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城市公共交通大發展背景下,本文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TOD)的設計原則為線索,建立起了基于TOD理論的社區建筑設計方法,本文所提出的設計方法以TOD社區的空間選型及TOD典型空間設計原則這兩個部分為主要內容,注重完善TOD理論在社區建筑設計應用的同時,并提出通過TOD社區解決諸多城市發展問題的思路。
【關鍵詞】社區;設計;策略
1、背景
自1863年世界首條地下鐵路線路“倫敦大都會鐵路”的正式開通,軌道交通系統成為了當前提供城市綠色出行并解決城市擁堵難題的一種新的出行方式。
我國隨著近幾年的不斷發展,軌道交通政策開始逐步收緊,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的條件也愈發嚴苛,國務院辦公廳在2018年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中指出,申報發展地鐵的城市GDP需達到3000億元以上,申報發展輕軌的城市GDP需達15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盡管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工作在嚴格控制的情況下。全國于2018年仍有76個城市滿足軌道交通的修建條件。
在當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發展背景下,作為城市發展核心競爭力之一的軌道交通建設水平對于城市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內城市近十年來公共交通基建發展迅速,已經實現從無到有的質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也不再只專注于交通系統部分,當前所關注的重點已轉變為如何利用好當前城市的公共交通資源,解決好當前城市出現的諸多問題。
2、TOD模式社區的設計理念及設計原則
2.1 TOD的定義
TOD模式(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TOD理論是美國20世紀90年代重要的城市規劃領域理論之一,它是基于美國當時居民大規模移居郊外,城市向外無限蔓延并郊區化發展大背景下,對中心內城區域空心化衰落、社區及公共場所的瓦解、小汽車的大規模使用所導致的街道擁堵及空氣污染等諸多問題的這樣一種現象的反思。這種反思一方面是希望基于以人為本的思想下通過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來實現降低能源消耗并保護環境的目標,另一方面則通過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社區綜合開發來提升土地利用,重新塑造一種緊湊高效的內城社區。
在彼得·卡爾索爾普的著作《下一代美國大都市地區:生態、社區和美國之夢》中被這樣定義:TOD是一個步行至公交站點及核心商業中心600m范圍的多功能綜合社區, 該社區將商店、辦公樓、住宅、開放空間及其他公共設施等多用途空間集于一個步行友好環境中。TOD的整體要便于行走,使其社區居民及辦公人員可以便利的以步行和公共交通為主,以汽車出行為補充的出行方式到達交通運輸目的地。在綠色、高效的理念下進行土地資源的開發。
2.2 TOD的設計原則
TOD理論的操作在宏觀上是通過“點、線、面”這三個層面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的,基于以TOD理論建立的社區作為一個“基本單元”點,而這個“基本單元”則是以城市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以人適宜的步行距離為半徑建立起的綜合性社區。通過連接各個“基本點”的公共交通的線路——線,實現整個區域——面的重塑。所以TOD也是一種通過以建立多中心從而達到去中心化目標的發展模式。
在微觀方面,卡爾索爾普在他的著作《下一代美國大都市地區:生態、社區和美國之夢》中提出六點意見, 它們分別是1.TOD是基于公共交通系統的社區發展模式。2.堅持步行友好環境,提倡以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3.TOD的范圍是集中在以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周圍600m的5-10分鐘步行距離為半徑的內的。4.TOD模式的土地利用是多功能的綜合開發。5.TOD的路網應弱化鄰里單位概念里提倡的街道分級思想,反對迂回的城市道路,提倡利用高效的網格化街道。6.TOD應具有高密度的建筑容積,對土地進行高效使用。塞維羅在之后基于卡爾索爾普所提出的研究成果,總結出TOD設計的“5D原則”它們分別是1.密度(Density);2.多樣性(Diversity);3.合理設計(Design);4.“距離”(Distance);5.“目的地可達性”(Destination Accessibility)。
3、TOD模式的SWOT分析
通過對TOD理論的梳理及分析可以發現TOD模式在公共交通站點綜合體社區的應用方面具有可行性,因此可以基于SWOT分析方法對TOD模式的公共交通站點綜合體社區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劣勢分析。
(1)優勢分析(Strength Analysis)
TOD模式可以重塑城市公共交通站點區域的活力,增強城市中心城區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并遏制城市無限制蔓延式發展趨勢。TOD模式所提倡的綠色出行方式將會緩解城市公共道路擁堵現象,提高城市節能減排效應。TOD模式社區的多樣性空間也將會更好的服務于公共交通站點區域的人們的日常生活。
(2)劣勢分析(Weakness Analysis)
由于TOD模式是基于公共交通站點發展的,TOD模式社區開發所依托的公共交通線路及站點的前期建設前期投入較大、準備工作較多,建設周期較長,且面臨復雜的建設階段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問題。
(3)機遇分析(Opportunity Analysis)
我國馬上將進入“十四五”期間,從過去的“十三五”時期開始,我國鐵路、機場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態勢進入了前所未來的高度,但從目前城市發展水平來看,一線城市也才剛剛解決好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巨大的完善空間,二線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才剛剛起步,還具有較大發展空間。中央及地方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為城市完善對外交通樞紐布局,提供了發展機遇。
(4)挑戰分析(Threat Analysis)
基于TOD模式的公共交通站點商業綜合體需較高的建筑設計水平及商業策劃水平才能實現TOD模式的全部目的。
因此可以看出,TOD模式在城市發展問題方面是具有較高可施行性的,也能以此解決諸多城市問題。
4、TOD模式的空間選型
TOD模式社區設計的第一步首先是需根據社區所處區域,特別是所處的城市地段及周圍的公共交通站點類型推導出TOD的類型,迪特馬爾和奧蘭德以區域功能定位的視角從研究案例中匯總出TOD的分類指標中的六個類型:城市中心區(Urban Downtown)、城郊結合區(Urban Neighborhood)、郊區中心區(Suburban Center)、郊區邊緣區(Suburban Neighborhood)、鄰接公交區(Neighborhood Transit Zone)和通勤小鎮中心(Commuter Town Center)。這六個不同類型的城市空間都有不同的交通關系及空間密度及空間混合需求,而對于中國城市而言,根據國內城市交通發展的不同點,可以再總結為三種,他們分別是城市中心區、城郊結合區、郊區這三種區域。
(1)城市中心區TOD
城市中心區的主要功能是行政、文化、居住及商業辦公功能,是提供就業工作的一個核心場所。城市中心區TOD不僅在公共交通上承擔著樞紐作用,還將集商業、居住、教育、醫療、公園、娛樂、文化等多功能于一身。交通可達性一般為5-10分鐘的步行距離,通過高密度的城市設計手法,為城市提供主要的城市活力。
(2)城郊結合區TOD
城郊結合區是圍繞城市中心區的城市延伸空間,它一般承擔城市居民居住及居住生活配套的商業、教育、醫療等功能。城郊結合區TOD的空間密度可高可低,可以為城市提供高密度的廉價居住用房,也可以提供中密度的商業配套用房,分別對應不同的城市需求。通過步行+地鐵+公交巴士的公共交通出行模式串聯起各個區域,提高區域的出行效率及頻率,增加區域活力。
(3)郊區TOD
郊區TOD空間一般位于輕軌沿線或巴士站點附近,以居住及配套商業功能為主。可以是低密度獨棟住宅+相關居住及通勤配套商業的TOD小鎮模式。也可以是高密度的廉價住宅+相關居住及通勤配套商業的TOD模式。含各種商業、醫療、教育、居住等服務,也是郊區及郊區邊緣區域中重要的就業場所。
5、TOD社區的空間設計方法
社區建筑的規劃及建筑設計則是基于通過是對卡爾索爾普提出的設計方法及塞維羅所總結出的“5D原則”等TOD設計法則進行歸納并總結出適用于基于公共交通站點的綜合體社區的建筑設計方法。
卡爾索爾普提出的設計方法及塞維羅所總結出的“5D原則”等TOD設計法則可以總結為適用于基于TOD理論的公共交通站點社區設計的三個方面的重點:1.人性化環境建構。2.空間高密度化建構。3.空間多樣性建構。
5.1人性化環境設計
人性化環境建構是對卡爾索爾普提出的1.步行友好環境。2.5-10分鐘站點社區步行范圍。及塞維羅所總結出的“5D原則”中的“距離”(Distance);和“目的地可達性”(Destination Accessibility)法則的總結。
人性化環境包含了公共空間建構及步行環境建構這兩個方面。
(1)公共活動空間建構
TOD模式的空間表達中,公共活動空間是其核心。類似于當今城市廣場在城市中所擁有的公共、社交、活動屬性,如“古希臘廣場”的現代版一般,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間節點。而TOD模式空間的公共建筑則是基于公共交通站點衍生出來的。這個公共建筑必需要融入社交、聚集等公共屬性,成為社區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TOD模式的空間也不僅僅只有一個核心,基于去中心化的多元化思想。而基于公共交通站點的重要原因則是希望分化出部分公共交通站點所承載的巨大人流引入TOD社區空間,通過這部分巨大的人流激發出TOD模式空間的巨大商業價值及空間活力。
(2)步行環境建構
TOD模式空間設計的關鍵點在于步行空間的營造,這種對人性尺度的主張也是對二戰后大規模現代主義建筑反人性化尺度、機械化割裂的城市空間的批判,希望通過廣泛的步行活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并將社會活動引入步行空間中,在強化各個公共空間品質的同時,提升整體鄰里社區的生活氛圍并強化空間內部的商業價值。步行空間的重點營造并不是一味的排斥汽車的使用,而是高效的整合公共交通和道路之間的關系,提升步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同時減少公共道路的出行壓力,給予更多的出行機會,并降低污染,實現綠色生態的社區營造理念。步行空間的距離為卡爾索爾普所提出的600m以內,對應成年人正常情況下5-10分鐘的步行距離。
5.2高密度設計
TOD理論所倡導的城市緊湊型發展是當今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之一,城市集中式的高密度發展是解決城市無限蔓延式發展的有效方法。因此高密度空間是城區TOD社區的典型空間特征。
這種突破原有的空間密度的發展方式將實現空間密度的大幅度提升。低密度的城市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對小汽車使用的依賴和城市無限制蔓延發展的問題。城市主義倡導的高效率、多樣性、強活力及強競爭力也正是源于城市高密度的發展,離開了人群的聚集,城市活力將會迅速減弱,多樣性及競爭力也將蕩然無存。
盡管倡導提升城市密度的新城市主義在生態方面是與自然環境主義有所爭議,但新城市主義和TOD并不是一味的把目光放在自然環境上,而是把關注點放在人和城市的本身,在滿足自身活力的前提下,保持自然與城市各自特點的同時,將生態的自然環境與緊湊的城市空間重新很好的整合,拉近自然和城市與人之間的距離,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5.3多樣性設計
TOD模式社區的多樣性是使社區具有高度活力的重要保障。這里的多樣性主要是指功能空間多樣性、人群多樣性、時間多樣性、行為多樣性這4個方面。
(1)人群多樣性
TOD模式社區能提供給人們服務的年齡段應該是全方位的,從剛出生的嬰兒到年紀大的老年人,都應該是能滿足他們需求的,例如在建筑內部的無障礙設施的布置上就需要考慮到位,除了無障礙電梯、無障礙衛生間、母嬰衛生間、出入口的無障礙坡道這些基本點外,還應提供對應全年齡段的活動空間。
(2)活動時間多樣性
TOD模式社區人群多樣化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將會是多樣化的,例如在時間的分配上,年輕人及中年人可能以晚上使用居多,老年人及幼年兒童則以全天候使用居多。
(3)空間功能多樣性
人們所需的空間的肯定也會多元化,比如除了提供給全年齡段基本的居住、健身、生活用品購物等基本功能空間外,還應在提供文化方面的相關服務,如閱讀空間、講座空間、展覽空間等,在娛樂方面還可以提供如KTV、電影院、酒吧、咖啡廳等娛樂空間。
(4)人群行為多樣性
TOD模式社區功能多樣性必然會導致了在社區內部人們的工作類別的多樣性,社區內將會容納各行各業的人士,而他們中很多人也將在社區中居住。從而達到與社區和諧共生的良性關系。
參考文獻:
[1]Peter Calthorpe.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 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 [M].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5
[2]張鑫.TOD模式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
[3]王新.軌道交通綜合體對城市功能的催化與整合初探[D].北京交通大學,2014
[4]周華溢,甘寧.基于TOD背景下城市軌道交通樞紐綜合體建設的研究與探索——以成都市18號線錦城廣場P+R地下綜合交通樞紐項目為例[J].華中建筑,2018
[5]郭錦龍 城市軌道交通樞紐綜合體換乘與商業銜接空間設計研究——以北京西直門軌道交通樞紐綜合體為例[D].北京建筑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吳中奇,生于1995年,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代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