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寧
摘要:超輕泥是學前教育中近年來較為流行的一種手工活動形式,相比橡皮泥來說,具有質量輕、容易操作的特點,非常受幼兒的青睞。超輕泥應用到學前教育中,對于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如何有效地將超輕泥運用到幼兒的游戲活動中,既能順利開展游戲、提升幼兒游戲興趣,又能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藝術欣賞能力,是幼兒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結合超輕泥的特點,闡述開展幼兒超輕泥活動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超輕泥;幼兒;動手能力;藝術欣賞能力
一、開展超輕泥活動的價值
泥塑活動是幼兒園開展藝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超輕泥作為泥塑活動的新型材料,是集創造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游戲材料。超輕泥具有色彩鮮艷、手感柔軟,易塑性等特點,備受幼兒與教師的青睞,成為泥塑活動的首選材料,在我園也十分重視超輕泥的運用。從小班開始接觸超輕泥,能夠有效地培養幼兒的游戲操作習慣,養成良好的游戲興趣。學者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幫助受教育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超輕泥顏色鮮艷可以提醒幼兒,避免造成誤食而帶來的后果;超輕泥相比傳統的橡皮泥來說,不會因為易粘連而弄臟衣褲而導致游戲活動材料的浪費;超輕泥的安全性和實用型遠遠大于傳統的橡皮泥。
此外,超輕泥的使用有助于幼兒在創作前尋找生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尋求創作的靈感。因此,利用超輕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游戲習慣,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下文中,我們將以超輕泥活動為線索,探究超輕泥活動培養幼兒游戲習慣和提升動手能力的指導策略。
二、借助超輕泥,培養幼兒的游戲習慣
(一)培養幼兒安全習慣
借助超輕泥活動,樹立幼兒游戲的安全習慣。小班幼兒在游戲操作的過程中會誤認為游戲材料是食品,放入口、鼻中,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在游戲之前,幼兒教師要告訴幼兒超輕泥是什么?怎么玩?超輕泥自身是無毒、無害的,萬一在游戲的時候發什么了誤食的情況,也不會造成對幼兒的傷害,所以,超輕泥作為培養幼兒游戲習慣是很好的選擇。此外,用過超輕泥之后,幼兒的雙手和指甲中難免會沾有碎屑,活動結束后,教師還要提醒幼兒及時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二)培養幼兒動手習慣
借助超輕泥活動,培養幼兒游戲的動手習慣。在玩泥的過程中,難免會在桌面上,地面上掉落小泥或碎屑,如果教師不指導幼兒如何處理他們,這些零散的小碎屑就有可能丟棄在鞋底、桌椅上,給游戲環境帶來極其不好的影響。不難發現,每次超輕泥活動后,清潔工作是幼兒極其不樂意主動參與的環節,導致活動結束后,桌面上到處都是泥屑“垃圾”,浪費了游戲材料。因此,選用超輕泥作為培養幼兒動手習慣的材料,因為超輕泥極易清理,幼兒有能力動手完成。教師通過游戲“顏色找家”,組織幼兒進行粘泥比賽,將指定顏色的泥屑粘到指定的顏色盒中,最后評比出前三名小朋友進行獎勵,久而久之,無人問津的清理工作,變成了趣味橫生的清理游戲,同時還對幼兒認知顏色的能力進行了培養,提升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在幼兒時期,幼兒對他人的評價表現得非??释?,心理學研究,人在激勵的條件下潛力是平時的2倍,對于教師的獎勵,幼兒們會表現出樂于參與,會不斷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
三、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升動手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唯有興趣才是幼兒開展一切活動的前提,參與到活動中,幼兒就能夠得到鍛煉,動手能力就能夠提升。因此,幼兒教師要帶領幼兒參與到輕泥游戲中,幫助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興趣,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在興趣中不斷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走進動物園”輕泥主題活動前,教師引導幼兒回想“到動物園游玩的時候都見過什么樣的動物,能不能與老師和小朋友們分享呢?接下來告訴老師和小朋友,你最喜歡什么動物呢?”再以3-4人為一組,一起交流和分享去動物園游玩時看到動物的特征。給幼兒充分的討論時間后,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在銀幕上播放動物園的老虎、獅子、大象等動物的圖片,視頻,讓幼兒們再共同找動物的特點。接下來就是輕泥活動的重頭戲,教師逐一向幼兒發放輕泥,告訴小朋友,接下來,你們結合你們總結的動物特點,創造出你心目中喜愛的小動物。小朋友們拿過輕泥捏造自己感興趣小動物。完成后,教師逐一夸獎小朋友捏得像,對于不能熟練捏造的小朋友,教師可以單獨給予一定的指導。當所有的作品都完成后,教師可以將作品擺放在教師的陳列櫥窗內,邀請別的班的小朋友來參觀,也可以等家長開放日,讓小朋友帶著家長參觀,這樣,小朋友不僅能增強自己的自信心,還能拉近與家長、教師的距離,創建和諧的師幼關系,結合自己的興趣,提升動手能力。
參考文獻:
[1]任曉玲.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的定位和指導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
[2]張美潔.基于幼兒特征的區域活動指導策略[J]教育評論,2018(8).
[3]付欣悅.幼兒混齡游戲中的教師指導策略淺析[J]文教資料,2016(26).
(責編 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