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慶國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已經給中國和外部的生活和經濟造成了災難性影響。面對疫情的挑戰,我們應該客觀評估,合理應對,抓住機遇,順勢而為。
疫情對世界經濟的沖擊
總的來看,這次疫情對世界經濟的沖擊是巨大的,短期內很有可能還會進一步擴大。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
一是疫情導致大量經濟活動驟停。雖然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比非典、埃博拉和中東呼吸綜合征都低很多,但是比流感要高很多,而且傳播速度很快,傳播的方式是人傳人,一旦人們意識到它帶來的風險,就會產生恐慌,并在很短的時間內中斷許多正常的生產和消費活動。
二是疫情的不確定性加劇恐慌。由于病毒新,人們對其缺乏深入了解,特效藥和疫苗暫時生產不出來,所以,沒有人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緩解,于是恐慌急劇放大。在上述情況下,人員、物資流動受阻,生產迅速下降,消費大幅減少,對未來預期急劇惡化,這些都是最近出現的股災的根本原因。而股災本身反過來又沖擊實體經濟,形成惡性循環之勢。由于上述原因,盡管各國政府目前推出的各種救急方案有助于緩解經濟下滑對社會秩序和人們生計的災難性影響,但短期內根本無法扭轉經濟下滑的趨勢,在經濟活動大幅減少和人們心理預期不斷惡化的情況下,投多少錢都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問題。真正有可能扭轉經濟下滑趨勢是下面四種情況:
一是季節轉換,氣溫回暖。歷史上,非典疫情的結束就和氣候變暖有關。這次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目前還不確定,但是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
二是各國采取極端措施遏制疫情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國、韓國和新加坡應對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西方國家在這個問題上處理的方式很不一樣,結果它們的疫情急劇惡化。有人說,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政府權威弱、老百姓自由多)決定了它們無法采取極端措施應對疫情。但是,當國家和社會面臨極大安全威脅時,相信這些國家也會采取一些類似于中國采取的極端措施來應對疫情的,因為這是唯一有效遏制疫情發展和消除疫情的方式。現在意大利出現的情況也說明了這一點。
三是特效藥或者是疫苗研制成功。只要特效藥或疫苗研制成功,疫情就可控,恐慌也會瞬間消除。特效藥方面,韋德西韋正在臨床試驗過程中,據世衛組織說這是目前唯一消除新冠病毒感染有效的藥。疫苗方面,據有關報道,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幾個國家都已經研制出來了,正在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進一步驗證。在疫情加速擴散的情況下,相關國家政府也都會在審批上優先考慮,這會加速推出進程。有報道說幾個月之內就有可能會出來。如果成真,這也會有效遏制疫情并迅速緩解人們心理上的恐懼。
四是人們心態的調整。有報道說,英國政府最近采取了新的政策,那就是在無法遏制病毒傳播的情況下,不再采取極端措施控制疫情傳播,不再收治所有患者,而是集中有限醫療資源救治重癥患者。理由是,新冠病毒死亡率低,即使越來越多的人被感染,絕大多數人也會存活下來,并產生抗體。政府可以集中資源救治那些重癥患者,進一步降低死亡率。這是新加坡政府過去提出過的一個應對思路的翻版。到底是否有效還要實踐檢驗。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人們感受到和習慣于疫情時,恐慌也會降低,正常生活也有可能得以恢復。歷史上,這種情況并不鮮見,也是可能的。短期內人們很難接受這種做法。
上述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次疫情對經濟的沖擊是短期的。當然,短期到底是多長,我們無法預知。如果氣候變暖影響疫情的話,大概是2-3個月;如果疫苗研制成功,按照有關報道,大概是幾個月到半年,最多一年。韋德西韋的臨床試驗結果是4月底;人們心態的調整需要的時間也許更長些。
雖然短期大概是幾個月或半年的時間,但不容爭論的是,這次疫情對經濟和生活的沖擊仍然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多數國家經濟繼續下滑,各國股市繼續振蕩下行,世界經濟步入衰退的可能性都將很大,相對主要大國的經濟而言,中國經濟可能會好一些,但是也會受到比較大的沖擊和影響。
疫情對經濟全球化的沖擊
在上述背景下,國內外反全球化的聲音會繼續加強。在國外,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一些人出于不同考慮,尤其是安全和政治方面的考慮,一直在渲染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安全風險,主張和中國經濟脫鉤。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這些人的聲音有所強化,如渲染美國在高科技、藥物生產過度依賴中國的安全風險。未來一段時間,這些人的聲音還會繼續加強。中國國內有一些人出于不同的考慮也會渲染對外經濟依賴的風險,他們也是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認為中國不能受制于人,所以什么都要自己生產才好。這種聲音也不可小視。
盡管這次疫情放大了國內國外反全球化的聲音,但是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發展的大勢。未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可能會變化,各國政策也可能會調整,經濟全球化可能會以另外一種形式發展。但是,經濟全球化進程是無法阻擋的。過去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并不是因為它們從一開始就想這樣做,而是因為全球化帶來了好處實在無法拒絕,不參與的風險更大。每個國家都知道全球化會給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負面影響和風險,但是,大多數國家認為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風險。中國也是在參與全球化的進程中才得以持續高速增長的。歷史證明,那些拒絕參與全球化的國家最終都沒有什么好結果。
中國的選擇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應該怎么辦?
一方面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包括:第一,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境外疫情向國內輸入,這個我們正在做。第二,由于短期內國際經貿的情況很不好,穩外貿這件事要做,但是不要寄予太高的期待。第三,恢復經濟主要是靠自己。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擴大內需的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刺激經濟,除了在確保疫情不蔓延的情況下盡快復產復工以外,還需考慮采取一些其他措施,包括對中小企業稅收減免、對中小企業和個體戶在疫情期間租金的減免,解除此前不少地方實行的住房和汽車限購政策,創造條件讓各類服務門市(商場、餐廳、理發店、健身娛樂店)盡快恢復營業,等等。第四,對疫情中由于收入中斷導致生活困難的家庭給予救濟和補貼。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高,但至少使這些家庭生活得到保障。這既是一個社會良性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前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第五,總結經驗教訓,改進現有的疫情上報機制。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重復了非典前期出現的問題,這需要認真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切實改進體制機制,從根本上杜絕這種問題再出現。
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第一,主動對外分享抗疫經驗和教訓,要做到讓所有人了解,去體會,去學習,不走同樣的彎路,切忌把它做成簡單宣傳。第二,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其他國家的抗疫活動提供物質上的支持。這個需要分類、有區別進行,也就是說,對發展中國家要以分享經驗和無償援助為主,對發達國家要以分享經驗和有償供應相關物資為主。第三,外交上,官方最好不要去回應他國民間涉及中國的極端言論。民間什么言論都有,中國民間也有各種各樣極端的言論。官方回應效果也不會好,只能導致國內極端言論增加和國家間極端言論的惡性互動。官方只應對他國官方的立場和說法進行回應。第四,做好美國的工作。美國仍然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家。我們現代化也好,發展也好,安全也好,構成最大挑戰的也是美國,所以需要做好美國的工作。建議習主席邀請特朗普總統通電話,表達中國對美國抗疫行動的支持,在表示提供一定無償援助的同時,詢問美國在應對疫情上上的需求并表示中國愿意加大生產相關物資加大對美的出口。同時,也表達希望美國取消前期對中國商品對美出口征收的關稅。第五,中國應該大力推動國際合作。面對疫情對經濟構成的巨大威脅,國際合作至關重要。中國應和美國協商,敦促后者一起呼吁盡快召開G20視頻峰會,協商采取相關措施以共同應對世界經濟大幅下滑的風險。此外,中國在地區層面也有必要加大努力推動區域合作,包括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和RECP談判進程。
本文系作者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舉辦的以“疫情沖擊下的經濟全球化”為主題的專家網絡座談會上的發言。
(作者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原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