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燕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個人和中國長遠整體利益為出發點,以平等協商的政治觀、合作共贏的利益觀、包容互鑒的文明觀、共建共享的安全觀、綠色持續的生態觀,追求共同價值,統籌中國內外部協調發展,融合各國人民利益,銜接“中國夢”與“世界夢”,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具有四維特征:歷史與現實相貫通的承繼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性、國內與國外相關聯的整體性、普遍與特殊相區分的求是性。
關鍵詞: “人類命運共同體”??? 責任共同體??? 中國方案??? 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是在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傳統安全問題與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的復雜背景下,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的“中國視角”“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是為了解決世界范圍內難題的正確回應,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的旗幟和標桿,在世界范圍內引發強烈反響。對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主題特征的深入研究,對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推進國際治理體系與治理結構的優化升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歷史與現實相貫通的承繼性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著眼于全人類的整體利益,以新的歷史站位、寬闊視野、戰略眼光觀察時代變化,以強大的政治勇氣、理論勇氣、歷史擔當回答實踐要求,是對國際關系理論的重要創新發展。
歷史與現實相貫通的承繼性是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最顯著的特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是“共同體”學說和中國有益文明成果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還是對世界歷史中的教訓和中國實踐中的經驗進行的深刻理性總結,以及對世界整體趨勢發展的科學預算和美好展望。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核心,以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為目的,充分展現出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共同體思想的顯著特點。馬克思在哲學反思、政治經濟學剖析與人類學考察的基礎上,從歷史溯源、現實批判與未來構建三個維度對“共同體”理論進行了全面闡述。馬克思的“自然形成的共同體”或“天然的共同體”是以亞細亞、古代與日耳曼所有制為基礎形成的。雖然三種所有制形式不同,可是在本質上卻有著共同之處,就是勞動和勞動的物質以自然統一為基礎;土地與農業生產是經濟體制存在與發展的前提,所以,生產不是為了賺錢,僅僅是為了簡單的生存。這三種所有制的最初形態都把限制生產發展的客觀原因劃分為本身的本質特征。因此,資本主義最開始就是在資本逐漸否認這種本質的時候產生的,在否認的進程當中“天然的共同體”逐步消失。接下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幻共同體”和“抽象共同體”進行了反駁,系統而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共同體的虛幻,并論述了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等的虛假而引發的社會矛盾,揭露資本主義共同體的本質就是資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從而駁斥無產階級;反過來證明這種共同體又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的限制。從政治共同體來說,資本主義社會在政治上弘揚人人平等,去除等級制度等,但事實上卻并非如此。從表面上來看,公民已經得到了參與政治的權利,但事實上,不過是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手段。在對未來社會“真正的共同體”的構想中,馬克思認為,每一個人都作為個人存在,不是以某一個階級的成員身份參與共同體,單個人的生存與發展都要受到共同體的制約。所以,人要想得到自由又全面的發展,必須處于共同體中,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強大的力量控制物。人的本質應由共同體充分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以馬克思的“共同體”意識為前提。首先,馬克思認為,所有人的生存與發展都依賴于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建立以此為依據。其次,馬克思認為共同體的本質是利益的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正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強大的力量。再次,馬克思要求共同體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價值特征,充分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根本需求和前進道路。最后,共同體的構建在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各有特殊性,這是二者最本質的差別,充分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共同體的與時俱進。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生成的文化淵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和中國人民的精神食糧,是悠久歷史的象征,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生成的文化底蘊。“和合”思想的內核是以差異互補的形態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共生。中國傳統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赤子情懷,以家國天下為主的治理方法,都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思想路線的一致性和價值目標的共同性。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新時代為特征,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以中國與世界的實踐經驗為依據。回望過去,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合作與交流,另一方面使沿線的各個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等方面快速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亞非拉人民處在艱難的困境中,遭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與封建主義的殘害,亞非拉人民受不了這種殘害,他們主動聯合,以求打破這種統治,從而完成了民族解放。以世界歷史的實踐經驗為依據,中國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主動實行“一帶一路”,不但是對發展的嶄新的追求,還是推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內容。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性
理論與實踐二者相結合的科學性是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龐大體系之一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顯著優勢。新時代條件下,習近平思想具有豐富的理論基礎,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嶄新的面貌,是全新的理論成果。自十八大后,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領導集體在科學的實踐基礎上,把握世界大勢,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勇于面對挑戰,妥善處理繁雜瑣碎的問題,以人民關注的最基本問題為出發點,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形成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使中國進入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世界大勢,并對其做出了重大的歷史性突破。中國共產黨人以世界歷史經驗為依據,準確把握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特殊性,以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基礎,著重分析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轉變,對于現代化發展,做到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促進全球共同繁榮穩定。
“以人民為中心”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價值特征。人民群眾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制造出來的精神與物質成果應被人民享用。中國共產黨從形成之日起,就一直以人民為中心,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主旨,這是我黨最鮮明的特點。共產黨員的責任就是為中國的人民大眾尋求美好生活,為中國尋求復興之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把其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就是為全世界的人民謀求幸福生活,謀求全球共同發展。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價值理念。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始終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上許多國家與地區創立了多種多樣的合作模式,不論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還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創建,都是中國開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具體實踐行動。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10月3日總書記又提出了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任務,這些舉措都體現了全球治理體系革新的需求,體現了共同繁榮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思想,并且為全球治理體系的革新做出中國方案。“一帶一路”經濟帶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目前已有一百三十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之中;聯合國安理會公布第2344號決議,提倡國際社會利用“一帶一路”增強地區經濟合作能力,中國成功舉行了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多個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參會,所制定的成果惠及五大洲,包括279項成績。世界上各個國家以各自的實際情況推進“一帶一路”的構建,如英國設置專家委員會,以250億英鎊推行亞洲“一帶一路”的項目建設;瑞士政府針對“一帶一路”建設在外交部設立咨詢辦公室,瑞士銀行家協會針對“一帶一路”設立金融辦公室;德國西門子公司與多家公司一起拓展“一帶一路”建設;自2015年開始,日本通運公司就與中國鐵路總公司深入合作,從而幫助日本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一同建設“一帶一路”不僅有利于中國的貿易投資更加自由與方便,還有利于促進在空間上內外聯動、東西互補的新格局的形成。中國與“一帶一路”有關的國家的貿易金額總計多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大于600億美元,為當地提供了20多萬個就業機會。這些都是中國在新時代的條件下實行全面深化改革的直接表現,也是中國專心致志進行國際合作,加強全球治理體系建設的具體實踐。
三、國內與國外相關聯的整體性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的“人”不僅指中華兒女,還包括生活在地球上的全部人民,不否認世界各國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存在差異,要以各個國家的個性為基礎,尋找世界各國的共性,以一致的價值觀念發展共同體意識,尋求全球的發展與全世界的開放。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主體指向寬廣,不再以地緣區分,而是將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民看作利益整體、責任整體、風險整體。各個國家不單純只對自己國家負責,更需要有集體思想,站在全世界的角度,突破國家與地域的區別,把全世界人民的基本要求作為自身的使命。歷史證明,封閉與閉關自守必然致使貧困,對外開放才是一個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正是由于當時清政府閉關自守,致使中國封建落后,制約了我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大好時機,在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各國,使近代中國處于積貧積弱、備受欺辱的被動狀態。實行對外開放有利于推動國際合作關系的建立,有利于發展中國家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趕上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潮流。現階段,各個國家之間都存在密切的聯系,彼此之間互相影響,無論哪一個細節產生問題,彼此必然受到傷害。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以對外開放的方式與各個國家達成共識,互利互惠,共同迎接挑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內國外文明的兼容并蓄尤為重要。人們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多元文明,從原始生活到農耕文明,再由產業革命到信息現代化,每一個文明的結晶都值得被尊敬,特別是在如今多元性時代的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文化特點后,使得“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變成人們文化交流的公共價值,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但是馬克思眼中的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增進文化交融的必要方式,而且是構建全球人類友誼,保衛世界和平的樞紐,同時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根基及消除“文化沖突”奠定了基礎。
四、普遍與特殊相區分的求是性
由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著重于人類命運的相互關聯和共有的價值,不僅是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為世界提供的一種全新的理念和準則,而且是我國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形成,使具有特殊性的中國特色之路轉變為具有普遍性特點的中國之路。首先,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了追求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大化,吸納并發揮了關于“共同體”思想的精髓,深刻掌握國際格局變化及未來發展方向,對于人類命運和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進行闡述,這種境界跨越了種族和民族間的差異、地區及國家間的爭斗,乃至不同意識形態上的區別與差異,是對人類命運和社會發展的最真實關切。再者,習近平總書記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的先決條件是所有國家及全人類的同步發展,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由最初想象到得以施行而且能夠順利構建的直接力量和基礎。因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每一個國家都務必以共同發展及普遍發展為準則,切實做到各國發展機會平等,權利同享。每個國家之間應該構建“平等、互幫、互助”的友好關系,應當交流,結伴而行,尊重并理解每個國家自由選擇發展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劉勝湘,李奇前.角色、價值、實踐與人類命運共同體[J].教學與研究,2019(11).
[2]牟永泉,杜敏,劉新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與價值意義[J].中國報業,2019(22).
[3]江時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貢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12-10(008).
[4]劉同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創性貢獻[J].中國社會科學,2018(07).
[5]鄭禮肖,孫曉暉.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思想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啟示[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