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虹伶 金洋 楊可心
【摘要】本文主要以延邊大學為例,探究分析在兼職過程中大學生的勞動權益保障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出現問題的原因,并通過對立法,高校兼職管理和大學生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兼職大學生 勞動權益 問題 措施
一、延邊大學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保障概況
延邊大學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市,是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一所省部共建高校。延吉市位于吉林省東部,處于東北亞經濟圈的腹地,與朝鮮、俄羅斯接壤,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促成了延吉市第三產業尤其發達,同時也為兼職大學生提供了較多的兼職崗位。通過調查分析,延邊大學內有66.67%的大學生曾在課余時間進行兼職,兼職大學生主要集中在餐飲服務類行業。有68.18%的大學生在兼職過程中曾遭受過例如無故克扣工資,延長工時等不公平待遇,有84.85%的大學生對怎樣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知之甚少。通過調查筆者還發現到,有48.48%的學生是通過校內兼職群或者網絡上的招聘信息選擇兼職工作,少數由親友介紹而選擇兼職工作,因此通常學生們很難了解到應聘單位的實際情況及詳細的工作需求和必要信息,盲目兼職,最后導致自身權益受到損害。
二、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保障所存在的問題
(一)未確立大學生的勞動者地位
為保障兼職大學生的勞動權益,首要條件就是確立兼職大學生的勞動者地位。我國立法在兼職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規定卻比較模糊,未明確兼職大學生勞動者地位。因此在兼職大學生的合法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只能通過《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民法來得到保護。但在實務中,上述的救濟途徑并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在兼職大學生的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保護其權益的最根本的《勞動法》,卻以大學生不具有勞動者身份的理由而將其排除在保護范疇之外,而導致大學生的勞動權益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
(二)侵害大學生權益形式愈發多樣化
在實踐中,兼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面臨各種各樣的侵害,如用人單位無故克扣工資、延長工時,甚至是辭退。形式愈發多樣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為從中降低人力資源的成本,能夠得到更多的利潤。并且因大學生缺乏相關法律知識和防范意識,及快速賺到第一桶金的心理,而導致被騙的也并不少見,更甚至于受到人身安全的危險和傷害。侵害的形式層出不窮,但保護方式卻十分有限,導致兼職大學生的勞動權益一直處于弱勢狀態。
(三)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受侵害時不能得到有效救濟
由于大學生維權意識不強,再加上大多數高校沒有統一管理安全合理的兼職來源,未對兼職學生提供相應的保護與幫助;社會媒體輿論的幫助作用甚微,無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以及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使學生無法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導致兼職大學生在勞動權益受到侵害時得不到有效救濟,更多的是忍氣吞聲,自認倒霉。
三、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受到侵害的原因
(一)法律法規不健全
在美國《公平勞動標準法案》規定,雇員是指被雇傭的任何人,只要雙方存在著事實上的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被雇傭一方都應當視為勞動者,受到有關勞動法律的保護,勞動者包括實習生、見習者和全日制學生等。而我國卻沒有明確保障大學生勞動權益的法律法規及體系制度,同時大學生的勞動者身份也依舊模糊不清,使得維權之路漫漫。
(二)大學生缺乏維權意識和防范意識,社會經驗不足
大學生在學校管理下,主業依舊是學習,社會經驗不足,很容易成為被騙的對象。目前高校很少對學生進行勞動權益維權方面的普法教育,導致學生缺乏維權意識和防范意識,在面對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無法作出判斷和維權。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生雖知道應當維權,但卻因社會經驗不足、法律知識不充分等原因,無法找到有效途徑解決問題。
(三)用人單位投機取巧
兼職單位在雇用大學生兼職時,一般都抱有投機取巧的心態。利用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防范意識差的弱點,以及法律的不健全,雇用廉價勞動力,得到低成本高收益的結果。
四、針對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保障的建議
(一)完善法律制度,納入保護范圍
大學生的本務是學習,因此具有受學校管理的學生身份,但絕大多數都已經年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能夠獨立進行勞動。并且其學生身份和勞動者身份不矛盾,只要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就應被認為具有勞動者身份。筆者認為應將兼職大學生納入與勞動法所保護的范疇中,通過有關法律明確規定大學生兼職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及工作時長,期限等內容,調節兼職與學業的平衡。
(二)建立高校統一兼職平臺
高校應重視學生在校內外兼職的問題,并建立高校統一兼職平臺,幫助學生選擇優質合法的用人單位,減少學生在兼職過程中受到侵害的風險。并通過兼職平臺及時有效的處理學生與用人單位發生的法律糾紛,向學生提供法律援助。國外類似平臺建設已經十分完善。例如在英國,學生會具有保障學生勞動權益的職能,在出現勞動糾紛時不但可以幫助學生與雇主談判協商,還能提供有效的法律幫助、或者提出處理建議。這種解決方式一方面能夠降低維權成本,提高處理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提升高校學生綜合素質。
(三)加強普法教育,將勞動法相關課程納入必修課程
高校應多開展維權類活動,培養學生維權意識,例如開展知識競賽和專題講座等,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的同時使學生掌握一些法律知識。亦可在大學校園里設立專門的社團組織,幫助兼職大學生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供幫助。或者將勞動法相關課程例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納入通識必修課程,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和危險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1]劉會青.大學生勞動權益法律保障問題的探究.中國政法大學. 碩士學位研究論文.
[2]陳福萍.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的法律保護研究.西南政法大學. 碩士學位研究論文.
基金項目:本文為延邊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D
CXCY2019033 取得的專利、成果等,其知識產權歸學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