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濱 趙寰 趙瑩 王延偉 趙建泉
摘要:質量成本的理論方法是企業提升質量效益的有效途徑,本文闡述了質量成本的內涵及意義,分析了裝備制造質量成本管理現狀,研究了軍事代表開展裝備質量成本監督的主要方法,有利于優化質量監督方法手段,提升質量監督水平和相關企業質量管理水平。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quality cos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quality efficienc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quality co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quality cost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the main methods of to supervise equipment quality cost, which is conducive to optimizing quality supervision methods, improving quality supervision level and quality management level of enterprises.
關鍵詞:質量成本;質量管理;質量監督
Key words: quality cost;quality management;quality supervision
中圖分類號:F275.3?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10-0010-02
0? 引言
20世紀50年代,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菲根堡姆提出了“質量成本”的概念。隨著ISO9000標準在全世界范圍推廣普及以及質量成本理論的不斷發展,質量成本管理作為質量改進工具和質量管理措施,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不斷發揮其積極作用。美國軍方也將質量成本管理納入其軍用規范與標準,如Mil-Q-9858A質量規劃規定“質量成本是對政府承包商和分承包商的一項要求”[1]。
1? 質量成本的內涵及意義
GJB5323-2005“質量管理體系的財務資源和財務測量”將質量成本的定義為“為獲得顧客滿意的質量并對組織外部做出質量保證而發生的費用以及沒有達到顧客滿意的質量而造成的損失”。我國通常采用“預防、鑒定和故障”質量成本模式(PAF模式),將質量成本的構成分為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特殊情況下,增加外部質量保證成本。
傳統質量成本模型認為產品質量控制水平較低時,預防和檢驗費用也較低,產品質量控制水平提高后,預防和檢驗費用隨之增大,當產品質量控制水平超過一定程度后,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控制水平,檢驗和預防費用將急劇上升;內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的規律則相反,產品質量控制水平較低時,產品合格率低,損失較大,質量控制水平提高后,故障成本造成的損失逐漸下降,當質量控制水平超過一定程度后,即使大幅度增加檢驗費用和預防費用,但故障成本造成的損失下降速度反而減緩,因此產品質量控制水平存在一個理想點,即當產品質量控制保持在這一水平時,產品的總質量成本最低,企業的質量經濟性水平最高[2]。因此,質量成本管理的作用就是從經濟角度分析產品質量與投入、產出之間關系,尋求企業最適宜的質量水平,保證企業在滿足客戶質量要求的前提下獲得最大利潤。質量成本管理是企業向質量要效益的有效方法與手段,對企業自身發展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有利于促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和持續改進。質量成本理論通過采集、統計、核算、分析和比較經濟數據,掌握產品質量情況及其對經濟效益的影響,了解組織各部門、各級落實質量管理體系要求情況,發現質量管理體系運行存在的具體問題,從而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提高質量管理績效水平。
二是有利于控制整個產品的成本。質量成本是產品成本的組成部分,分析好質量成本,才能有辦法降低質量成本,控制整個產品成本,增加利潤。
三是有利于尋求滿足顧客質量要求的質量水平。通過質量成本分析、比較和研究,可以定量掌握質量成本中各項費用的組成及變化趨勢,并與行業質量成本水平相比較,控制不合理費用、增加合理費用,確定出滿足顧客需求的適宜的質量水平,提高自身競爭力。
2? 國內企業目前質量成本管理現狀
目前,國內不少企業控制產品質量的手段仍然停留在傳統的事后檢驗質量控制模式,這種模式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設備等資源進行檢驗和糾正工作,產生的鑒定費用較多,同時事后檢驗時出現的不合格品,其報廢或返工又形成了失敗成本。此外,由于抽樣檢驗的方式存在誤判的可能性,如果一些不合格品進入市場,將增加退換或售后服務費用——外部故障成本,影響企業的信用和形象。這些鑒定成本、失敗成本以及不合格品退換或售后服務帶來的外部故障成本成為企業質量成本的主要構成。可見,事后檢驗質量控制模式需要投入高額的質量成本,卻難以實現高質量的目標。這一現象在傳統大型制造企業表現的較為明顯,不重視預防成本的投入,靠檢驗來保證產品質量,通過檢驗試驗模式創新、高精度檢驗設備、增加檢驗環節和檢驗人力等方面的不斷投入,控制各生產環節不合格品的流轉,這種事后補救成本較高。如果不投入預防成本,不對產品的設計、工藝、過程管理等進行改進,將難以避免同類問題反復出現,造成企業在不合格品返檢返工、質量問題歸零、技術服務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產生較多失敗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而這些成本通常遠高于預防成本,導致企業質量成本高企,最終影響企業的效益。
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企業管理層對質量成本管控認識不足,質量成本分析管理在國際大型企業已成熟運用,但我國企業管理領域對這一理論方法研究的不多,在實際質量管理中運用的更少。
二是傳統質量管理模式不太關注質量成本,多采用事后產品檢驗控制產品質量,對質量成本的組成和按比例科學投入認知較少,細致開展質量經濟性分析和評價還未形成共識。
三是質量成本分析這一質量管理方法需要市場、采購、計劃、財務、生產、檢驗等與產品形成過程相關的所有部門相互配合協作[3],無法依賴質量部門單獨實施,而現有企業管理中,質量管理工作大多由質量部門負責,開展質量成本分析客觀上會增加這個企業的工作量,使傳統大企業在推行質量成本管理時存在一定困難。
3? 軍事代表開展質量成本監督的依據及切入點
GJB9001C《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在“績效評價”章節明確:分析和評價質量經濟性,同時將質量經濟性分析情況作為管理評審的輸入。質量成本分析作為質量經濟性分析的主要內容和手段,已成為承制單位建立與運行GJB9001C《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的一項內容。因此,開展質量成本監督是軍事代表監督承制單位國軍標質量管理體系運行應有之內容;同時,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監督是軍事代表開展質量成本監督的主要切入點。
當前,軍事代表開展合同監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個層次:對于整機產品和重要配套成品件的承制單位,采取“產品+過程+資格(體系)”監督模式;對于一般配套成品件的承制單位,采取“產品+資格(體系)”監督模式;對于低層級配套件的承制單位,采取“資格(體系)”監督模式。隨著合同監管新機制的實施,優化具體產品的監督范圍,有利于突出承制單位的主體責任,有利于將監管力量向重點項目、重點環節聚焦。承制單位資格的有效保持、體系的有效運行將成為軍事代表質量監督的重要方面。由于軍事代表監督承制單位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主要側重機構、制度、程序方面,可量化、可測量、可評估的手段較少,質量成本分析作為評價質量績效的有效工具,可成為加強承制單位資格監督、質量管理體系監督的重要手段。
4? 軍事代表開展質量成本監督的主要工作
4.1 引導承制單位開展質量成本管理
一是督促承制單位管理者加強員工質量意識培養,牢記“軍工產品質量第一”基本原則,鼓勵全員參與企業質量成本管理工作中,使不同崗位的員工認清其在質量成本管理中的作用,理解質量成本管理對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作用,營造全員進行質量成本管理的良好氛圍。
二是督促承制單位建立有效的質量成本測算、分析、報告、決策制度,通過不斷的運行和改進,使其與企業質量管理現狀相適應,提高質量成本管理規范程度,避免質量管理體系與實際質量管理“兩張皮”。
三是落實質量責任制和激勵約束機制,推動承制單位將質量成本指標分解落實到具體部門和崗位,明確責、權、利,形成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部門歸口的質量成本管理模式,鼓勵各部門加強交流,相互監督、相互配合,共同提高企業質量成本管理水平。
4.2 加大對承制單位財務狀況監管力度
一是收集承制單位形成的質量成本報告及計算依據,通過質量成本核算對承制單位質量成本形成、變動進行分析,核對報告和數據的真實性,查找出影響質量成本的關鍵因素和薄弱環節,及時反饋承制單位,促使其改進和完善。二是收集承制單位質量成本管理相關證據,掌握承制單位質量方面經費投向投量,按照質量成本理論,對承制單位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等方面數據進行分析,督促企業及時調整各項費用在整個質量成本管理中所占比例,不斷優化質量成本經費的構成,做到既要降低質量成本,又能有效保證產品質量穩定可靠。
4.3 完善承制單位質量管理體系運行
一是通過體系審核、資格審查等工作,在規范企業質量管理的前提下,全面掌握企業人、機、料、法、環方面中和質量成本有關的數據和信息,結合財務質量成本分析報告,分析和查找質量成本中各部分配比的不足和質量管理中調整后可優化質量成本結構的各種因素,督促企業及時進行調整和完善,使質量成本管理與質量體系管理切實融入到一體,實現產品質量和企業績效利益最大化。
二是結合日常質量監控,通過生產條件檢查、工藝紀律檢查等手段收集和質量成本有關數據和信息,用來核實企業財務部門提供的質量成本分析和質量成本憑證、資料真實性。比如在開展各種產品試驗過程中,在做好試驗記錄等工作的同時,盡可能關注和收集人員配備、檢測環境設置、試驗器材配備等與鑒定成本有關的費用,為審核企業質量成本報告真實性提供有力支撐。
綜上,軍事代表開展質量成本監督的關鍵是調動承制單位實施質量成本管理的積極性,不斷優化質量成本構成,降低質量總體成本,提高企業質量管理的經濟性,為用戶提供滿意的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武小軍.質量成本管理創新與信息化研究[D].同濟大學,2006.
[2]張建偉.汽車制造企業質量成本若干關鍵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06.
[3]賈春香,王晶瑩.質量成本管理在制造企業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6(11):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