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琴,華筱娟
職業認同是指個體對社會賦予職業角色的承認,自內心接受該職業,并對所從事職業的目的、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做出積極的感知和正面的評價[1]。護生職業認同是指護理學生對將要從事的護士職業和目前護生身份的積極感知、正面評價和情感體驗,其程度可以決定個體的職業行為傾向,是專業學習、學科發展和職業穩定的基礎[2]。國外學者在理論探討、測評工具和影響因素等方面研究的基礎上,逐漸開始對護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干預策略研究[3-6]。而我國尚處于測評工具研制及職業認同的描述性、相關性研究階段。護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起步于在校學習階段,其職業認同感對日后職業穩定、降低離職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職業認同的形成被視為醫學教育和職業精神的重要構成[8]。作為護理教育者,積極探索護生職業認同情況及其相關因素,評估護生將來離開護理專業的風險,并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對護理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擬通過對畢業前護生職業認同情況進行調查,從教師專業態度對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及護生職業認同感對其學業成績的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以期為修訂護理人才培養方案、提升護生職業認同水平提供指導方向。
采用方便抽樣法,抽取廈門醫學院即將畢業的護理專業學生,共發放問卷470份,回收有效問卷459份,有效回收率為97.7%。
1.2.1 調查工具
本研究通過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包括一般資料和護士職業認同量表兩部分。①一般資料:由調查者自行設計,包括年齡、性別、成績、填報護理專業的主要原因、學校老師對護理專業的態度、專業認同度等內容。②護生職業認同問卷(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for Nurse Students,PIQNS):由郝玉芳[9]在基于文獻回顧、對護生職業心理現狀的了解和結合我國護理教育的歷史及現狀的基礎上編制,適用于護生職業認同水平的測定。問卷包括職業自我概念(6個條目)、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4個條目)、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3個條目)、職業選擇的自主性(2個條目)和社會說服(2個條目)5個維度,共17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分為“很不符合、較不符合、介于之間、較符合、很符合”5級,分別賦值1分、2分、3分、4分、5分,滿分85分,分數越高表明職業認同水平越高。該問卷信效度良好,總量表的 Cronbach′s alpha系數和折半信度分別為0.827和0.842。5個維度的Cronbach′salpha系數分別為0.831,0.664,0.625,0.462,0.507。
1.2.2 調查方法
采用不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在護生畢業前班會上集體發放,發放前向護生說明調查目的和意義,經護生同意后由研究者統一發放,護生獨立填寫,當場回收。調查過程嚴格遵循知情同意、自愿、隱私保護等原則。
1.2.3 統計學方法

459名護生年齡19~28(21.9±1.1)歲。其中女生 448名,占97.6%;男生11名,占2.4%;生源地農村278名,占60.6%;鄉鎮114名,占24.8%;城市67名,占14.6%。獨生子女76名,占16.6%;非獨生子女383名,占83.4%;錄取志愿:第一志愿419名,占91.3%;第二志愿30名,占6.5%;第三志愿6名,占1.3%;調劑4名,占0.9%;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150名護生因護理專業好找工作而選擇,占32.7%;127名因父母意見選擇,占27.7%;105名護生因看好專業發展而選擇,占22.9%;52名護生因自己喜歡而選擇,占11.3%,25名護生因其他的一些原因而選擇護理專業,占5.4%。
本調查結果顯示,本科護生的職業認同總分為(61.30±10.99)分,處于中上水平,在各維度中社會說服維度得分最高,為(3.76±0.83)分,其次依次是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3.70±0.67)分、職業自我概念(3.62±0.79)分、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3.50±0.77)分,得分最低的是職業選擇的自主性(3.49±0.69)分。
護生職業認同得分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比較見表1。護生職業認同得分在性別、獨生子女、生源地、錄取志愿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選擇專業原因、專業老師對護理專業態度及在校學習成績3個變量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護理專業老師對專業態度的積極性對護生的職業認同有明顯影響,態度越積極,護生職業認同度越高;專業與自身興趣比較相符的護生,其職業認同得分較高,專業的發展前景也會影響護生的職業認同感。

表1 護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續表)

變量人數職業認同得分(x±s,分)統計值P護理老師對專業的態度 非常積極23663.68±11.47 比較積極19359.76±9.31 不確定2952.76±11.40F=12.3630.000 比較消極145在校學習成績 優秀(>90分)2958.83±12.03 良好(80~89分)18562.33±10.11 一般(70~79分)21261.44±10.92F=6.6060.000 及格(60~69分)3158.90±11.95 不及格(<60分) 2 26.00±4.24 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 好找工作15059.68±11.99 父母意見12759.90±11.35 看好專業發展10563.22±11.35F=7.0940.000 自己喜歡5267.33±9.08 其他2557.60±8.76
對護生職業認同的3個影響因素進行Spearman相關分析發現,護生的職業認同感與護理老師對專業的態度和護生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具有相關性(P<0.01),而與護生在校學習成績無相關性(P>0.05)。對各個維度進行進一步分析發現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對職業自我概念、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職業選擇的自主性、社會說服4個維度得分有一定影響(P<0.01),而對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維度的得分影響不大(P>0.05)。見表2。

表2 護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Spearman相關分析
本次調查的459名畢業前護生中,女生比例高達97.6%,而男生只占2.4%,該比例與何麗亞[10]調查結果相近,與我國護理專業隊伍男生比例普遍較低相關。男女生職業認同感的比較中并未發現統計學差異,與何瓊等[11]對護生職業認同的調查結果相一致。而多數學者調查認為男生的職業認同感普遍低于女生[12]。這可能與本次接受調查的均為高年級男生,經過專業的護理教育后對男生從事護理專業有了更客觀、更具體、更深刻的認識有關,并在思想上接受了護理專業,因此在職業認同上與女生并無差異。被調查護生中護理專業為第一志愿錄取的護生比例較高,占91.3%,說明社會對護理專業的認可度不斷提高,可能與護理專業的就業前景較好有關。分析發現是否將護理專業作為第一志愿對護生的職業認同感無明顯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護生的職業認同不僅受選擇職業的初衷影響,還與后天的學習與教育有關。
本研究顯示,畢業前護生的職業認同得分處于中上水平,在各維度中社會說服維度得分最高,為(3.76±0.83)分,與郝玉芳[9]的調查結果一致。社會說服是指護生在職業心理發展過程中受到的來自社會的鼓勵、勸說等,如父母、老師、權威者的鼓勵等,可通過社會比較進行個體自我社會化[13]。可見,社會說服對提高護生職業認同感有積極作用,多數護生愿意了解在護理領域中成功人士的成長故事,并希望能有與護理前輩交流的機會,以獲得經驗。 護理前輩的積極職業信息可幫助護生提升其職業認同,因此,在護理教育中,應適當融入職業思想教育,通過護理領域中成功人士成長故事的分享,提高護生對護理專業的認可;同時,可以組織講座、經驗交流等活動,提供護生與護理前輩交流的機會,從護理前輩的經驗分享中,提升對護理專業的認識,提高職業認同感。得分最低的是職業選擇的自主性(3.49±0.69)分,本次調查的護生中,因自己喜歡而選擇護理專業的僅占11.3%,多數護生因父母意見選擇,占27.7%,說明護生由于年齡較小,思想欠成熟,在擇業方面容易受父母等其他因素影響,較為被動,缺乏自主性。推進學科發展,提升社會的認同度,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育人,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對穩定護理專業隊伍,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護生的職業認同感與護生在校學習成績、護理老師對專業的態度和護生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是護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對護生職業認同的3個影響因素進行Spearman相關分析發現,護生在校學習成績與護生職業認同并無相關性,說明護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與是否認同護理專業并無直接聯系。教師在教學時常常有這樣的誤區:認為學習成績好的護生職業認同度高,而學習成績越差的護生,職業認同度越低,其實不然。因此,在培養護理專業人才的過程中,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判護生職業認同感的標準,不能忽視學習成績優秀護生的職業認同培養,同時也不能否認學習成績較差的護生對專業的認同與熱愛。
護生選擇護理專業的原因與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具有相關性,研究表明,依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護理專業的護生職業認同得分高[(67.33±9.08)分],說明興趣可使人產生動力,獲得某種肯定的情緒體驗,因此在護理教學中,不能忽視護生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良師,專業熱愛對護生職業的選擇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應注重護生對專業興趣的培養。
護生的職業認同感與護理老師對專業的態度具有相關性。護理老師對專業的態度對護生職業認同5個維度的得分均有影響,專業老師對專業的態度越積極,護生職業認同感越高。護理專業老師的專業思想會對護生職業認同的形成與培養具有重大意義。教師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將專業素養與專業思想滲透于課堂之中,重視教師的榜樣作用,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升華職業情感,通過顯性的課程教育與隱性課程的情感升華,全面提升護生的整體職業認同感。
專業教師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態度對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形成與培養具有重大影響意義,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能僅限于專業知識的講授,應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將課程思政化。課程思政就是立足課程作為學科專業發展的基礎地位,從育人維度來關照課程價值,實現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同致力于提高護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14]。課程思政是專業人才培養與提高專業人才隊伍職業素養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教育理念變革的需要。在保證傳統專業課創新發展的同時不斷挖掘各門課程的育人資源,是每位專業教師的重要責任。對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培養應全面覆蓋于課堂、活動與實踐中,將思政教育滲透于專業教育課堂中,注重專業素養與專業思想的培養,鞏固護生專業思想,樹立正確的專業態度,全面提升護生的整體職業認同感是每位專業教師的職責。
職業認同對個人職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核心與動力。醫學專業的特殊性,使職業認同對醫學生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5],護理專業同樣如此。職業認同感在護生的學習、職業生涯中是不斷發展的,作為護理專業教育者,要充分認識護生職業認同的情況及其影響因素,進一步探索培養護生職業認同感的途徑,積極發揮教育者的導向作用,將職業態度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育中,在學業成績的綜合測評中加強職業態度的考核評價,推進專業課程教育與思想教育的融合即課程思政化,利用思政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融入專業學習中,全面滲透職業素養教育,加強護生人文與德育教育,以及喚醒角色責任、強化職業認知,提高護生對護理職業的認同感,減少護士流失率,培養愛崗敬業的護理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