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已是21世紀20年代了。
過去的40多年,受益于全球化、制度變革、信息革命、金融創新釋放的紅利,中國經濟增長迅速,成長為經濟規模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但是,我們也看到,由于在發展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指標增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也產生了諸如“生態賬戶”透支、社會失調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制約著經濟高質量增長和民生福祉的進一步提升。
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中國經濟轉型壓力加大,可持續發展近年逐漸成為了多方關注的重大議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環境、社會協調統一的發展。這要求我們在追求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關心環境、社會效益的綜合價值最大化。如果從GDP角度來說,按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的說法,“GDP是國民經濟年度流量,總體表現為一個國家財富的積累,包括建筑物、公路、藝術品等等,環境的改善也屬于財富的積累”。換而言之,用可持續發展視角看待國民財富,是重新對國民財富進行估值和優化。以環境來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也是一種財富,理論上確實也應計入國家資產負債表。
那么,可持續發展需要什么樣的金融?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邱慈觀教授出版了《可持續金融》一書,嘗試對這個重要話題進行回答。
根據二十國集團(G20)可持續金融研究小組的界定,可持續金融包括ESG責任投資、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適用于上市公司和私募等多種資產類型,還包括數字科技在金融場景的應用。從產出角度而言,可持續金融關注包含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在內的綜合價值。
將可持續發展和金融聯結在一起是一個有著重大意義的跨界新探索。當下的金融世界,更多人仍然把經濟效益和投資回報放在首位,不自覺地傾向于將環境問題、社會問題和經濟發展分開。但是在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動能切換的大背景之下,融入人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可持續金融毫無疑問會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
毋庸諱言,可持續金融目前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是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國內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開始對可持續金融建立認知,期望通過可持續金融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是的,一切才剛剛開始,可持續金融是一個全新的金融機制,鼓勵資本從綜合價值視角配置金融資源。我們也期待,國內的金融機構能夠通過可持續金融的實踐推動中國經濟、環境、社會在長期內協調統一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