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張幸 劉家興 詹清光
摘??? 要: 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需要大量創新型人才,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擔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使命,然而我國高校科研創新能力仍然較為薄弱,培養過程中存在問題。本文介紹了一種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新途徑——“課外科研基地班”,結果表明,課外科研基地班的建設,對于提高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課外科研基地班有效整合了學院科研資源,營造了濃郁的科研創新氛圍,增強了學生科研創新意識和提高了師生的參與度,促使學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創新成果,提高了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
關鍵詞: 大學生??? 科研創新能力??? 科研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創新的果實。在科技迅猛更迭進步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迫切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水平勞動者。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決定了國家和民族的創新力[1](289-291)。可以說加強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乃至國家未來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課外科研基地班的建設背景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模式的影響,國內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諸多客觀問題,如學生缺乏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弱、高校本科生科研創新氛圍不濃、師資緊缺、經費保障不足等[1](289-291)。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始于1969年麻省理工學院創設的“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之后美國高校紛紛效仿學習,1990年伯克利大學在本科生科研訓練方面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我國在大學生中開展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較晚,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率先重視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逐步開展起來[1](289-211)[2](176-177)。
我國高校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意識起步晚,但高校和社會從未停止過探索。進入新時代,國家社會更加重視大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配套一系列激勵政策和有效措施,“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都意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科研創新、科技創造的素質。高校也在不斷改革創新,越來越重視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增加投入和創造有利條件,重視實驗課程建設、建立大學生科研實訓基地、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開設大學生科研立項計劃,促進本科生參與科研創新,提高本科生科研創新素質。比如,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省陶瓷企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京學院理學院依托科研平臺訓練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3](62-63)(4)(162),成都中醫藥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以教師科研課題為載體采用引導式教育培養大學生科研能力[5](31-33),東北大學建立基于科研訓練的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模式[6](102-105)。
根據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第二課堂搭建平臺、整合資源,探索出一種培養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新模式——“課外科研基地班”。本文將介紹該模式的運行情況和取得的成效,為其他高校二級學院培養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提供一定借鑒。
二、課外科研基地班建設思路
1.搭建平臺
高校科研團隊與本科生之間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客觀問題。教師的課題研究需要有更多的學生參與,對科研感興趣的同學有意向進入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但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本科生的學習重點在課堂,學生對學校已有的科研團隊的攻堅方向、實驗平臺、可接受本科生參與課題的情況了解甚少,學生很難根據自身興趣選擇合適的科研方向,并開展實踐。因此,迫切需要搭建一個中間平臺,架起橋梁,暢通科研團隊和學生之間的信息獲取,促進雙方結對,并能持續為之提供服務。
2.整合資源
現有資源豐富,用于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資源不足。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國家對高校的教育資源投入逐年增加,高校科學研究資源不斷得到充實和豐富,科研經費大幅增加,實驗設備越來越先進和完備,高水平人才云集,為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以2019年為例,生命科學學院專任教師超過110人,高級職稱教師78人,10個省級、2個市級教學科研平臺,2019年獲批市級以上項目60余項,科研經費總額超過3千萬元。國家和社會將科研經費化整為零分配到高校每一個科研團隊,我們要做的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化零為整,利用分散在學院各個科研團隊的科研資源,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做出貢獻,讓大學生加入科研團隊,進入科學研究基地,共享資源。
3.科學規劃
任何一項長期的工程都需要科學規劃,提前布局,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兼顧,久久為功。要從培養方案明確提出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實施途徑,注重科研訓練的內容,建立聯動機制,成立大學生課外科研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優秀指導老師和學生獎勵機制,在學年評優、相關推優評比、保研政策、教師工作量認定等方面給予認定和考慮,建立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熱心投入的良性激勵機制。同時,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做科學規劃,量身設計理論課程體系,課題開題時的論文檢索、中期的課題進展檢查展示、課題結項的總結,以及成果孵化和轉化等不同階段,都開設對應的理論課程,邀請學院并在立項的項目中謀劃培育華南師范大學“挑戰杯”金種子項目、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攀登計劃專項資金)、“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