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萍萍
【摘 要】 語文是一門基礎工具課,語言文字不僅在信息交流、情感傳達、藝術表現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也是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小學語文教育是全方位素質人才的培養打基礎固根本的教育階段,在學生未來步入社會后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要運用。因此,語言表達能力應該成為學生需要培養的最實用、最重要的素質。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培養學生 ?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徑。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過于看重的是學生的解題技巧、作文水平,往往忽視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更新觀念,加強口語練習,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 創設教學情景
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之上不發言,一是害怕發言,怕被別人嘲笑;二是不想發言,沒有興趣。針對后者的情況,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身為人民教師的優勢,結合語文教材內容,為學生創建一個美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進行思考,進而與他人進行交流,鍛煉口語表達能力。
比如在講解語 “你最喜歡哪種動物”,教師通過PPT展示出各種小動物,只要學生們說出一種小動物,教師就把這種動物圖片放大,并放出該種動物的視頻,引發學生們熱議。學生們在教師創建的美好情境下,暢所欲言,激發他們對動物的思考,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但是教師要特別注意那些一言不發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教師要鼓勵他們進行語言表達,克服口語表達難的問題,使其全面發展。
二、強化表達運用
“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語言運用的實踐應包含口頭語言及書面語言兩個方面,是綜合體現學生運用語言這一思考工具,組織字、詞、句、段的能力。教學中,可以通過課堂內“短、平、快”的書面語言訓練,增強“急智”應激能力,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內化于心。
1. 展開想象,補寫課文
想象力是讓表達能力飛躍平凡的翅膀,沒有想象力的表達是單調而無趣的。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文的省略或刪減部分,或者意猶未盡的結尾做文章,請學生發揮想象,當一回作家; 在理解課文主題、盡量不偏離愿意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達到既加深對課文理解,又提高表達能力的目的。
2. 積累詞句,提升內涵
語言運用,本質上是對于語言素材的理解、積累、轉化與表述。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是厚積薄發的過程,就能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教學實踐中,筆者常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利用小學生記憶力強,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時做好摘抄,寫點感悟,達到將積累的知識轉化為自身“詞語庫”的目的。二是在課堂上有意誦讀一些經典名著片斷或精彩詞句,然后戛然而止,只告訴學生這是哪本書中的內容、哪個作者的作品,以此激發學生拓展課外閱讀的興趣,接觸更多表達技巧。
三、加強朗讀訓練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由于學生缺少知識儲備,同時文章熟悉程度不足,因此學生在課文朗讀的時候很難融入感情。這就需要教師要教授給學生一定朗讀技巧,學生通過模仿教師朗讀表情與語調來感受語言魅力。此外,教師還需要營造出學生之間相互競爭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學生加入到朗讀當中,小學生通常非常在乎學生的表揚以及鼓勵。所以,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
比如《兩小兒辯日》這種古文,多次朗讀能夠背誦文章內容,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將表演融入其中,通過扮演其中兩小兒的角色,加強朗讀的趣味性。教師在講解文章內容的時候,需要將其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樣能夠提升學生對于人物角色特征的準確掌握。學生在這種氛圍下,語言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提升。
四、打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積極的教學課堂氛圍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加溝通交流。這需要教師擁有良好的綜合實力,不僅專業語文水平高,而且個人的綜合素養也要高。在教學中能夠以親切的語言與學生溝通,用積極的態度認真備課,做到換位思考,站在學生這個年齡段思考他們需要什么,如何進行授課。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都有表達的欲望,但是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上,有些學生由于膽小,害怕答錯遭到別的學生嘲笑,以至于想說也不敢說。
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首先要促使學生敢于與他人溝通,大膽說出來。在課堂上要想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要起表率作用,多以簡單易懂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多以有趣的故事來代替難懂的語文教學,培養與學生的良好關系。有些學生在進行口語表達時有可能需要他人的鼓勵、幫助、引導,教師在與這類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時,語言一定不要太復雜,比如詢問你最喜歡吃什么食物?你最喜歡什么顏色?通過這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交流內容,令他們能輕松回答上來,才會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敢于講出來,進而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良好的口語能力是人與人相處的必備條件,也是每個人必備的素質。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發展語言的黃金階段,作為語文教師對學生應扎實訓練,充分利用母語的環境和條件,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為孩子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以適應現實生活和未來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