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文,吳木蘭通訊作者)
(1.內蒙古包頭市中心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2.內蒙古二連浩特市醫院,內蒙古 二連浩特)
膽管癌發病率較低,且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近年來膽管癌的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1],介入治療是膽管癌合并阻塞性黃疸的常見臨床治療方法,常見手術方式經皮肝穿刺膽管引流、經皮肝穿刺膽道外引流、膽道內支架置入術等常見介入治療術式的療效均尚可,且尤其適用于身體情況較差的老年患者及再發黃疸患者[2-3]。本例患者為膽管癌術后復發伴梗阻性黃疸病人,已多次更換膽道內外引流管,現患者左肝管內繼發膽管結石,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患者體質極差無法耐受常規手術。經科內討論后我們沿原膽道引流管口擴張竇道后用膽道鏡進行碎石、取石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58 歲,于2019-08-02 因“間斷發熱、黃染2 天”收入院,體溫最高達39℃,伴寒戰,無明顯腹痛、腹脹。既往史:2017-03-24 行膽管癌(Bismuth I 型)根治術+ 膽管空腸Rouxen-Y 吻合,病理回報:膽總管中-低分化腺癌,侵犯管壁全層,壁外淋巴結見癌轉移。給予替吉奧化療,患者口服一個療程后停藥。2018-11-27 患者開始出現發熱、黃染,查PET-CT:①膽腸吻合口周圍未見明顯異常高代謝影。②肝內膽管走形區及肝門部高代謝結節影,考慮復發或轉移可能。③肝右前葉上段高代謝結節影,考慮轉移。④腸系膜內高代謝腫大淋巴結,考慮轉移。患者存在惡病質,不能耐受右半肝切除術。2019-01-17 行經皮肝穿刺膽管引流術,將單彎導管置于左肝肝管。2019-02-17 再次行經皮穿刺膽管引流術,置入肝內膽管內外引流管。后因引流管堵塞多次行引流管更換術。查體:惡病質,鞏膜黃染,腹平軟,無明顯壓痛、反跳痛。輔助檢查:前白蛋白30mg/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84U/L,總膽紅素115.3umol/L 直接膽紅素109.2umol/L 白蛋白25.4g/L。 MRCP:膽管癌治療后改變,左肝管及左葉肝內膽管結石。診斷:膽管癌術后復發,肝轉移,化膿性膽管炎,梗阻性黃疸,膽道結石,PTCD 術后。患者于2019-08-09 行PTCD、膽道球囊擴張成形術、膽道鏡碎石、取石術。
手術過程:患者于DSA 治療床上取仰臥位,予以全麻,常規消毒原引流管及穿刺點,帶無菌手套、鋪單,經原引流管行膽道造影示部分左肝管主干顯影,左肝管擴張,左肝管內可見多枚結石,部分纖細右肝管顯影,膽腸吻合口處梗阻,可見造影劑經引流管進入腸道內,沿原引流管置入導絲解開末端袢,去除引流管,留置導絲,導絲末端留置于腸腔內,應用單彎導管及另一根導絲經竇道將導絲末端置入左肝管內,去除單彎導管,沿導絲置入6×60mm 球囊導管,進行擴張竇道及膽道,壓力12atm,持續5 分鐘,反復操作3次,去除球囊導管,留置導絲,沿竇道置入膽道鏡,行鏡下碎石及取石,鏡下可見多枚結石,均一一予以破碎,并用取石網藍取出,操作過程中可見大量白色膿液由竇道流出,并于膽腸吻合口處取活檢,碎石、取石結束后,沿預留導絲植入6×60mm 球囊導管,進行擴張膽腸吻合口,壓力12atm,持續5 分鐘,反復操作2 次,去除球囊導管,留置導絲,沿導絲置入肝內膽管內外引流管,將引流管末端置入腸道內并成環形袢,引流管MARK 點位于肝總管內。術畢,患者安返病房。
術后第二天患者體溫開始正常,黃疸減輕。2019-08-09 病理回報低分化腺癌。2019-08-16 前白蛋白125mg/L 總膽紅素61.4umol/L 直接膽紅素58.3umol/L 白蛋白32.4 總膽紅素115.3umol/L 直接膽紅素109.2umol/L 白蛋白25.4g/L。

注:術前MRCP 及術中膽道鏡所見
膽管癌是膽道系統中最致命、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多起源于膽管上皮,存在生物多樣性,大多惡性程度較高,患者可死于梗阻所致的肝臟衰竭、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往往預后較差[4],PTCD或膽道內支架放置能夠減輕黃疸,改善肝功能,延長生存期,而且成功率高,并發癥少。術前充分評估影像學資料,認為不能根治性切除者首選介入引流,從而使手術切除率明顯提高[5],對于長期行膽道引流的患者由于膽汁淤積、膽管內異物的刺激等可能會并發膽管結石,從而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嚴重時危及生命。對于這些處于腫瘤終末期的患者常規手術方法一般已無法耐受。而通過沿原膽道引流管口擴張竇道后用膽道鏡進行碎石、取石術,具有創傷小、效果好、風險小的特點,可以作為一種值得推薦的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