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路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學校的德育課程,是學校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習方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大限度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實效性;教學方法;學習方式;教材觀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1-0024-02
2016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出通知,將原來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這一重大改變,體現了道德與法治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的國家意志,是我國“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在學校教育中的課程實踐方式。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時間較短,所以如何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是當下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研究的重中之重。筆者通過教研發(fā)現這門課程的實施還存在諸多問題:教師多為兼職,主要精力和時間多放在主學科上,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少;教師習以為常的授課模式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教師對該課程的性質和特點缺乏深刻系統的認識,課堂教學存在明顯的位移現象;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很好的確立;課堂教學“知識中心”和“教師中心”依然深刻影響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那么,如何才能實現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呢?
一、轉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綜合性、活動性、開放性的特點,這使得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有別于其他課程。游戲、討論、辨析、調查、參觀、表演等都可以成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活動方式。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勵學生的思考。為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冬天在哪里”這節(jié)課是讓學生感受自然界的變化,欣賞大自然的美,初步理解自己的生活變化與季節(jié)的關系。首先,教師可以運用《三字經》中的“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導入新課,同時讓學生欣賞四季的圖片,引入四季輪回。接著,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以下三個活動。活動一:“冬天真美麗”。教師讓學生交流自己發(fā)現的冬日美景,然后出示一組冬景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冬天的美麗和神奇。活動二:“動物巧過冬”。教師先播放動物過冬的視頻,要求學生邊看邊思考動物過冬方式有哪幾種,然后將準備好的動物過冬方式分類表發(fā)下去,讓學生四人為一小組討論完成表格填寫,再讓各組派代表上講臺展示表格,師生共同評判。最后,讓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活動三:“冬天在哪里”。教師先讓學生自讀小詩,接著引導學生理解“冬天在哪里,我去問媽媽,媽媽不說話,指指我衣袖”這一句,并自由討論冬天還在哪里。學生們說:冬天在奶奶曬過的香噴噴的有陽光味道的被窩里、在小朋友呼出的熱氣里……關于冬天的美,學生的視角會非常寬廣,很有生活氣息。最后,讓學生仿寫這首小詩,通過仿寫進一步發(fā)現冬天的美。這樣的設計突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性、開放性的特點,學生在活動中能夠感受到冬天的美麗和神奇。
二、轉變“學習方式”,為學生主動學習搭建平臺
傳統的品德課教學,長期存在“灌多悟少”的弊端,使學生處于被“管制”的地位,嚴重阻礙了學生道德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得來的知識,印象更深刻,所以高效的課堂教學必須依賴于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小組合作、探究體驗、問題解決等學習方式都應成為主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讓學生由過去“靜態(tài)地聽”轉變?yōu)椤皠討B(tài)地學”。
例如,教學“大家排好隊”時,為讓學生直觀感受到還是排隊好,教師可以設計體驗活動,先讓學生同時上講臺拿作業(yè),且不提任何要求,觀察學生如何表現,并記住被擠的學生,讓其談感受。接著,讓學生排好隊重拿作業(yè),結果是又快又不擁擠。這樣的體驗活動比簡單說教效果要好得多。教學“哪些地方要排隊”時,教師可以先播放配樂課件展示排隊場景,并明確“公共場所”這一概念,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小組合作探究為什么要排隊,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發(fā)現排隊的好處。為了突破“排好隊,護公平”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設計“買早點”情境,由教師扮演“插隊阿姨”,并采訪被插隊同學的感受,讓學生評價“插隊阿姨”的行為。體驗活動能夠讓學生在體驗中懂得“排好隊,護公平”的重要意義。這樣的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動手動腦能力、交流分享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三、轉變“教材觀”,將教材作為學習資源和引導學生活動的線索
道德與法治教材所選擇的素材是有限的,具體教學時,教師需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開發(fā)教材內容。
例如,教學“上學路上”時,教材選登了一些典型的上學方式,如步行、坐校車等。考慮到學生們上學的方式可能不止這些,教師便先對班上學生的上學方式做了調查,發(fā)現一半以上學生是由父母騎電瓶車送其上學的,可這種方式教材上沒有呈現,因此教師調整了教學內容。教師讓學生們說說自己的上學方式,并相機板書:騎電瓶車上學、走路上學、坐汽車上學。教學“上學路上的安全”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將騎電瓶車上學作為重點,先讓學生說說騎電瓶車上學的路上有沒有遇到過什么危險的事,待學生充分交流后,再用視頻播放交警叔叔的話,通過交警的介紹加深學生對騎電瓶車的危險性的認識。最后,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上學才安全。為了加深學生對安全知識的印象,教師選取安全的或不安全的9種上學方式制成一張安全飛行棋棋譜,先讓兩個學生上黑板玩,邊玩邊讓學生了解游戲規(guī)則:安全則前進,不安全則停止或后退。最后,讓學生四人一組玩飛行棋,直至課堂結束。這節(jié)課的選材全部源于生活,教師不再是教材的單純執(zhí)行者,而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上課不是講教材,而是將教材作為學習資源和引導學生活動的線索。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品德的形成和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是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豐富多彩的生活模型為依據,以密切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的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利用有趣的情境教學及鮮活的實踐,讓學生走進生活,讓道德與法治知識融入生活,最大限度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以促進學生在道德品質及法治意識方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俞琳.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教師,2019(03).
[3]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