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個人破產在我國已經付諸于司法實踐,個人破產制度也已在探索建立,但與個人破產制度相配套的個人信用體系卻尚未健全。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中實踐應用的經驗及大數據技術具有的全面性、科學性等特點使得其在個人破產案件的案前、案中、案后的各個階段均具有可行性,在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健全的背景下顯得尤為必要。同時,大數據技術因其特殊性,在應用到個人破產案件之中也要遵循謙抑性、保守性的法治化基點,遵循經濟性、必要性、限制性的原則,并明確法院的應用主體地位、啟動應用的程序及后期監管等問題,有助于個人破產案件實踐中的審理。
關鍵詞:大數據技術;個人破產制度;破產免責;信用體系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4.004
中圖分類號:DF411.92?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0)04-0026-07
在美國、歐盟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個人破產制度早已經付諸實踐,并形成了完善的個人破產法律制度,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經歷了長時間的爭議,至今遲遲無法建立。反對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理由有很多,其中最為核心的問題是在我國未全面、系統的建立起個人信用體系的當下,如何確定個人破產的“個人”是善意的而非惡意逃避債務以及如何查盡破產個人資產確定其已經完全喪失償債能力。2019年7月,我國國務院發改委等十三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明確規定探究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最終建立完善的個人破產制度。2019年10月,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審理完畢蔡某個人破產案件,意味著我國個人破產制度也已經悄然在我國付諸實踐。隨著大數據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各領域,從而為我國借助大數據技術審理個人破產案件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一、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現狀
(一)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現狀
大數據技術的起源是互聯網搜索引擎公司為了從海量的網絡信息中為搜索者查詢到其所需要的有用信息而開發出來的數據信息搜集、分析的數據處理技術,其技術核心是對呈指數倍的非結構數據的收集、分析能力。
大數據技術從誕生到現在,已經逐漸走向成熟,在當下互聯網數據信息噴發的信息時代,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最為典型的特征就是,人人都是大數據中基礎數據的提供者,人人又都是大數據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如我們互聯網中留下的每一次搜索痕跡、每一次網購記錄、每一張上傳的照片都是大數據技術分析的基礎數據的來源,反過來,我們運用互聯網搜索信息時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精準推送依靠的也是大數據技術對非結構化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現狀
大數據技術在誕生時主要應用在互聯網信息搜索之中,是互聯網搜索引擎主要依托的技術工具。互聯網搜索引擎公司對大數據技術的掌握程度,決定了其向搜索引擎使用者提供數據信息的精確性。隨著計算機系統的優化、算法程序的完善、云計算和云存儲系統的發展,大數據技術已經逐漸成熟完善。這不僅體現在互聯網搜索引擎公司提供的數據信息越來越精確,還體現在大數據技術應用領域的廣泛性。大數據技術所具有的廣博性、全面性、相關性等特點使得其依托特殊算法得出的信息越來越精確化,日益成為政府部門日常管理和行政決策的重要依據,甚至已經貫穿到立法、執法、司法的全過程。大數據技術是企業等市場主體進行生產經營的重要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能夠科學掌握市場狀況,如市場需求量、產品目標受眾、產品定價及對手的經營狀況等重要信息,為企業經營管理提供科學數據信息支撐。在應用領域中,大數據技術已經幾乎涵蓋了依托互聯網運營的各產業領域,“大數據+”的產業格局逐漸形成。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還體現在呈倍數增長的大數據市場交易規模和呈指數倍增長的大數據體量上。根據2019年在烏鎮舉行的第六屆互聯網大會發布的報告,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5405億元,我國大數據市場呈現出大規模、高速化的發展樣態。
二、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概述
(一)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立法淵源及現狀
個人破產是指作為債務人的自然人不能清償其到期債務時,由法院依法宣告其破產,并對其財產進行清算、分配或債務調整,對其債務進行豁免及確定當事人在破產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因我國“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等傳統觀念影響較深以及我國配套的個人信用體系的不完整等,個人破產制度一直是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議的焦點。早在2000年初我國在新的破產法起草時就已經提出來建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有學者主張將我國個人破產制度規定在新的破產法之中,但反對者以與我國傳統觀念相悖、個人征信體系未建立、金融信用體系不完善等為理由反對在新的破產法中加入個人破產制度。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新的《破產法草案》時將關于個人破產的條文以“條件尚不成熟”為理由刪除。因此,我國現行破產法僅以企業法人為破產主體,未對個人破產進行規定。
2018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作《人民法院解決“執行難”工作情況的報告》時建議,為了解決當下執行難的問題,建立執行不能主體合法、合理退出機制,主張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完善現行破產法。2019年7月16日,國家為了激發市場主體競爭活力,完善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發改委聯合最高人民法院等多部門印發了《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明確提出探究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個人破產制度首次擁有了立法依據,個人破產制度在我國司法審判中也首次擁有了法律依據。
(二)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司法實踐
2019年7月16日,國家發改委、最高人民法院等多部門聯合印發《加快完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逐步建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之后,最高人民法院開始探索審理人破產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市場主體的活躍和民營經濟主體的發展狀況等因素,選定浙江省溫州市作為個人破產制度的試點區域。溫州市為了解決司法實踐中執行不能的問題,著手開展“個人債務集中清理”,進行個人破產制度的試點工作。2019年9月11日,溫州市中院聯合市金融辦通報了溫州市個人債務集中清理試點工作相關情況,公布了溫州中院《關于個人債務集中清理實施意見》,為溫州各級人民法院審理個人破產案件提供了依據。2019年10月9日,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合平陽縣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平陽法院辦結的全國首例具備個人破產實質功能和相當程序的個人債務集中清理案件。平陽法院辦結的蔡某個人債務集中清理一案,是最高法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后首例具備個人破產實質功能和相當程序的個人債務清理案件,是我國首個個人破產案件在司法中的實踐。
三、大數據技術與個人破產制度的聯系
(一)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個人破產案件審理中的必要性
個人破產制度為了使“誠實而不幸的人”重新獲得重生的機會,重新獲得社會的認可,將其從盡全力而無法履行的泥淖中解救出來。因此,個人破產制度應用的主體是誠實且善良的,這就需要配套的個人信用體系來支撐,需要完善的自然人信用體系來評價該自然人是否是誠實且善良的,不然個人破產制度將淪為自然人逃避債務的手段,不當損害債權人的利益。當前我國自然人個人用存在于不同機構中,個人信用體系尚不健全,征信系統尚未建立,無法為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提供支撐,勢必阻礙著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阻礙著實踐中個人破產案件的審理。在不具有體系化的個人信用系統下,實踐中司法機關去查明個人破產申請人的財產狀況、債務履行狀況等信息再去評價其信用形況,勢必造成司法成本高、司法效率低的問題,這也與個人破產制度建立的目的不相符。
但是,大數據技術具有信息搜羅的廣博性、全面性、相關性等特征,能夠從指數倍的網絡信息中收集并分析出使用者所需的信息,能夠從價值密度較低的海量數據中提取出高密度價值的有效信息。據我國工業信息化部發布的數據,我國網民已經超過9億,而使用手機進行的網絡通訊、網絡購物、網絡理財、網絡支付等行為都是互聯網大數據的基礎來源,這為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個人破產案件中的個人是否是誠實且善良提供數據支撐。在我國個人破產已經付諸實踐、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的當下,大數據技術將能夠一定程度上解決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審理個人破產的困難,幫助司法機關降低個人破產案件審理的成本和提高案件審理的效率。
(二)大數據技術應用到個人破產案件審理中的可行性
1.案件審理前:用于確定是否適用個人破產制度
個人破產制度的設立是為了解救深陷泥淖而無法履行的“誠實而不幸的人”,給予其重新獲得社會認可的機會,因此,確定債務人是否是誠實且善良是決定能否適用個人破產制度的前提,是整個破產制度最為重要的一環。所謂誠實、善良是指債務人在保留基本生活必需的條件下用盡所有資產仍然不具有償還所有債務的能力,其衡量標準是:除基本生活所需外不具有其他可供執行財產;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具有重新獲得清償債務的能力;債務人未有隱匿、轉移資產及高消費等不良行為。
運用大數據技術不僅能夠對對債務人在互聯網中所留下網絡購物、網絡金融理財、網絡支付等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而且能夠網羅債務人在互聯網中留下的所有痕跡進行大數據收集、分析,將所有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和提煉,科學的預測和掌握債務人的資產、消費狀況,全面呈現債務人的相關狀況。如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債務人及其相關近親屬網絡購物的數目、品牌、價格等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能夠知曉其消費能力及是否有不當揮霍財產行為。運用大數據技術能夠獲悉個人破產的個人是否屬于個人破產制度的適用對象,防止個別執行中的“老賴”利用個人破產制度逃避債務,規避應負擔的責任。
2.案件審理中:用于確定破產債務人債務豁免的范圍
個人破產制度涉及的實體制度很多,如債務豁免、自由財產和失權復權等制度,其中個人破產制度的核心是債務豁免制度,也稱之為債務免責制度,即破產債務人用盡可用盡的全部資產仍不能償還所有債務的時候,對其所承擔的債務給予全部或部分免除。個人破產中的債務豁免制度也是債權人在理念上最為難以接受的制度,因為這與我國延續幾千的“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父債子還”的傳統價值觀相悖。個人破產的債務免責其本質是國家利用公權力對私人債權的干預,強迫債權人放棄部分債券,以使得債務人獲得重生的機會以打破司法執行中的執行不能的困局。因此,對個人破產中破產債務人免責的范圍應當十分謹慎,以期在債務人利益與債權人利益之間達到平衡。
在當下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個人財產及債務履行能力缺乏可靠的情況下,大數據技術可以對破產債務人在互聯網領域留下的所有痕跡進行收集,科學分析和預測破產債務人的財產保有情況、日常消費、預期必要花銷等費用。如阿里巴巴集團根據支付寶用戶利用支付寶的支付記錄,每年都為支付寶用戶推送過去一年的支消費情況,其中包括消費項目、消費能力、所處地域的消費層次等信息。大數據技術能夠為司法機關判斷破產債務人的債務履行能力提供科學數據,力求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達到利益平衡,既能夠解決債務人履行不能的困境,又不至于過分損害債權人的債權利益。
3.案件審理后:明確破產債務人的行為限制標準和后續監督
簽署行為限制令制度是個人破產案件中對破產債務人權益限制的重要制度,個人破產制度設立的目的和價值取向都是為了保護債務人的權益,損害的是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如果破產債務人通過個人破產制度從債務的泥淖中解脫出來,不僅在前利用了債權人的財產獲得了個人享受,還能夠通過個人破產制度不受到任何限制和懲罰,將會引發道德危機,對債權人顯然有失公允,帶來的后果將是民間融資和民間借貸誠信的嚴重損害,影響民間資本市場的資金融通。因此,簽署行為限制令,限制破產債務人破產后的消費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國第一個人破產案件中,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人民法院便向破產債務人發布了行為限制令。
運用大數據技術能夠對破產債務人破產后的行為消費水平進行監督。破產債務人利用互聯網支付的任何痕跡都將納入大數據監管的范圍,在互聯網領域任何超出行為限制令規定消費標準的行為都將受到監督。因此,在當下個人的各種信用信息處于相互孤立的孤島狀態的情況下,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案件審理后破產債務人限制行為的監督具有切實的可行性。
四、大數據技術在個人破產案件中的應用
(一)大數據技術在個人破產案件應用中的法治化基點
運用大數據技術是對破產債務人個人在互聯網領域所有數據信息進行的收集和分析,而破產債務人的這些數據信息應當只屬于破產債務人個人所有、應當屬于其個人自由支配的范圍,且該數據信息必然涉及破產債務人與債務無關的隱私信息,公權力可能會侵害個人隱私權益。因此,大數據技術在應用到個人破產案件時,應當遵循謙抑性和保守性,注意“度”的把握。
運用大數據技術用于個人破產案件的審理為了應對當下我國個人信用體系未建立,個人破產制度配套信用體系不健全所采取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客觀真實的反應破產債務人的真實資產、信用狀況。如果個人破產案件中破產債務人的個人信用體系完整,能夠清晰且真實的反應其個人資產或信用狀況,則不宜使用大數據技術對破產債務人的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應當保持大數據技術運用的謙抑性。也就是說,當破產債務人個人信用狀況和個人資產狀況均清晰的情況下,便不宜再使用大數據技術。謙抑性和保守性應當是大數據技術在個人破產案件應用中的法治化基點。
(二)大數據技術在個人破產案件應用中的基本原則
1.大數據技術應用與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強調我們在實施某項措施或某種手段的時候,我們不能只考慮最后的結果,還應當將實施措施或手段傾注的成本計算其中,只有當我們實施措施的成本低于最終獲得的成果時,才符合成本收益原理,才具有實施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大數據技術具有高度專業性,需要專業的計算機系統和專業的計算機人員、統計人員才能完成整個大數據信息收集、分析的整個過程。同時,運用大數據技術在互聯網領域收集、分析破產債務人的資產和信用信息,必然會產生對大數據技術運用的費用,無論該費用最終由誰承擔,都應當考慮運用大數據技術的成本。司法成本是法經濟學關注的重要概念,司法審判過程不應當是不計成本地投入,應當考量投入和成效比例,個人破產案件中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破產債務人的資產個信用狀況也應當考慮經濟投入。
2.大數據技術應用與必要性原則
必要性原則是指如果存在對于既定目標具有多種相等效力的手段或措施時,應當選擇對相對人損害最小的手段或措施。如前文所述,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個人破產中的破產債務人于互聯網領域留下的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其損害破產債務人的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而其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與破產案件并無必然聯系,因此當存在其他手段或措施可以直接知曉破產債務人的信用和資產狀況時,就不宜運用大數據技術。如破產債務人資信狀況簡單明了、涉及破產財產較小時,便不宜運用大數據技術。
3.大數據技術應用與限制性原則
互聯網領域留下的破產債務人信息是全方位的,不僅涉及與破產債務人破產案件有關的信息,更多的也涉及破產債務人與破產案件無關的信息。在個人破產案件審理中涉及的與破產案件無關的信息自然不應當屬于大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對象,這就要求運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和分析破產債務人數據信息的時候應當堅持限制性原則。限制性原則要求,在收集和分析破產債務人數據信息的時候,不是籠統的、不加區分的收集和分析,對于數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應當是有選擇的、有重點的進行。如對于破產債務人的消費交易記錄、金融理財資產、財產轉入轉出記錄應當全面收集和分析,但對于并不反映其資產和信用狀況的子女的隱私信息不應當列入收集和分析的數據信息之中。特別是對于涉及第三人時,數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更應當注重對第三人信息的保護,司法機關不能夠以對破產債務人資產和信用的數據信息為理由去侵犯第三人的信息權和隱私權,對于確有必要對涉及第三人的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時,應當得到第三人的同意,并明確使用的范圍,嚴格限制對第三人信息的使用。限制性原則應當貫穿于大數據技術應用的始終,從程序到實體,都應當落實限制性原則,這不僅是司法程序的要求,更是基本人權的要求。
(三)大數據技術在個人破產案件中的具體運用
1.主體:人民法院
個人破產的審理法院是整個破產案件的程序推動者,無論是依職權主動適用個人破產程序還是依權利人申請,法院在整個個人破產的審理程序中都處于一個核心地位,承擔著公正裁判、平衡兩方利益的責任,應訴法院處于居中裁判的地位。倘若大數據技術的運用主體為債務人或債權人,都將產生數據信息不公正的危險。因此,個人破產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是大數據技術具體運用的主體,大數據技術運用中的權利和義務由人民法院享有和承擔。當然,大數據技術有著高度技術性、專業性的特征,人民法院的主要任務是司法裁判,并不具有專業的大數據處理技術,大數據技術的具體操作還是要委托給專業的大數據信息處理公司。
2.程序啟動:依申請或職權后置啟用
人民法院是個人破產案件中大數據技術運用的權利義務主體,由其負責大數據技術的委托處理情況,但并不是所有個人破產案件都會啟動運用大數據技術去收集、分析破產債務人的資產和信用狀況。對于破產債務人資產、信用狀況清晰或債務人和債權人對于人民法院在先認定的破產債務人的資產和信用狀況認可時,就不必啟用成本較高的大數據技術。
在個人破產案件中,大數據技術因其啟用成本過高,不應當直接啟用該技術的應用。一方面,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收集或債務人、債權人雙方提交的證據材料先行做出破產債務人的信用和資產狀況認定,只有當債務人或債權人對于人民法院的認定結果不認可或持有異議的時候,才啟用大數據技術的運用。當破產債務人或債權人對于人民法院認定的破產債務人資產和信用狀況不服時,依申請向人民法院提出異議,由人民法院決定是否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破產債務人的資產和信用狀況再認定。另一方面,人民法院發現破產債務人的資產交易狀況復雜、個人信用狀況不明等情況,應當主動依職權啟用大數據技術的運用程序。運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分析破產債務人的資產、信用狀況的啟用應當既可以依雙方當事人的申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主動依職權啟用,啟用的時間也應當是在現存證據材料無法真實、全面呈現破產債務人資產狀況或對現有證據材料得出的破產債務人的資產和信用狀況有異議時,才能后置啟用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這不僅是法經濟學成本控制的要求,更是司法程序正義的體現。
3.信息后期監管:保管占有權利義務對等原則
人民法院運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分析破產債務人留存在互聯網領域的數據信息,并以此得出破產債務人的資產和信用信息。分析得出的信息體現著破產債務人最為精確的個人信息,包含著破產債務人的隱私,本應是只屬于破產債務人的個人數據信息,只有破產債務人擁有對該數據信息的支配權。人民法院對破產債務人數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其實質是公權力對個人權利的侵害,因此,對于收集和分析的數據信息,尤其是分析之后得出的直接體現破產債務人資產和信用的信息,應當堅持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妥善保管。一方面,人民法院應當采取必要保密手段和措施,防止其他主體非法獲得該數據信息。另一方面,人民法院不應當將該數據信息挪作他用,破產破債務人的數據權讓位于司法公權力僅限于該破產案件,人民法院僅有權力就此案使用破產債務人的數據信息,在后續對該數據的使用也只能限于此案的后續審查。
五、結語
個人破產制度已經開始付諸于我國司法實踐,在當下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健全的背景下,如何審理個人破產案件成為司法實踐中的首要難題。大數據技術因其信息搜集的全面性、分析得出信息的科學性等特點,應用在個人破產案件的審理中具有可行性,在大數據技術運用過程中也應當堅持各項原則限制和具體運用規則。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楊顯濱,陳風潤.個人破產制度的中國式建構[J].南京社會科學,2017(4):98-104.
[2]趙炳昊.首例個人破產案值得關注[N].環球日報,2019-10-11.
[3]呂勁松,王志成,王秦輝,徐權.大數據環境下商業銀行審計非結構化數據研究[J].軟科學,2017(1):141-144.
[4]劉新宇.大數據時代數據權屬分析及其體系構建[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13-25.
[5]應璇,孫濟慶.面向大數據的用戶檢索行為研究[J].情報雜志,2014(2):140-14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