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楊冬梅
摘??? 要: 創新創業教育實施的目的是強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及能力,以創新創業帶動大學生就業,減緩大學生就業難的發展趨勢。然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局限性,沒有明確的人才培養定位,難以全面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創業氛圍營造及實踐平臺搭建中缺乏綜合性規劃,以致大學生創業意識及創業能力較弱。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亟待進一步提高。本文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現狀,探究應如何強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綜合素質及相關技能,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創業能力,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 創新創業??? 能力提升路徑
引言
為促進社會發展,持續性提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高校必須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作為高校教育發展的重要育人目標,在實踐平臺搭建、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創業氛圍營造方面下大功夫,突破現如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存在的瓶頸,提高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1.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背景
自2014年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戰略后,各大高校都不約而同地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路徑,以響應國家政策致力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進一步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教育界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文獻大量涌現,一些學者指出,現如今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大樂觀,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突破大學生就業困境的必要措施。高校應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向、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優化創新創業課程結構、營造優良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環境,以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有些學者提出,由于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現如今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難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從教育主題、教育層次及機制保障多個維度入手,順應時代發展脈絡建立多元化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以解決當前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下問題。因此,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處于摸索階段,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培育出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創新創業人才,既要營造優良的創業環境,又要為大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活動機會,聚焦于創業意識、知識技術與協作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1](21-23)。
2.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面臨的困境
由于創新創業既是一種新思維,又是一種教育理念,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下大學生就業的思維定式,從實踐角度入手鍛煉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教育模式等要針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思維、新發明的特征,打造動態實踐平臺與教育渠道。然而,一些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發展過程中,對創新創業的認識淺薄,難以從意識、能力、素質等多個維度入手,打造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創新創業教育要進一步與社會發展對接,基于社會發展需求打造新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迫在眉睫。
(1)創新創業意識淡薄。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調查數據顯示,全球大學生創新創業比重在30%以上,但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比重不到5%,創新創業成功率不到1%。這足以說明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洞察力、決策力方面欠缺。出現這種現象,一是因為多數大學生的受教育理念陳舊,學以致用意識及創新意識轉化率較低,多數大學生都是被動接受知識,難以主動面向社會發展提高素質與能力。二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方法單一,一些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方式、路徑與專業教育一樣,沒有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特點,未從大學生發展需求入手,建立契合社會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以至于多數大學生無法深入參與創新創業項目[2](124-125)。
(2)創新創業課程單一。當前高校創新創業連貫性、系統性及邏輯性不足,課程類型及教學內容較為單一,有待進一步宣傳與落實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明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獨立于專業教育、思政教育、素質教育之外,與其他教育缺乏聯系,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沒有根據學生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實現差異化,以致創新創業教育缺乏專業性與系統性。另一方面,創新創業表現形式單一,一些高校將教師與學生的考核評價重點放在科研或考試之上,沒有明確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標準。特別是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隔閡,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育與創新創業氛圍營造,需要突破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實踐與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面臨的困境。在教育體制設置中,應進一步豐富創新創業課程,彌補創新創業能力不強的不足,豐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體驗[3]。
(3)創新創業氛圍較差。為進一步促進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我國教育部聯合地方教育機關,定期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例如互聯網+創新創業競賽、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競賽等,這些競賽帶動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然而,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還要進一步改善創新創業環境。營造優良的創新創業氛圍,不僅要支持大學生創業,用成功的創新創業案例和優質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深化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還要從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入手,針對啟動資金缺失、社會融資困難及政策落實不足等,從社會資源、教育政策及地方發展入手,為大學生打造完善的創業支持體系。
(4)創新創業實踐機會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還處于摸索階段,在師資配備及實踐平臺搭建中,還缺乏完善的資金及資源。創新創業教育針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創新思維及創業意識上的不足,開展系統化教育,完善人才培養目標,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與高等教育規模擴展成正比。用人單位比較注重大學生綜合能力,一些大學生在社會發展中缺乏責任感、缺乏毅力、做事不夠細心、對自身要求不高,難以隨著崗位與工作環境的變化大膽創新。專注、勤奮、堅持、毅力、堅韌、抗壓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必不可少的職業素質要素與心理素質要素。故此,創新創業教育不能拘泥于創業課程,高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實踐見習機會,面向國家需要的綜合性創新型人才,打造優質的創新創業項目,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4](248-249)。
3.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路徑
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要針對學生創業實踐、創新意識及綜合素質實際情況,調整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路徑等,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循環體系,以持續性優化創新創業教育路徑。鑒于此,為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校既要從師資入手,打造優質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又要從教育環境入手,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原則,最關鍵的是從學生視角入手,打造系統性的創新創業課程及連續性的創新創業項目,強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
(1)強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經濟、科技與政治的發展,企業為求生存,需要不斷地創新,大學生為了就業,也要保持創新熱情。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讓大學生深入市場、深入行業,深化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的了解,明白自主創業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市場調研、創業實踐或企業崗位見習等體驗,讓學生自主轉變為創新創業的認識,意識到自主創業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另外,高校要從學分、職業發展角度,基于創新創業教育打造完善的教育實踐管理體系,設置優良的創新創業學分項目,將學科競賽、論文發表及專利發明等創新創業活動,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學分考核指標之一。為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高校要摒除傳統的思維模式,指導學生參與各種實踐項目或市創新創業競賽,通過學分激勵制度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理念,激活學生的創新創意思維,強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5]。
(2)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創業能力并不是一項單一的能力,而是諸多能力的集合,所以創業能力具有綜合性。在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中,需要通過多種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解決學生在創業方面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要從多個途徑,讓學生具有創造意識、學習能力、技術能力及團隊合作意識等,這些都是創業過程中創業者必須具備的意識及能力。例如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要具備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并且要敢于創新,敢于嘗試,責任承諾和決心是堅定創業者創業信念的關鍵。高校要從各個方面形成創新創業教育合力,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實踐機會,多樣化開展市場調研、崗位實訓及創業見習等活動,深化大學生對創新創業過程的認識,明確自身的素質、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
(3) 以思政教育為引領,加強宣傳激勵。借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既能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又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方面,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整合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為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作用,高校要促進思政教師與創新創業教師的互動溝通,整合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將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與思政課內容有機融合,思政課教學內容設計上著重強調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在思政課上加強對學生自主創新精神、艱苦奮斗和創業道德的灌輸。
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成功的創新創業案例和優秀校友的創業史等,注重發揮典型榜樣的引導作用,從思想行為及精神上深化學生對創業模范和創業史的認識,以及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調動其創業自主性和積極性,這樣學生能更好地接受自主創業價值觀。此外,為強化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加強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宣傳激勵,高校要利用校內輿論宣傳創新創業典范與成功案例,在校園內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宣傳,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廣播、校園宣傳欄等多種宣傳方式,及時宣傳國家的大學生自主創業扶持政策、創業貸款等訊息,深化大學生對自主創業政策及精神的認識。
(4)構建專業+創業教育實踐體系。各個專業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要求不一樣,在創新創業教育發展中要基于專業特點實現差異化教學,構建與專業特征相契合的實踐教育體系,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高校要從專業特點和社會發展需求出發,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等各個維度,從意識、能力、素質不同角度入手,改革現有的專業教育管理體系及教育教學模式,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融為一體,打造優良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和專業實踐教學平臺。
此外,還要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教學原則,努力推動大學生科技競賽、學科競賽及創新創業競賽,創造更加多樣化的創新創業教育空間,促進教學、科研、實踐一體化,鼓勵大學生參加創新性實驗項目和教師的科研課題;邀請成功的創業人士或者專業的創客隊伍,進入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進行創業實踐指導;在實習環節開展創業實踐,建造創業實踐基地,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促使學生將自身所學的創業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在一起,為學生構筑更廣泛的社會實踐平臺。
結語
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高校不能孤立創新創業教育,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有機融合,針對學生不同的專特特點,借助思政教育對學生意識、思維的影響,實現創新創業差異化、針對性教學,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營造優良的創新創業環境、改善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打造與專業教育契合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張凱亮.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12).
[2]楊濤.淺析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策略[J].人才資源開發,2017(20).
[3]肖高涌.“互聯網+”背景下政府引導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8.
[4]姚貴光.“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路徑探索[J].亞太教育,2016(24).
[5]胡萬霞,李敏,王華彪,劉格.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06).
[6]蔣乃永.電氣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探析[J].文教資料,2015(22).
[7]陳思,郭灼,戴文浪.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探究——基于華南農業大學學生隊伍的研究[J].文教資料,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