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添

繪圖/《巴倫周刊》
后疫情時代,新基建升溫。
今年1月開始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本已放緩的中國經濟重重一擊。隨著政府迅速出臺一攬子調控政策,“新基建”一度成為資本市場熱炒的一個概念。
經濟學家和機構分析師們認為,考慮到當前財政政策空間不及2008年,新基建投資規模及其對經濟增速的提振作用不宜被夸大。在股市中,投資者跟隨相關概念尋求收益更需要著眼長遠。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師王漢鋒對《巴倫周刊》中文版表示,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前兩個月,科技板塊總體漲幅較大,因此市場對相關板塊的關注度比較高,近期疫情應對措施討論中“新基建”概念也隨之升溫。
據安信證券策略團隊統計,截至3月10日的一個月內,A股當中與新基建相關的領域表現強勢。例如,特高壓指數上漲40.55%,5G指數上漲25.52%,充電樁指數上漲25.09%。同一時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為4.69%。
“新基建”完整的表述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今年1月3日的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制造。這是今年政策層面首次提及與新基建相關的領域。
此后的四次中央高級別會議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均有被提及。其中,3月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國泰君安分析指出,20天內,中央級別的政府會議四次提及“新基建”相關內容,頻率可謂史無前例。
實際上,新基建并非今年才提出的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多數市場機構在分析新基建時,均是援引央視新聞報道,認為其涵蓋七大板塊: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
國泰君安認為,所謂新基建,是相對傳統基建的一種說法,其重心不再是工業時代的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機場等,而是信息化經濟的基礎設施。
不過,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體系中,對于“基建”有著比較明確的界定標準。“新基建”七大領域是否可以計入基建投資,也是市場試圖厘清的問題。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認為,判斷一項投資是否屬于基建,一是要看這項投資的投資方屬于哪個行業。二是根據其行業屬性,判別其是否應當納入基建統計中。
比如,5G領域中基站的投資方是三大運營商,而中國聯通在證監會行業分類中屬于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那么,5G基站的建設屬于基建投資。但中興通訊這一類企業增加資本開支,或許不應被計入基建投資。“中興通訊的行業屬性(證監會行業)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屬于制造業投資。”張瑜在報告中說。
張瑜認為,按照統計局的口徑,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中確定屬于基建的有:軌道交通與高鐵、5G、數據中心。特高壓、充電樁和工業互聯網很有可能不屬于基建范疇,因為其投資方分別屬于電力行業和制造業。人工智能投資方的行業屬性則相對模糊。
厘清新基建投資與統計意義上基建投資的關系,有助于推算其可能的投資規模。不難發現,與股市中新基建概念的熱度相比,新基建幾大領域的短期實際投資規模無法與“四萬億”計劃相比,新基建相關投資對經濟增速的最終貢獻也相對微小。
中泰證券通過分析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投向發現,以交通、市政建設為代表的傳統基建項目投資額占比在70%以上,仍是基建投資的主力;而狹義新基建的投資額僅占0.5%左右,廣義新基建投資額占比約16%,占比并不高。“換算成規模的話,2019年狹義新基建的體量僅在880億元左右,且占比相對穩定;廣義新基建規模差不多在2.9萬億元,在基建中的占比有所提升。”
國泰君安宏觀團隊認為,新基建的發展空間無疑是巨大的,但如果期待新基建能托起穩增長的一片天,那是給了它與實際體量不符的期許。國泰君安分析發現,目前存量PPP項目總投資規模大概17.6萬億元,其中“鐵公基”(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機場、隧道等)是大頭,約7.1萬億元,占比接近41%。規模排在第二位的是房地產、土儲相關項目,規模約3.4萬億元,占比20%左右。醫療衛生項目總規模3000億元左右,占比1.7%。
根據中泰證券的測算,今年基建投資有望拉動名義GDP增長1.5個百分點。其中,狹義新基建僅能拉動0.1個百分點,作用仍然相對有限;而廣義新基建大概能拉動名義GDP增長0.6個百分點,這樣的穩增長力度依舊不及傳統基建。
中信建投認為,2020年新基建投資總規模可望達到9120億元,拉動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7個百分點。考慮到特高壓、鐵路、充電樁投資也屬于“舊基建”范疇,預計可以拉動2020年全口徑基建投資增長1.0個百分點。“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2020年1月至2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基建投資同比下降26.9%,新基建或主要起到‘補短板的作用,但難以補上投資總量回落的缺口。”
盡管各機構對于2020年和2021年短期投資規模的推算存在分歧,但考慮到此類項目建設往往需要數年,更好的方法可能是推算長期規模。
招商證券策略研究團隊認為,2020年至2025年,新基建七大領域帶動的上下游基建新增投資合計規模最高可達10.3萬億元。其中,5G基礎設施投資高峰主要為2020年至2022年。
新基建相關投資的資金來源也是眾多機構關注的重點。一種觀點認為,當前財政政策的空間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大規模財政刺激有可能導致宏觀杠桿水平進一步升高。
中金公司認為,2020年“顯性財政”將是基建融資的核心支撐。“考慮到‘四萬億時期以地方政府‘隱性財政作為主要資金來源的融資方式對后續政府和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形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們預計本次基建擴張將更多以‘顯性財政渠道提供資金支持,從而實現更加有序、可控、高效的投資行為”。
根據各家市場機構對3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解讀來看,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等措施都可能為新基建提供更多的政府投資支持。
安信證券策略團隊樂觀地認為,新基建具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將成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發力點。“綜合運用專項債、PPP、設立政府投資基金等多種方式可以給予新基建充足的資金支持。”其報告稱。
安信證券認為,A股市場中有大量的公司擁有新基建相關業務,將會受益于新基建的加速建設,迎來業績的增長。從行業來看,與新基建緊密相關的主要有通信、計算機、電子、傳媒、電氣設備、機械設備、建筑裝飾、國防軍工、交通運輸等行業。
安信證券策略師團隊選取新基建七大領域的對應Wind指數統計發現,A股市場中市值比重最大的相關領域是工業互聯網和5G。工業互聯網指數包括44家公司,總市值為22339億元,占全A市值3.37%。5G概念指數包括高達92家上市公司,在七個領域中最多,總市值為17568億元,占全A市值比重為2.65%。
值得注意的是,潛在受益企業可能分布于某一領域廣泛的產業鏈當中。華創證券梳理了新基建各領域的潛在受益方和重點關注區域。其中,工業互聯網的受益方可能包括“云平臺服務商、工業數據采集與分析、工控安全、仿真設計軟件等四類企業”。5G的受益方則可能涵蓋“基建設備商,基站天線、射頻器件、光模塊的零部件供應商”。人工智能領域的受益方則可能包括各類科創企業,主要分布于北京和上海。
短期看來,疫情造成的全球供應鏈中斷也是部分“新基建”概念股面臨的不利因素之一。例如,蘋果、特斯拉等海外公司不僅有賴于中國消費市場,供應鏈也不同程度與國內公司有關聯。由于生產或銷售受全球疫情沖擊較大,這類海外“巨頭”也可能波及更大范圍的通信和新能源汽車行業。
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師洪灝表示,科技板塊可能存在一定泡沫,并且“如果美股科技股表現不好,國內科技板塊的表現可能也不會好”。
另一方面,新基建涉及的許多新興技術將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應用階段,而這種長期趨勢更值得關注。王漢鋒表示,中國目前正處于5G建設的加速期,而且5G相關的設備投入也處于高峰期。“市場從去年到今年已經有一定的反映,后續可能更需要關注與5G周期發展相關的領域。”他說,“僅僅關注新基建,可能不見得有很好的收益。”
王漢鋒以蘋果產業鏈舉例說,如果蘋果按計劃推出5G手機,那么對整個蘋果5G產業鏈也會有比較大的推動。同時,與5G應用直接相關的物聯網、車聯網、虛擬現實等都值得更多關注。
“從二級市場來看,新基建涉及的行業整體增速比傳統基建要快。但是,這些概念最終還是落實到盈利上來,要看盈利能不能兌現、是否能夠實現可持續的高增長。”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