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王月秋,袁俊,龐敏,章雯
(南京醫科大學口腔疾病研究江蘇省重點實驗室,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第四門診部,江蘇 南京)
因細菌感染所致的牙髓炎癥是常見的一大類口腔疾病,根管治療是目前這類疾病的常規治療方法。其成功的關鍵步驟是根管清理和感染控制[1]。而根管系統的結構異常復雜,常規的根管預備和沖洗消毒的方法很難徹底清除隱藏在側支根管、根管峽部、根尖分歧、根尖分叉等不規則區域中的細菌生物膜[2-4]。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清除這些部位的細菌,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半導體激光治療近年來已經逐漸用于口腔臨床治療,用于牙體牙髓可滲透入牙本質深層,作用于牙本質小管深部的微生物,產生熱效應滅菌;與此同時還可以促進組織愈合,消除水腫,從而減輕診間疼痛,因此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關注[5]。本研究通過比較半導體激光活化沖洗液消毒和常規沖洗液消毒后的一次性根管治療的臨床療效,為其臨床應用提供可靠支持。
選擇2017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第四門診部急性牙髓炎就診并進行一次法根管治療的80例(80 顆磨牙)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1 例,女性39 例,年齡20-70 歲,平均年齡48.34±4.32 歲。
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為急性牙髓炎,X 線片顯示根尖區無骨質破壞;②患牙無松動,牙周基本健康,檢查指標良好;③患者身體健康,已對其進行研究方案的講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保證配合隨訪,按時復診;④本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根據根管治療的時間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齡22-70 歲,平均(47.82±4.68)歲,共40 顆患牙。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20 例,年齡21-68 歲,平均(48.34±4.27)歲,共40 顆患牙。兩組在性別、年齡、患牙例數上無統計學差異。
134 顆患牙在阿替卡因腎上腺素局麻后,上橡皮障依次去腐,開髓,修整髓腔;探查根管,拔髓,測定工作長度;15 號K 銼疏通根管,M3-Pro 機用鎳鈦銼進行根管預備至工作長度;觀察組采用2.5%次氯酸鈉沖洗根管,保持根管濕潤同時應用武漢博激半導體激光治療儀進行根管激光活化沖洗消毒。治療參數:波長980nm,頻率15 HZ,功率1.5W,光導纖維直徑200nm,將其探入根管口內直至距根尖孔1mm,沿根管壁旋轉上下提拉照射60s,0.9% 氯化鈉溶液沖洗并再次照射60s。對照組采用2.5% 次氯酸鈉溶液和0.9%氯化鈉溶液交替沖洗沖洗根管各60s。吸潮紙尖充分干燥根管,熱牙膠垂直加壓法進行根管充填,拍攝根尖片保證所有患牙完善充填到位。兩組患者的根管治療均由同一名高年資主治醫師完成。術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并確定復查時間。
菌落計數:分別在根管預備前和根管充填前使用無菌紙尖進行根管內取樣,37℃條件下進行厭氧培養24h 后菌落計數(CFU/mL,±s)。
治療效果:治愈:患者無任何不適感和叩痛,生理功能正常,牙齦黏膜無異常,X 線片檢查根尖周無異常。有效:患者偶有不適感,或無自覺癥狀僅臨床叩診輕微不適,牙齦黏膜無異常,X 線片檢查根尖周無異常。各臨床檢查項目未見明顯異常。失敗:患者自覺明顯不適或者疼痛感,臨床檢查叩診疼痛,或根尖區出現竇道、捫痛,牙齒出現松動,X 線片檢查根周膜增寬,開始出現根尖周骨質破壞。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標準,設定0-10 分,0 分為無痛,分數等級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10 分表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疼痛。
采用SPSS 19.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t 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 有統計學差異。
兩種方法的菌落計數與根管預備前相比均明顯減少,沖洗消毒后,觀察組菌落計數少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消毒前后菌落計數比較

表1 兩組消毒前后菌落計數比較
組別 菌落計數/CFU/mL消毒前 消毒后觀察組 6.14±1.78 1.04±0.32對照組 6.02±1.84 2.83±1.62
兩組6 個月,12 個月臨床療效隨訪比較,觀察組臨床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二者之間有統計學差異(P<0.05)。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兩組術前疼痛VAS 打分無統計學差異,觀察組術后7dVAS打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 打分比較

表3 兩組VAS 打分比較
組別 VAS觀察組 術前1d 7.63±0.52術前7d 1.98±0.34對照組 術前1d 7.56±0.48術后7d 4.06±0.38
因牙髓組織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牙髓炎疼痛劇烈,若未及時治療可發展為間隙蜂窩織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根管治療是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手段,一般包括根管預備、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三個步驟,但由于診次數多,且暫封材料并不能有效封閉窩洞而由微滲漏造成二次感染,并可引起術后疼痛反應[6,7]。所以目前對于急性牙髓炎可選擇進行一次根管治療法,其優點是就診次數縮短,患者恐懼心理緩解,并可避免二次感染。根管治療成功的關鍵步驟是根管清理和感染控制,而傳統的沖洗消毒方法由于滲透深度不足,不能徹底對根管內進行清潔,所以解決上述問題是值得關注并研究的方向。
半導體激光對牙體組織具有良好的滲透性,可以滲入到不規則的根管系統結構中。將波長設定在800~980nm 產生的熱效應可用于根管內消毒。其主要作用機制主要有兩點,一是破壞根管內細菌的細胞結構;二是改建牙本質小管結構。此外,半導體激光還具有促進組織愈合、消除水腫、減少診間疼痛等作用[8]。Dai[9]等人采用不同的根管消毒方法研究了糞腸球菌感染的80 顆無根尖孔吸收的下頜乳前牙,結果發現810nm 的半導體激光聯合次氯酸鈉消毒可以清除根管表面近100%的細菌,甚至在較深的牙本質小管中,也很少觀察到活的細菌。Genc[10]等人對84 例根管再治療的患者在根管預備后應用940nm 波長的激光進行根管內消毒,發現該方法可以有效地緩解術后疼痛。
激光活化沖洗(laser-activatedirrigation,LAI)技術是在根管內注入消毒沖洗液的基礎上,將激光的光導纖維伸入根管內直至約距根尖孔1~3mm 處,做根管內反復上下提拉的動作,活化沖洗液,以此來有效去除根管內牙本質碎屑、玷污層和菌斑生物膜[11]。本研究將半導體激光的光導纖維伸入浸有次氯酸鈉沖洗液的根管內,并與常規沖洗方法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半導體激光活化消毒液沖洗具顯著的滅菌效果,菌落計數少于對照組兩者有統計學差異(P<0.05)。同時,術后疼痛反應也較對照組輕。根管治療的成功率與常規沖洗方法組相比,也有明顯提高,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證明了半導體激光在清除根管內細菌方面的能力。
綜上所述,半導體激光聯合活化消毒液,能夠有效清除根管內乃至不規則部位的細菌,且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具有體積小巧,方便取用,使用過程相對安全,操作模式簡便、操作過程中患者無疼痛等優點,除了牙髓治療外,還可以用于軟組織外科手術、牙周治療和種植體周圍炎等方面,適宜在臨床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