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翟佳
(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90 醫(yī)院,河南 駐馬店)
血液透析是維持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期患者生存質量的一種重要治療方式,而動靜脈內瘺是目前維持性透析患者主要的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線。動靜脈內瘺的通暢與否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動靜脈內瘺的滲血、血腫等并發(fā)癥會嚴重影響患者動靜脈內瘺的通暢性和其使用性命。有研究表明,妥善的固定能有效減少動靜脈內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為了尋找更加有效的固定方法,本研究探討了循證護理在血液透析穿刺針及其血管路固定中的應用,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8 月至2019 年11 月在我院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27 名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7 名,女10 名,年齡21-80 歲,患者自身對照,每人每種方法觀察2 個月608 次,共1216 次。
3M 膠布、止血鉗、治療巾、血液透析管路一次性無菌包裝袋、創(chuàng)口貼。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固定方法:穿刺前穿刺部位下墊治療巾,常規(guī)消毒穿刺成功后第一根膠布橫固定于針翼兩側,創(chuàng)口貼覆蓋針眼與外露的穿刺針,第2 根膠布與創(chuàng)口貼同法固定在另一根穿刺針上,第3 根膠布固定同時固定動、靜脈穿刺針軟管,隨后用止血鉗將透析管路軟管固定在床單或患者衣服上。最后將穿刺部位下的治療巾折過來蓋住穿刺部位肢體。
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干預選擇固定方法:(1)建立循證護理小組,選舉血液凈化室組長為循證護理小組的組長,血液凈化專科護士為組員,全員共同學習循證護理知識,明確循證護理步驟。(2)現(xiàn)狀分析,明確血液透析穿刺針及血管路固定的重要性和在固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3)循證支持,依據所知問題查閱萬方、知網等期刊庫,之后對血液透析穿刺針及血管路固定方法從經濟性、可行性、效益性進行分析,總結出適合本科室的固定方法。(4)循證實驗,用血液透析管路一次性無菌包裝袋代替治療巾[1],將其三面拆開,不透明側墊于穿刺側肢體下,常規(guī)消毒穿刺成功后,第一條膠布從左向右橫固定于針翼兩側,第二條膠布同法固定另一根穿刺針,創(chuàng)口貼覆蓋針眼與外露的穿刺針,之后將血液透析管路軟管理順至穿刺側手臂外側,第三條膠布避開關節(jié)同時固定兩條管路于手臂外側皮膚上,第四條膠布采用“橋式固定法”[2]將兩條管路夾子后的管子固定于患者肩膀或者枕頭上,第五條膠布將管路固定于床單或床欄上。最后用管路袋子透明側覆蓋住穿刺部位肢體。
觀察在透析過程中兩組患者脫針、動靜脈內瘺滲血、血腫發(fā)生率及患者的滿意度。
采用SPSS 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驗證,滿意度按照本科室調查表進行統(tǒng)計計算,滿分為100 分。對每一次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進行統(tǒng)計。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對照組動靜脈內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并發(fā)癥比較
對照組滿意度平均分為92.7,觀察組滿意度平均分為99.5,兩組滿意度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種固定方法相比較,傳統(tǒng)固定方法存在以下缺點:①治療巾不透明,觀察穿刺處情況時需掀開治療巾,增加了脫管及感染的危險。②治療巾太軟,起不到固定作用。③止血鉗固定管路會出現(xiàn)血流量不足或使管路出現(xiàn)破損。反之,循證干預的固定方法有以下優(yōu)點:①血液透析管路一次性無菌包裝袋的使用做到了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了科室支出。②血液透析管路一次性無菌包裝袋透明側覆蓋穿刺側肢體,便于觀察穿刺側情況。③血液透析管路一次性無菌包裝袋內面達到了無菌的要求,且比無菌治療巾硬,可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④橋式固定可使管路有一定的活動空間,且不會壓迫管。
血液透析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時每次長達3-4 小時,長時間的制動會使患者肢體酸軟進而不自覺的變換體位,或者患者在用餐、睡著時不小心移動穿刺側肢,這些因素都會增加穿刺針脫出及內漏滲血、血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防護的好不好對透析質量起著關鍵作用[3]。本研究通過循證干預固定方法,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保證了患者血液透析的質量,減輕了護士工作量的同時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循證護理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