏覽量達5800萬,互動量810萬。中國的快遞小哥登上《時代》周刊也證明了外國媒體和受眾對于“小人物”的關注。利用小人物的“暖”故事進行“共情式”傳播顯然能更好地引發受眾共鳴。
世界聚焦的“熱”故事。除了疫情防控本身,國外受眾對疫情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等也有較高的關注度。中國媒體注意到了這些關切,及時進行“熱策劃”,組織相關報道。新華社結合工業利潤數據、金融市場動態消息等切口做好分析解讀,播發了一系列涉及金融系統穩定、宏觀政策、財稅政策、凍豬肉投放、企業復工復產等議題的對外稿件。相關報道既客觀介紹疫情對一些企業生產造成一定短期影響,同時展示出中國經濟中長期的良好發展態勢,外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信心等,充分顯示了中國對于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中國媒體還聚焦各種新興技術在抗擊疫情戰役中發揮的重要支撐作用,著重展示中國科學防控疫情的舉措和形象,相關報道梳理了大數據在追蹤潛在患者行蹤、分析疫情發展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及時向民眾提供真實準確信息、防止信謠傳謠等方面的作用,展現了中國對運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抗擊疫情的重視。這些報道在回應關切的同時也向海外受眾展示了中國科技的“肌肉”。
駁斥謠言的“真”故事。在疫情信息鋪天蓋地的情形下,一批不負責任、未經核實的謠言和刻意抹黑也四處傳播,不明真相的受眾被謠言裹挾,排華、辱華現象不時出現,真相的缺失或者說真相傳遞的不充分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針對復雜的國際輿論生態,國內媒體紛紛主動出擊,用好“真相放大鏡”,力爭讓真相“跑”贏謠言。新華社海媒平臺就主動出擊,通過“FightVirus(抗擊病毒)”“FightRumor(反擊謠言)”“FactCheck(事實核查)”等標簽主動設置議題,推出“疫情流言辟謠”系列報道。例如,針對海媒平臺上“武漢人民大喊加油”被境外人員惡意配發“武漢封城,人們糧食短缺大聲呼救”的錯誤字幕,及時發布配有正確字幕的視頻,阻斷謠言的傳播。
外國人眼里的中國故事。反映在華外國人群體對我國防控舉措的認可和對戰“疫”必勝的信心,運用“他者”視角“借嘴說話”,這對于有效回應國際社會關切,回擊西方媒體的不實報道有重要作用。外文局“第三只眼看中國”韓文版《高恩帶你看中國》推出主題節目《凝心聚力共同戰疫》,由韓籍主持人樸高恩講述中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第三只眼看中國”英文版也推出Vlog特別節目《聽英國小哥聊戰“疫”生活》,英籍主持人Josh去到北京多個標志性地點,講述疫情下的百姓生活。除了外籍的專業媒體人士,在華留學生群體,在華國際志愿者群體,外企及其員工群體都有國外受眾更易接受的“他者”視角。新華社就組織了這樣一批報道:《在華外國學生現身說法:謊言和操控比病毒更有害》通過在華留學生的親身經歷親口駁斥西方的抹黑言論,報道通過新華社西文臉譜賬號播發后,瀏覽量近4萬,互動量近2500,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此次疫情報道中,除了傳統的報道形態,一些新的故事講述樣態受到大家的普遍關注和喜愛。其中,慢直播、衛星新聞、Vlog等成功“吸粉”,擁有超高人氣。不難發現,相對于單純的文字報道,更加直觀的現場類視頻報道以及可視化的數據新聞報道更能引發國外受眾的關注。
慢直播——現場新聞。慢直播是一種全程式直播某一事件的視頻節目類型。其特點是節奏慢、時間長,沒有快速剪輯的鏡頭,沒有精美的后期制作,沒有任何加工,沒有主持人的主觀引導,只用固定機位進行現場拍攝,原生態、真實直接地展現事物發展的場景。雖然慢直播并非新鮮的報道形態,但在此次疫情報道中卻煥發了耀眼的光彩。央視頻《全景直擊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吸引1.27億人次在線觀看,評論區日均高達7萬條的評論也顯示其超高人氣。在海外,兩家醫院的建設過程也同樣引起網民關注。相關報道被BBC、FOX等眾多國際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大量轉播轉載,“中國組織力”“只有中國可以”成為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的高頻留言。顯然,慢直播給觀眾以強烈的代入感,并激發他們對于事件發展的高度關注,這是“單向傳播”和“選擇性傳播”所難以企及的。


除了對重點工程進行直播外,各家媒體還利用國內直播信號加同聲傳譯的方式,對外直播了多場中央和湖北省相關部門疫情通報的發布會,通過直播實現了內外傳播時效的無差別化。
衛星新聞——大數據分析式新聞。中央提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后,各地結合自身情況積極推動復工復產,而此時,海外對于中國經濟走向異常關注,“唱衰”之聲不絕于耳。新華社適時推出衛星新聞報道《疫情防控中,中國正在“熱”起來》《衛星發現一個新信號:中國正在“亮”起來》。這組報道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畫面和數據可視化,從太空視角全景介紹中國復工復產的進展,直觀、生動、詳實、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的成效,展現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進展,傳遞出“中國正在‘熱’起來”的重要信號。做到了用科學數據說話,讓抹黑謠言閉嘴。
Vlog——體驗式新聞。第一現場、第一視角、非專業的拍攝手法,日志體的表現方式使得Vlog深受年輕受眾的喜愛,而對于這一報道形式的重視與投入也深刻體現了主流媒體語態的積極轉變。各家媒體推出的Vlog報道中,報道主體既有媒體人,也有非媒體人(包括醫護人員、志愿者等),也有二者的結合。從2月6日開始,新華社派記者深入武漢一家醫院、超市和方艙醫院,推出Vlog欄目#WuhanToday,在第一現場向世界講述武漢和中國人民堅定有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動故事。《探訪武漢超市》《走進方艙醫院》等Vlog報道由于代入感強,真實生動,不僅收獲了數千萬的閱讀量,還受到外媒關注。美國CNBC高級制片人和BBC記者紛紛提出連線采訪出鏡記者的需求。
紀錄片——跨越國界的藝術式表達。紀錄片在真實性、客觀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先天特征和優勢,使其成為一個國家、一個重要歷史事件的影像志。正是基于紀錄片這樣的特點,它在國際傳播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和魅力。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通過回顧武漢封城以來發生的真實故事,聚焦感人的個體和細節,運用西方受眾習慣的表達方式推出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就受到國外觀眾的高度關注。截至3月9日,這部紀錄片在海外的觀看量高達500萬人次,被21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多家境外電視媒體和新媒體平臺采用,成功實現了中國戰“疫”工作的全景式展現。
有感人的故事,吸引人的報道形態,要有效到達國外受眾,渠道和平臺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中國媒體不僅有效利用多年來建立的多語種平臺,還積極對接國外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多管齊下,盡可能廣泛而又精準地到達目標受眾。
展現多語種國別傳播能力,實現精準落地。自我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以來,中國主要國際傳播媒體的“硬”實力得以明顯提升,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建立并完善了多語種的內容生產和發布平臺。在本次疫情報道中,多語種傳播能力的作用凸顯,使得國別傳播、精準落地得以實現。
以新華社為例,通過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日語進行疫情報道的對外傳播,各語文種專線針對目標受眾,有的放矢。例如,俄文專線稿件《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快速檢測試劑盒研制成功》被包括俄羅斯塔斯社、今日俄羅斯通訊社、俄羅斯報、俄羅斯觀點報、俄羅斯獨立報等100家國際和地區主流媒體采用。中國外文局則遴選一線優質圖文內容與視頻產品,通過中、英、法、德、俄、西、阿、日、韓、葡等14個語種對外編譯播發稿件。短視頻《武漢莫慌,我們等你!》由外文局譯制成12個語種后,通過73個海外平臺賬號和國內各平臺發布,總閱讀量達2777萬。人民日報則利用“海聚”平臺,實現其大量主題稿件在境外落地,其中7篇原創文章被海外主流媒體轉載引用3370次。建立于2017年的“海聚”平臺,是由人民日報海外網研發的“海外華文新媒體技術支撐和內容共享平臺”,其目的就是通過新媒體技術手段創新海外傳播渠道。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下屬的國際視頻通訊社也通過多語種對外發布總臺重點稿件和直播信號。這些新聞素材和新聞發布會直播信號被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兩千家媒體使用,數量多,范圍廣,讓中國聲音到達盡可能多的國際受眾。
善用外媒和社交媒體平臺發聲,有效借船出海。本次疫情對外報道中的一大突破就是中國的媒體人更多地直接出現在海外主流媒體的節目中,以訪談嘉賓或是連線記者的身份,直接面向當地觀眾介紹中國防控疫情的最新進展。以中國廣播電視總臺為例,總臺駐西班牙記者先后接受西班牙國家電視臺高收視率欄目《24小時》以及西班牙國家廣播電臺《今日亞洲》欄目的采訪,介紹中國政府防控疫情的努力及留在中國的西班牙人的情況等。在非洲,總臺非洲區域制作中心外籍員工接受了埃塞俄比亞廣播電視公司的采訪,介紹中國在短時間內建起新的醫院等高效防控工作。在美洲,總臺記者參加了阿根廷美洲電視臺訪談類節目直播,向當地觀眾介紹了雷神山醫院建設情況。總臺記者還先后與英國廣播公司、美國福克斯新聞臺、半島電視臺、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等29家海外知名主流媒體連線。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媒體的報道能力和專業能力,告訴世界當下真實的中國。
除了記者直接發聲,合作傳播也是利用外媒平臺發聲的一種有效方式。新華網通過9個語種,向全球3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家知名媒體網站實時推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融媒體專題和重點外文原創報道,成功落地《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等國外主流媒體,實現了專題報道規模化落地。
不僅積極利用海外主流媒體平臺,中國媒體也著力海媒平臺,打造對外傳播新“陣地”。新華社海外社交媒體“NewChina”賬號集群發揮矩陣傳播優勢,通過臉書、推特、優兔等19個語種的55個賬號,及時發布中國疫情防控的舉措和進展,積極回應海外關切。中國廣播電視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則利用其海外粉絲數高達1.27億的主賬號播發了大量報道,點擊量和互動數都創下了新高。這些都成為直接面向海外受眾講好中國戰“疫”故事的重要渠道和陣地。
中國媒體在此次戰“疫”報道國際傳播中的表現可圈可點,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并非易事,特別是在新的國際體系轉型過程中,傳統大國特別是霸權國家必然對新興大國和新型國際體系的上升趨勢設置障礙,在國際傳播領域則表現為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對他國國際傳播活動的阻撓和壓制。2月18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將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中國日報》和《人民日報》五家新聞機構在美國的分支機構列為外國外交使團,這是比之前實施的外國代理人制度更加嚴苛的制度,這對于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工作影響也是顯著的。基于復雜的國際背景和輿論生態,中國媒體要想更好地到達并影響國際受眾,就需要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淡化報道主體的官方背景,突出中國故事本身的魅力。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道阻且長,但只要不懈努力,必有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