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瑤,靳華,張廣輝
(陸軍第七十二集團軍醫院 神經外科,浙江 湖州)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血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性疾病,其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較高,僅次于腦栓塞與高血壓腦出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顱內動脈瘤通常以開顱夾閉及介入治療為主,其中介入治療損傷小,臨床效果顯著且較為安全,是目前應用較多的治療方法。但介入治療后的患者可能出現各類并發癥,如高血壓、動脈瘤破裂等,影響患者整體治療效果[3]。本次研究將分析對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患者實施目標血壓控制護理干預的臨床應用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于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我科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76 例,所有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共38 例,其中男性19 例,女性19 例,年齡范圍24~71 歲,平均(51.33±4.71)歲,動脈瘤類型:勁內動脈瘤8 例,前交通動脈瘤19 例,后交通動脈瘤11 例;對照組共38 例,其中男性18 例,女性20 例,年齡范圍25~72 歲,平均(51.97±4.38)歲,動脈瘤瘤類型:頸內動脈瘤9 例,前交通動脈瘤17 例,后交通動脈瘤12 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與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
兩組患者均實施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并在術后給予實驗組患者目標血壓控制護理干預,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干預。護理具體方法如下:對照組:給予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即術后給予患者日常護理,固定時間清理創口,防止創口感染;指導患者清淡飲食,禁止食用生冷刺激的食物;給予其藥物指導,使患者嚴格遵守醫囑服藥。
觀察組:①給予患者目標血壓控制護理干預,即在患者手術治療后,全程陪同患者至病房休養,并囑咐患者家屬加強對患者的關注,有異常情況應立即上報。其后加強對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監護,包括呼吸、血壓、心率等。組織醫師對患者手術治療效果進行初步評估,并制定相應的目標血壓控制護理干預方案,以控制患者血壓為目標實施護理干預。②給予患者心理護理。于患者術后對其進行回訪,了解患者主觀癥狀感受,并盡量增加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鼓勵患者說出內心想法與需求,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針對患者內心情緒,給予患者簡單的心理護理,通過語言安慰、按摩放松等方式消除患者緊張感,并盡量改善患者內心不安、煩躁等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護理積極性與依從性,以此達到提升護理效果的目的。③加強患者血壓控制。根據患者情況設定目標血壓,一般將既往無高血壓病史患者的收縮壓維持在高于基礎血壓10~20mmHg 之間,將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患者的收縮壓維持在160~180mmHg,降壓過程應該緩慢。給予患者血壓監護,24h 監護患者血壓變化情況,由護理人員1h/次,對患者血壓情況進行記錄,針對患者情況隨時遵醫囑調整降壓藥物的使用。選用注射泵靜脈恒速給藥,并根據患者心率選擇降壓藥物:若心率小于90 次/分鐘,選擇烏拉地爾降血壓;若心率大于90 次/分鐘,選擇地爾硫卓降血壓。單一降壓藥物均以5mL/h 為初始計量,若患者距離目標血壓在10%以內,即可保持初始劑量;若患者距離目標血壓在20%左右,則應當適當增加用藥量,如推注3~5mL 烏拉地爾或地爾硫卓后10min 增加給藥1 次;若患者距離目標血壓在30%左右,則應當在推注5mL 烏拉地爾或地爾硫卓后5min 增加給藥1 次。
比對性分析兩組患者間血壓控制情況與護理滿意度情況。血壓主要比較患者的收縮壓與舒張壓情況,護理滿意度則使用我院自制表格調查,該表由患者自行填寫,滿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名患者對護理內容越滿意。100 分-80 分記錄為滿意;79 分-60 分記錄為較滿意;59 分及以下記錄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較滿意)/患者數×100%。
使用SPSS 24.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所有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所有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組間護理滿意度比對[n,(%)]
觀察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均較對照組患者更低,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患者間血壓比對

表2 患者間血壓比對
組別 例數 收縮壓 舒張壓實驗組 38 135.41±2.14 84.75±2.41對照組 38 141.84±2.32 90.44±2.38 t-12.558 10.356 P-0.001 0.001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是造成患者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嚴重危及患者生命[4-5]。顱內動脈瘤常以介入栓塞術治療為主,但由于術中血管痙攣等原因,術后患者血壓常處于較高水平,可導致瘤內壓力驟然升高,動脈瘤再次破裂風險較高,故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病情,尤其是術后目標血壓的控制更為重要[6-7]。
通過給予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患者實施目標血壓控制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的血壓水平,顯著提升護理滿意度[8-9],同時通過加強對患者心理護理、血壓監護及用藥方案調整等,即可提升整體治療效果與護理效果[10]。動脈瘤患者經栓塞治療后,常由于對治療效果等存在疑慮,產生不安及煩躁等情緒,通過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可消除其內心負面情緒,調動患者護理及臨床治療積極性。加強患者的血壓監護,可進一步了解動脈瘤患者栓塞術后血壓的變化情況及趨勢,并指導后續用藥方案的調整。通過調整患者降壓藥物的使用方案,可針對性地對患者血壓進行調控,保證患者血壓在目標血壓的10%左右,保證患者恢復過程中安全性[11-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及護理滿意度均較對照組更優,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目標血壓控制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壓水平,提升護理滿意度,促進患者恢復,是一種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方法。通過給予患者實施目標血壓控制的護理干預,可從多方面加強患者的護理內容與質量,并調動患者治療積極性,使其可主動地加強對自身血壓的關注度與控制,嚴格遵循醫囑用藥,提高患者血壓的控制效果。通過為患者制定目標血壓,則可增加患者血壓控制過程中的目的性,使患者了解自身控制血壓的目的,從另一方面調動患者控制自身血壓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整體血壓控制效果。因此對于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患者實施目標血壓控制的護理,將有利于患者術后血壓控制,促進患者恢復,整體護理效果較理想。
綜上所述,對顱內動脈瘤栓塞術后患者實施目標血壓控制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壓水平,提升護理滿意度,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使用的護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