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東
摘要: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教師培訓主要基于脫產、半脫產現場培訓,受財力、人力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無法滿足教師專業發展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學習觀念的不斷革新,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可能和趨勢。本文主要探究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策略和模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專業發展;共同體
教師個人專業發展主要是教師個人在自己職業發展過程中,通過既有的學習平臺形成終身學習機制,提升專業教育水平,提高師德水平,讓個人不斷提升的一種良性發展態勢。這其中便利用到了信息化手段,其不單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拓寬了教師專業發展渠道,最大限度滿足教師學習愿望,而且促進了教育理念、教研形式以及教育教學手段的更新與提高。如果能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再建立以發展教師個人水平為目的的綜合學習平臺或者實體組織,那將會使教師的專業發展效率大幅度提升。筆者認為,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建立。
一、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目標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建立為每一位教師專業發展搭建了平臺,但每一位教師所授學科不同,承擔教學任務也不一樣,所以學科、崗位發展目標也不完全一樣。教師首先要明確自身學科、崗位發展目標,在共同體學習中有哪些任務,只有明確了目標、任務,教師終身學習、自主學習才會成為可能,專業才會發展。根據崗位和學科,在教師自主自發的前提下成立班主任、各學科教師為代表的不同業務小組,每一位教師有自己的溝通交流群體,共同體成為每位教師學習之家。每個共同體推薦一名管理員,負責日常學習指導和管理。每位教師根據自身情況確定專業發展目標。班主任共同體的成員根據各自的班級管理經驗以及實踐中的挑戰確定以下目標: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將教育理念運用于班級管理,提高班級管理能力與技巧。探索班級文化建設,使文化成為班級靈魂,讓孩子們在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中健康成長。語文共同體以閱讀為抓手,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結合,努力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得閱讀水平得以提升,使得其語文素養得到改善。這種教師發展共同體是以不同學科為區別,以專業發展為關聯的具有靈活性、自由性的小組織。這些專業發展共同體是在成員們個體主動尋求專業的發展,并通過與其他成員不斷溝通交流而彼此尊重、信任而建立的學習研究平臺。
二、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平臺
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是依托信息技術而存在的,在信息技術之下,教師彼此配合,彼此交流借鑒,提升信息技術使用水平,促進專業水平的提升。在必要時要進行適當的培訓,讓每一位教師會操作、愿意操作,能夠在共同體內熟練交流、學習。
針對理論學習,各共同體通過微信群提前布置自主學習內容、任務和要求,成員線下自主學習并做好筆記。約定時間所有成員在線上學習,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共同體內成員交流,相互研討,或者發表學習感受。交流研討或感受通過語音或文字在成員間共享,碰撞智慧的火花。由于有共同的話題,語文共同體繼徐老師推出微信公眾號“徐老師的園子”后,唐老師的“曦月小語”公眾號也隨即推出;在她們個人公眾號的基礎上,語文共同體推出了“公眾號三人行”。學校邀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為她們搭建學習平臺。
為拓寬課堂教學交流渠道,利用網絡課堂探索主講教室帶動分教室,實施雙師課堂,實現兩地同上一堂課的“共生課堂”模式。語文共同體郭老師與貴州綏陽地區教師借助于“共生課堂”,相隔數千里同上一節課,充分發揮示范作用,不僅帶動薄弱地區教師專業發展,還提升了我校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微信、QQ、微博、網絡課堂等都成為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習平臺。合肥市教育云平臺、安徽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管理的合肥市小學教師校本研修項目網絡學習平臺及博客等,為共同體教師學習、交流研討提供了充足的學習資源。教師還將自己制作的微課、課例上傳到資源庫,交流分享,為成員提供身邊的教育資源,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共同體成員的專業發展立體化,不僅有傳統的脫產、半脫產現場培訓講座,也同時將網絡學習以及網絡交流研究融入教師專業發展中去,從而使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形式多樣化、信息海量化、內容多元化。
三、設計教師專業發展學習主題
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必須要定期舉行主題活動,而且主題必須鮮明,這是確保活動效果的基礎。只有明確了學習主題,才能有效開展學習和探討。主題引領共同體活動,活動圍繞教育教學的熱點和難點,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一)理論學習,更新理念
為了使學生們自覺主動、積極快樂地參與課堂學習,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在學校各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內拉開序幕,這場革命以佐藤學教授“學習共同體”為理論指導。教師們自主學習《靜悄悄的革命》《教師的挑戰》和《學生的挑戰》等構建學習共同體的相關書籍,各專業發展共同體圍繞學科特點利用節假日先后組織10次線上討論、交流。這更新了教育理念,并給課堂構建、學生成長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二)專家、名師專題培訓
語文共同體充分利用學校硬件及網絡等設備,定期、不定期在辦公室和多媒體功能室或錄播室觀摩名師公開課和講座,集中進行聽評課、教學經驗學習,課后與專家、名師進行教學研討,實現足不出校即可享受專家和名師指導,接受專家和名師專題培訓;也定期與結對學校開展公開課、同課異構、網絡同步課等。共同體成員教師以課例為素材,利用信息技術實時與結對學校開展教研活動,集中議課,聚焦課堂。
(三)協同教研
學校東區和西區教師利用教師平板機、電腦或手機進行集體備課,突破空間和時間以及地域的限制,實現信息技術環境下協同教研。信息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教師交流的效率,教師專業共同體突破了校園圍墻、地域的限制。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地區的教師通過微信群、QQ群可以實現實時共同交流,從而及時分享協同教研的成果。而教師共同體的成員也可以不分時間、地點地利用自己平時的時間對協同教研活動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反思,并通過信息技術平臺分享成果。這也是分享集體智慧的便捷渠道。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信息技術之故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使得其在個人職業發展中擁有掌握知識和理論的便捷工具。該種共同體的成立,為教師個人實踐與理論知識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可以發揮團隊智慧,提升教育智慧,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終身學習不僅是教師個體的內在需求,也是教師職業肩負的時代使命。因此,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不僅是教師專業知識建構與生成、專業發展的有效策略,也是推動全體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王學云.試析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保障制度[J].中國教師,2011(11):6567.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