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文
海以其博大,納百川而成其浩瀚,山以其厚重,歷滄桑而為之雄渾。凡成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幸,吾輩少年意氣佳,借志為梯踏云程,惟愿千帆歷盡,歸來仍是少年!
11年前,李辰寅還是一名剛踏出校門的懵懂學生,年少無畏,而此后的11年里,河南省有色行業優秀技工、公司科技成果一等獎、中質協國優QC小組、群眾性創新項目一等獎,濟源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豫光集團勞模,河南省質量工匠……當榮譽都出現在這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身上,我們或許該共同探究一下歲月對此少年的饋贈————
2009年,從河南科技大學畢業的招聘現場,憑借優異的成績脫穎而出的他,如愿進入了夢想已久的豫光。冶金專業科班出身的標簽更讓他被列為重點培養對象。他所在的工作崗位是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豫光8萬噸直接煉鉛熔煉爐,在業內享有盛譽,也是豫光和行業主流煉鉛工藝系統。他入職時恰逢系統試產,領導對他的期待,可見一斑。
而李辰寅也不負眾望,一頭扎進車間,快速熟悉崗位操作,進行自我磨煉。試產期間,他利用專業知識,結合操作實際,提出調整氧氣-天然氣的配比滿足還原氣氛,優化鈣硅比渣型控制調整渣流動性的方案,有效提高了熔煉爐工藝控制水平。幾輪歷練后,李辰寅發現自己還有很多短板,便自告奮勇地參與了行業、公司的各種培訓,并在實踐和各類比賽中逐漸磨礪。

2012年,他參加了河南省有色冶金行業“豫光杯”職業技能大賽,獲個人第四名的好成績,同時榮獲了“河南省有色行業優秀技工”稱號。
憑借著他的努力和勤奮,短短幾年間,便從爐前工、中控工、工藝質量員成長為現在的生產副科長,成為了直煉廠中堅力量。
近年來,國家對固廢處理的要求愈加嚴格,與此同時,公司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內部消化,降低渣類物料庫存,減少固廢壓力,實現創效增收的效益化生產新路子。負責工藝質量的李辰寅非常清楚這個定調調整的分量和壓力。一方面公司鉛鋅銅三大主業,所產渣類物料較多,成分復雜,渣料的搭配使用和綜合處理談何容易。然而,站在冶煉行業和公司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渣類物料的有序、穩定處理將成為鉛鋅冶煉行業的一種趨勢。
彼時的他,不僅要解決高銅、高鋅原料及其他各種渣料的科學化配比,還要保證作業率和投料量,兼顧爐況的穩定運行和產量指標的基本達標。重擔在肩,李辰寅仔細進行了權衡和掂量。怎么辦?
每天早出晚歸、簡餐便食成為了他的“標配”,每天數次往返于原料廠、化驗室、科技發展部,看變化、查指標、測數據、建模型,現場取樣抽檢,跟蹤鉛渣化驗數據……
通過對各種渣料的物理、化學性質的全面分析總結,李辰寅終于找到了突破口,并順利找出問題關鍵,提高了高銅、高鋅物料、低品位渣類物料的適應性,開始了期待已久的實驗驗證。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小批次實驗后,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由于鉛渣等物料成分復雜,對當下的環保在線數據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效益礦粉中低鉛、高鋅、高銅的天然“屬性”,更是直接對爐況和產量的穩定造成了沖擊。
關鍵時刻,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信任和支持,讓他鼓足勇氣、迎難而上。在經過大數據的分析和多次試驗后,終于實現了在工業化生產條件下保證在線數據等環保指標的穩定達標,實現了環保和效益的雙贏。僅2019年,各類中間占用降低23%,渣類物料投用量提升40%,為公司創造了4000 多萬元的效益,同時也為公司效益化配合和效益化生產道路提供了有效借鑒。
“效益探索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未知的挑戰還有很多,但是我們一定能做到更好!”對于未來,李辰寅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