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芬
摘要:閩南童謠是閩南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閩南當代幼兒音樂教育的重要部分。熟悉的方言、悅耳的韻律,給予幼兒獨特、有效的音樂教育,是幼兒學習語言、認識社會、體驗家鄉文化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詼諧幽默、伴游戲趁韻而作,十分益于教育、傳唱。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新興文化的誕生,導致當代幼兒對閩南童謠的理解與接受程度日益下降。正因如此,閩南童謠急需加入幼兒園音樂教育當中。如何讓幼兒園中音樂教育與閩南童謠更好地結合,便成為一大難題。
關鍵詞:閩南童謠;音樂教育;游戲化;教育方法
一、閩南幼兒遠離閩南童謠現狀分析
(一)方言淡出生活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來傳唱的。然而,普通話作為當代日常交際語言,無從學習閩南話,以至于當地方言淡出幼兒的生活,閩南幼兒對閩南話的理解日益下降。因此方言淡出幼兒生活成為閩南童謠傳承的重要阻礙之一。
(二)當代新興文化的影響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科技文化新興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已是生活中的必備物品。幼兒的娛樂生活已經不單單是傳統的玩具和戶外活動,大多以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為主,電視上的少兒節目、動畫片更是深深吸引著幼兒,眾多的娛樂方式任幼兒選擇。幼兒所接觸的歌曲除了在幼兒園學習的兒歌,便是生活中手機上聽到的流行歌曲,因此對于本土文化的學習更是少之又少。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位教師,如果家長在家庭中沒有扮演好教育者、引導者、傳唱者的身份,那么幼兒對閩南童謠唱誦的第一步便缺失。當代幼兒有家長為之報名的興趣班,大多以課內課程以及課外藝術為主,也很少有機構是以當地文化特色為主的培訓機構,家長也大多認為本土文化對于幼兒的成長學習并不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且現如今的家長大多為85后~95后,對于閩南話以及閩南童謠并不了解,從而忽視了對當地傳統文化的學習,并不能做好教育者、引導者以及傳唱者的身份。
(四)幼兒園閩南童謠課程缺失
幼兒園音樂教育是提高幼兒對音樂美的感悟、幼兒表達能力、促進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以及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幼兒園音樂教育教學模式、音樂種類過于單一,兒歌作品也大多以普通話為主,缺少地方特色,福建省所創編的《兒歌編曲編匯》中也很少有閩南童謠的影子。課程上的缺失,是閩南童謠遠離幼兒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閩南童謠與幼兒音樂教育
(一)內容豐富,生動有趣
現在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是以歌唱、韻律、打擊活動為主,形式相對傳統。閩南童謠由于時代久遠,一代代的傳唱使其內容十分豐富,其中的育兒、游戲、動植物、民俗等多種內容以及教育手法,都十分具有教育意義。如《新年歌》就講述了過年從初一到十五每日的閩南當地民俗,又如《十二生相》便講述了十二生肖和其特點,詼諧幽默、具有韻律感、節奏歡快且瑯瑯上口、簡短易讀,可以很好地讓幼兒學習和熟記。閩南童謠以多形象的形式展現,良好地塑造了人物、動物形象。如《老鼠》《兔仔甲貓仔》生動地描述了老鼠、兔、貓的形象,不僅益于幼兒的模仿,還益于幼兒的創造與想象。
(二)傳承價值
幼兒園音樂不應只單單考慮幼兒的歌唱技巧與表達,也應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歷史方面:閩南童謠是閩南傳統歌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記錄和還原閩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語言方面:閩南童謠以閩南語為傳唱語言,不僅可以讓幼兒感受閩南童謠美,也可學習家鄉文化。而閩南語則是中國八大方言之一,是中國古代語言的活化石,更具學習意義。在文化方面;閩南童謠更是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學習溝通的紐帶,喚起閩南人對家鄉的情感,從幼兒開始培養兩岸情。
三、閩南童謠游戲化前期準備
(一)理解閩南話是學習閩南童謠的前提
理解閩南話是對閩南童謠更深層次探討的前提,那么家庭中、學校中應如何實施?一聽:家長和教師作為幼兒的身邊人,日常時,多以閩南話作為與幼兒溝通的主要語言,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二看:在布置教室環境時可以將閩南童謠沒講述的情景變為圖畫,粘貼在教室內讓幼兒觀賞、了解。不僅讓幼兒會說,還能讓幼兒了解童謠內所講述的內容。無論在家庭中,還是在幼兒園,都能讓幼兒觀看電視,網絡上也有很多關于閩南童謠的動畫片,可以適當地投入閩南童謠元素。三說:聽和看是幼兒學習閩南童謠的前提。當幼兒聽了、看了,教師和家長應該鼓勵幼兒去說,當幼兒大膽地說出來、大膽地唱出來的時候,應該去鼓勵幼兒。
(二)因材施教,精心選材
閩南童謠歷史悠久,存在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并不適用于幼兒園教材。而幼兒每個年齡段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能力不同,身為教師應根據幼兒發展原則,認真搜集并挑選有價值、有營養的教學素材。除了適宜幼兒發展特點的素材,也應該注重童謠風格是否單一、是否都具有趣味性,所以當選擇素材時,應該內容適宜化、風格多樣化、表現趣味化,這樣不僅能更好地加入游戲化,更易于幼兒學習與理解。
(三)計劃制定與材料準備
制定好活動計劃,一份教學活動計劃是統籌教學的關鍵點,是教師能否初步完成教學目的的前提。將游戲加入閩南童謠之中,便考驗教師游戲教育與音樂教育融合能力。因此在童謠教學前教師應全面思考制定計劃,計劃完畢后審核計劃是否具有目的性,是否有做到“玩中學、學中樂”,細節之處是否處理到位、風格是否多樣、內容是否符合幼兒發展。這才是一份完美的教學計劃。
材料準備:傳統的幼兒園音樂教育是以圖譜、伴奏、頭飾、樂器等為教學材料。而閩南童謠的情景內容十分豐富,在教學前教師可以準備好符合童謠閩南特色元素服飾,頭飾則可以根據童謠內所涉及的角色,服飾可以讓幼兒更深一步地了解閩南特色文化,并可以讓幼兒自然而然地融入童謠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童謠。不僅僅是服裝,也可以在扮演中加入閩南生活中的常用生活工具,這樣更加具體形象,如“簸箕”“竹擔”“紅漆籃”等。不僅如此也可以將生活工具投入游戲之中,借助工具提高情景化。
四、閩南童謠游戲化活動組織
(一)閩南童謠與游戲化
閩南童謠節奏鮮明、韻律特色突出。富有極強的韻律感,將童謠用于游戲之中,寓教于樂。如表演游戲,根據童謠,內容創設情景,讓幼兒從扮演中學習童謠、感受童謠更深層次地理解童謠,提高活動效果。如角色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添加富有閩南特色的商販、賣貨郎等讓幼兒在扮演角色的時候唱童謠來吸引顧客。如集體游戲或者是手指動作游戲,通過念童謠加之手指動作作為活動前穩定幼兒的情緒,學與游融會貫通、相輔相成。
(二)以唱為主,以游戲為輔
運用圖譜、畫面、動畫、實物等直觀方式教學,讓幼兒學習閩南童謠,再以游戲形式進行更深層次的鞏固,借以讓幼兒創新。這樣不僅使目標得以完成,還起到升華作用。在幼師附幼實習期間,中班便有關于閩南童謠的教學活動,其中第一階段教師以鈴鼓打節拍加上踏腳,教師唱誦、幼兒跟誦,這樣使節奏更加鮮明且更富有韻律感,旁人聽了也十分有意思。第二階段幼兒根據童謠加以游戲,幼兒不僅了解童謠其內涵,并且也獲得了趣味性。
(三)以幼為主、以師為輔
教師作為活動的掌控者,并不等于是活動的主體。在活動中讓幼兒熟悉所學習的閩南童謠,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教師身份轉變為旁觀、引導者的身份,在幼兒需要提醒和幫助時加以引導,為幼兒提供自主發展空間。
五、結語
閩南童謠千姿百態,教育價值豐富,而游戲化更是幼兒園最優教育方式之一。將閩南童謠加入幼兒園音樂教育當中并加以游戲化,能讓幼兒感受家鄉的文化美,并寓教于樂,起到傳承作用。在幼兒園音樂教育中如何更好地以游戲形式學習閩南童謠,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