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書名:《自然心:草木哲思》作者:甘草出版:商務印書館
天人合一的自然心
本書作者甘草,長期在廣西新聞界工作,閑暇時間喜愛和草木“對談”,并深入觀察、感悟和書寫草木的點點滴滴?!蹲匀恍模翰菽菊芩肌芬粫?5篇文章組成,重點對茶樹、胡楊、向日葵、牡丹、桂樹等植物進行“素描”。作者不是專門的植物學家,可是卻能從各種尋常植物中,獲取獨特的文化領悟。
何謂自然心?按照作者的解釋,是指人與自然合一之心。具體來說,是指遵循自然規律、善待自然物種、熱愛自然生活、萃取自然智慧、美化自然生態、協調自然秩序、善用自然財富,關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心,以及自在于內心的天地良知。
“天人合一”的價值理念,是中國呈現給世界偉大的哲學思想。遠古的中國,先哲們就意識到人和草木的關系情同手足,兩者缺一不可。被譽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就寫道:“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逼湟馐牵斕斓亟桓?,萬物自然變化,草木就欣欣向榮;當天地閉塞,陰陽不通,賢人就退避歸隱。由此可見,古人和草木之間,無意中有一種同生共死的默契。《論語》《史記》等古籍中,對于人和草木的依附關系也多有記載。
中國是一個文學的國度,在這個國度中,植物不僅從未缺席,還時常是文人墨客的“座上賓”。有學者做過統計,《詩經》305首詩中,有135首出現植物,多數以植物賦、比、興;《玉臺新詠》《唐詩三百首》《花間集》《宋詩鈔》《元詩選》《明詩綜》《清詩匯》等詩歌集中,有關植物的詩篇數量比例分別占據47.1%、43.9%、65.4%、52.7%、54.7%、50.2%、55.2%;《紅樓夢》《金瓶梅》中,描寫到的植物分別是242種和210種。其他各類文學作品中,涉及各類植物的就難以統計了。與其說本書作者熱愛草木繼承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生態情懷,還不如說這是他的天性使然。正他在“自序”中寫道:“我生性熱愛花草樹木,就像草木熱愛它們休養生息的大地。我少時所植果樹,已與家山草木融合一體,常常牽動心底最柔軟的鄉愁。”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墒窃谧髡哐劾?,人是社會人,又是自然人,人必須緊緊依靠自然生態群落,人在草木間,接地氣、沐天風。人生有晝夜,也和草木一樣歷經春夏秋冬,逃不過類似抽芽、開花、結果、落葉的草木生長法則。作者雖生活在廣西,但是對西北大漠中的胡楊,尤為敬佩。
本書《致胡楊》一文中,作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胡楊的愛慕。有人說,胡楊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這,是何等的生命氣概與豪情!胡楊,在物種進化的征程中,早在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之上,是當之無愧的活化石。胡楊在極為干旱、干燥的惡劣環境中,能不屈地存活下來,這和南方婀娜多姿的楊柳,形成了鮮明的生命寫照。全世界90%的胡楊長在新疆,新疆90%的胡楊在塔里木。作者對于胡楊的敬重,主要是因為胡楊那高昂的生命姿態。從文化維度看,遺憾的是在浩瀚的唐詩宋詞中,沒有一首吟誦胡楊的詩行。
與胡楊相比,牡丹就顯得雍容富貴。唐朝詩人劉禹錫《賞牡丹》詩云:“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逼と招荨赌档ぁ吩娫疲骸案偪涮煜聼o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碧瞥侵袊鴼v史上繁盛的朝代,牡丹被詩人們紛紛點贊不足稱奇。本書《真國色》一文中認為,牡丹的“國色”其實為大唐的顏值和骨相。書中寫道:“一種花代表國色,既是作為物種的榮耀,也難免要承受地理標志物和文化象征之累。草木有本心,誰知道牡丹本身喜歡這樣還是不喜歡這樣呢?”從外觀上看,牡丹花型寬厚,色彩瑰麗繽紛乃“百花之王”。從植物學的視角講,牡丹多達500余種,各種顏色應有盡有。如今,種牡丹、賞牡丹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產業,盡管有人認為牡丹華而不實,但是從審美層面而言,牡丹的艷麗是無可匹敵的,是最“入畫”的植物。
中國人對于草木的欣賞,除了觀其形,更賦其意。和牡丹一樣,梅花歷來也為人們所稱道。這種在寒冬綻放的小白花,是堅卓的象征、是志氣的化身。人們欣賞梅花,其實是在檢視自己澎湃的內心。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有詩云:“春隨香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北緯睹坊ㄉ健分?,作者講述了他在南京梅花山的所感所想,并寫道:“自古以來,梅花都是拼人品而不是拼規模的花,梅花不以多取勝,而以風骨見長,有時墻角兩三枝便勝卻人間無數?!睔v來很多畫家,樂于描繪梅花。如明代大畫家王冕一生不僅愛梅、種梅、詠梅,還畫梅,他的《墨梅》堪稱中國畫中的“神品”,他在《墨梅圖》中提寫的“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詩句,成為千古絕唱。
除了對于有品格的植物文化“畫像”,對于那些平凡的植物,作者也同樣給予“關照”。其中,向日葵就是一例?!断蛉湛芬晃闹袑懙溃骸皼]有哪種花,像向日葵那樣長得酷似中天的太陽,每一朵花仿佛太陽的小小化身,你們熱烈,你們圓滿,那么有質感。”正如作者寫的這般,向日葵又名太陽花。向日葵在東方文化寓意忠誠,強調向陽的本性,而在西方代表熱烈,強調生命的能量。根據植物學家的觀察,向日葵從發芽到花盤盛開之前,葉子和花盤白天追隨太陽從東轉向西,太陽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盤又慢慢“逆行”,凌晨時分,再次朝向東方,等待太陽冉冉升起。
類似向日葵這樣一門心思向往光明、追逐太陽的植物,這是罕見的。不光中國文人贊嘆向日葵的執著,西方藝術家也熱衷描畫向日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大畫家凡·高,在短暫的一生中畫過11幅《向日葵》,且每幅油畫的色調、構圖、造型都各不相同。凡·高畫向日葵,近乎瘋狂的程度,是在潑灑生命的激情、昭示桀驁不馴的藝術宣言。本書作者則認為,凡·高愛畫向日葵,其實也是在醫治內心的掙扎與苦難。
粗略翻閱中國歷史可以看到,盡管古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態觀,但在歷史的進程中,其實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遵循。千百年來,特別是現代工業登場后,大片林地遭到砍伐、江河湖水遭受污染、空氣質量持續下滑、生物多樣性生存空間受到損害。英國學者伊懋可在《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中提醒人們,生產生活中切實踐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當務之急。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