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志爽,杜晨旭,孫允芹,姜曉花,王靜
(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河南 新鄉)
2009 年,我國啟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來,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但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相對滯后,農村基層臨床醫學人才匱乏、素質不高的問題日益成為制約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瓶頸[1]。在此背景下,針對河南省的具體情況,現對河南省醫學本科生基層就業意向進行調研,以期為學校、政府及相關部門促進和引導醫學生面向基層就業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于2019 年5 月對河南省鄭州大學醫學院、河南大學醫學院、新鄉醫學院、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河南科技大學醫學院共5 所高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大五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每個學校抽取6 個班級約200 人。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 份,回收936 份,其中有效問卷914 份,有效率91.4%。
問卷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學校、年級、專業成績排名、生源地、政治面貌、家庭經濟狀況等情況;第二部分是有關基層就業意愿的調查,包括愿意或不愿意去基層就業的原因;第三部分是促進基層就業,醫學生希望學校及政府應做哪些工作。其中,對于醫學生基層就業原因、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學校應加強哪些教育、如果去基層就業想得到的政府支持條件等項目進行列表打分,并采用Likert 五分量表法進行測量,其中1 表示極不重要,5 表示非常重要。
運用Epidata3.1 對調查問卷進行錄入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 19.0 進行相關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和二分類非條件Logistic 回歸分析進行就業意愿影響因素分析。以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被調查學生中,男生為333(36.43%)人,女生為581(63.57%)人。學生成績排名在前20%占16.36%,20%~50%占55.15%,50%以后占28.49%。生源地主要以農業戶口為主,占39.34%。政治面貌主要以共青團員為主,占91.36%;中共黨員占5.7%。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好占1.65%,一般占64.15%,相對較差占21.88%,貧困占12.32%。
通過對914 份合格問卷分析,性別、成績排名、生源地、政治面貌、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對基層就業的態度、對基層就業政策是否了解、學校對基層就業的宣傳力度有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學校與醫學生到基層就業的意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基層就業意愿調查及單因素分析(n,%)
以是否愿意到基層工作為因變量,以性別、成績排名、生源地、政治面貌、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對基層就業的態度、對基層就業政策是否了解、學校對基層就業的宣傳力度有關為自變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結果表明,影響被調查者基層就業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成績排名、生源地、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對基層就業的態度、對基層就業政策是否了解、學校對基層就業的宣傳力度(P<0.05)。

表2 基層就業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醫學生愿意去基層就業的主要原因依次為:城市競爭太激烈,工作難找、積累寶貴經驗與基層工作壓力較小,這三項對畢業生愿意到基層就業的影響相對最大;而對于醫學生為什么不愿去基層就業的主要原因依次為:基層工作條件差、基層工作沒前途以及家長不同意。

表3 醫學生去基層就業的原因排序

表4 醫學生不愿意去基層就業的原因排序
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學校應加強的教育依次為:服務基層的觀念教育、合作醫療保障教育、三農政策教育、社情民情教育、傳統美德教育;如果去基層就業,想得到的政府支持條件依次為:優先培訓、晉升的機會、服務期滿后按比例推薦到上級醫療衛生單位工作、獲得與城市同等工資待遇、一次性資金補助。

表5 促進大學生基層就業,學校應加強哪些教育

表6 如果去基層就業,您想得到的政府支持條件是
本調查發現,對國家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大多數醫學生的態度是積極的。工作生活條件差、基層工作沒前途、家長不同意是導致醫學生不愿意到基層就業的主要原因,這與李玉剛等[2]、張培芳[3]、邵如月等[4]的調查結果一致。而對于愿意到基層就業的醫學生來說,更看重的是基層工作和生活壓力小,能夠積累寶貴經驗,同時也是基于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做出的客觀選擇。為有效引導醫學生“下得去、留得住”,政府應完善并修改相關優惠政策,使之更切合地方、醫學生實需,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優先培訓和晉升的機會、服務期滿后按比例推薦到上級醫療衛生單位工作、獲得與城市同等工資待遇等;同時,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基礎建設,改善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環境。
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及課堂教學,加大對基層就業政策的宣講和基層就業指導,讓醫學生對基層醫療衛生現狀和未來行業發展有全面的認識,客觀看待基層就業,而不是一味的排斥基層就業[5]。同時為保證優質實用型的基層衛生人才有效輸出,高校可以結合實情,針對性適當的降低一些專業錄取分數線、開展學費減免、獨立辦班等方式[6]。在改革課程設置方面,學校應加強服務基層的觀念教育、合作醫療保障教育、三農政策教育、社情民情教育以及傳統美德教育等,使醫學生全面了解國家和各地醫療衛生改革進展,宏觀綜合掌握衛生系統運行規律和醫療衛生改革政策。
某些醫學生或家長固守“醫學生精英就業”的觀念,無法接受受過高等教育的醫學生回到偏遠落后的基層工作之間的巨大落差。所以,大多數學生寧愿選擇繼續學業或者先待業,直至找到理想工作,也不愿意選擇基層[7]。醫學生要充分了解當前就業形式,根據自身條件做好明確的職業發展定位。其父母也要轉變觀念,認同基層工作也可有所作為的觀點,在思想上、行動上給予子女選擇基層就業大力支持。
雖然受基層待遇低、環境相對差等諸多因素影響,醫學生仍熱衷于到大型醫院就業,但對基層并不完全排斥。暢通醫學生到基層醫療機構就業道路,要靠政府、社會、學校、學生本人及家庭等多方力量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合力共同推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