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彩云

摘 ?要:流動式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提供方式的有益嘗試和創新,對推進邊疆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意義重大。文章在分析流動式公共服務產生背景的基礎上,探討在新時代發展要求下,邊疆民族地區流動式公共服務的實踐意義、創新模式和供給思路,旨在為邊疆民族地區實現公共服務效能最大化提供創新發展路徑,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流動式公共服務 ?邊疆民族地區 ?供給路徑
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將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進程中,如何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滿足經濟相對落后的邊疆民族地區對公共服務的迫切需求,成為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新議題。
一、流動式公共服務的產生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公共事業的不斷發展,國家公共服務體系日臻完善,公共服務效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但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國公共服務整體還存在供給不均衡不充分現象,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和農村牧區,雖然近些年公共服務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但公共服務供給與農牧民需求之間仍存在著“最后一公里”的障礙。自然條件而言,邊疆民族地區山地、高原、戈壁及沙漠等復雜的地理特征增加了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難度。社會條件而言,邊疆地區民族結構復雜,不同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人對公共政策的理解程度不同,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也不相同。經濟條件而言,首先邊疆民族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當地政府財政收入相對較低,進而導致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其次邊疆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歷史欠賬較多,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邊疆民族地區為克服和解決上述公共服務供給的可及性和可得性缺陷,經過不斷探索實踐,一種新的公共服務模式——流動式公共服務應運而生。流動式公共服務在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實踐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自身優勢,對控制和縮小公共服務在地區間、民族間的差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流動式公共服務的實踐意義
(一)契合邊疆民族地區特殊的行政生態
流動式公共服務能克服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的特殊困境,有效補齊傳統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不充分的短板,盡可能滿足邊疆人民多層次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需求。
服務提供方面,流動式公共服務具有主動提供服務、流動循環開展的特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邊疆人民獲取公共服務難的問題,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會服務;設施布局方面,流動式公共服務能有效彌補傳統公共服務的可及性缺陷,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將公共服務延伸到更加偏遠落后的農牧區,在滿足邊疆人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同時增強人民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信心與期望。經費保障方面,流動式公共服務降低了行政成本和代價成本,不僅減少了政府的經濟壓力,也會對政府的規??刂破鸬揭欢ㄗ饔?,從而為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和運行提供有力保障。隊伍建設方面,流動式公共服務從業人員具有一專多能的職業素養,能夠有效保障各類公共服務的順利開展。
(二)彰顯邊疆民族地區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邊疆民族地區是我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實現全民共同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巨大“短板”,推進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除政府繼續給予鼓勵、扶持和政策傾斜外,充分激發公共服務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尤為重要。
流動式公共服務便是傳統公共服務在服務理念的服務方式上的有益嘗試和創新,它依托車載設備以流動供給的方式將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公共安全、社會服務等公共服務主動上門提供給人民,有效提升邊疆人民公共服務滿意度和獲得感。因此,流動式公共服務在注重對各民族人文關懷的同時也彰顯了政府強烈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職能,在推行和實施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三)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的繁榮穩定
2019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保障民生底線,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發展中營造平衡。保障民生底線,不僅是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更是保障人民為了更好的自我實現而進行的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需求。流動式公共服務立足于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供給的特殊現狀和各民族生產生活習慣的實際需求,主動為偏遠地區群眾提供豐富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有效掃除傳統公共服務的盲區和死角,并以其獨特的創新優勢,在彌補傳統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供給的需求導向性和供給的無縫隙性。
流動式公共服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過程中對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構成鞏固和發展邊疆的物質基礎、文化基礎和心理基礎,邊疆民族地區公共服務建設搞好了,各族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支援邊疆、建設邊疆,把邊疆打造得更加和諧繁榮穩定,才能利用邊疆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好邊疆“一帶一路”建設的紐帶作用。
(四)加快邊疆民族地區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這就迫切需要政府積極作為。我們黨在前進和發展過程中不斷深化對服務型政府的認識,始終以社會發展和人民利益為出發點,政府作為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主要供給者,政府的公共服務效能成為影響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成為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邊疆民族地區政府治理的主要任務。
流動式公共服務的創新和實踐正是邊疆民族地區轉變政府職能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良好切入點,流動式公共服務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主動上門服務、流動循環開展的創新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邊疆偏遠地區居民對公共服務的基本需求,因而,一定時期內流動式公共服務可以成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一種特殊形態,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可供選擇的模式。
三、流動式公共服務的創新模式
為提升邊疆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西藏、內蒙古等多地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開展各類流動式公共服務試點,以最為便捷的方法將原本固定場所的服務內容以流動的方式供給因地理位置或社會發展而受到限制的地區,有效擴大了邊疆民族地區農牧區及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覆蓋面,滿足了當地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需求。
(一)以“流動文化車”為載體的“流動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流動公共文化服務主要提供圖書、電影、錄像、文藝演出、種養殖科學技術、樂器輔導、文物鑒賞等內容,不僅豐富了邊疆民族地區農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科學技術水平,也為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路徑,為更好的弘揚和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以“流動醫院”為依托的“流動醫療服務”模式
流動醫療服務主要采用流動小藥箱和流動醫療車相互補給的服務模式。流動小藥箱大致的服務流程為:醫生分片包戶—建立家庭檔案—配備小藥箱(半年左右補充更新)—合作醫療現場核銷。流動醫療服務不僅提高了邊疆民族地區農牧民的健康狀況和衛生醫療知識水平,幫助農牧區擺脫醫療困境,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醫療體制。
(三)以“流動警務室”為平臺的“流動安全服務”模式
流動警務服務經常流動在邊疆民族地區的農村牧區、山區學校、流動人口暫住點,主要服務內容:解決身份證和戶籍等問題、提供法制宣傳教育、為百姓排憂解難、第一時間保護群眾和案件現場等。流動警務服務全面提升了公安邊防部隊在邊疆民族地區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切實維護邊疆民族地區安全和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以“流動科技館”為陣地的“流動科技服務”模式
流動科技服務是科技館通過創立主題展區,主動走進群眾、走進牧區和學校巡回開辦科技展覽的一種服務方式。流動科技服務能有效改善邊疆民族地區相對薄弱的科技現狀,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愛和渴望,開闊群眾視野,提升文明素養,讓邊疆人民更直觀的感受科學精神和科技魅力。
此外,邊疆民族地區還存在著“流動博物院”,“流動法庭”等多種流動式公共服務,“流動公共服務”作為農牧區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創新,經過不斷的摸索,已從最初的試點服務不斷向常態化發展邁進,為打通服務農牧民“最后一公里”的障礙提供了諸多啟示。
四、邊疆民族地區流動式公共服務的供給路徑
流動式公共服務先進的服務理念和靈活的服務方式受到邊疆民族地區的一致青睞,各地政府要以滿足人民需求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因需而為,使流動式公共服務在精準處著力。
一是優化配置服務資源。以邊疆民族各級政府或干部為有效聯絡點,形成流動式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局域網點,在保障偏遠地區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同時,要突出重點,有針對性的強化貧困地區、薄弱環節、重點人群的流動式公共服務供給。
二是有效對接需求與供給。嚴格制定流動式公共服務供給目錄,提前通報下一期的服務時間、地點和具體內容,便于農牧區的人民避開勞作時間更好地享受公共服務。開展“菜單式”、“訂單式”服務,合理規劃服務路線,爭取以最短的時間把最滿意的服務提供給最需要的人民,努力實現服務效能最大化。
三是創新呈現服務內容。流動式公共服務在民族聚居地開展過程中,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到位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各民族的民族特征和風俗習慣等因素,不斷創新公共服務的呈現形式,如公益性演出采用民族語言或運用民族故事等形式呈現,以培養邊疆少數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流動式公共服務的認同感。
四是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助力鄉村振興。邊疆民族地區流動式公共服務要綜合運用智能終端、大數據、云服務等新技術提升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精準了解農牧民需求動態,因需提供服務,在保障農牧民身心健康和日常生產生活的基礎上,向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助力鄉村振興邁進。
流動式公共服務在邊疆民族地區的探索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和很強的可操作性,不僅為邊疆民族地區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能的突破提供可能,也將成為邊疆民族地區全面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5-26.
[2]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發揮優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J].北京人大,2019(09):8.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
[4]任維德.“流動公共服務”研究論綱———兼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服務型政府建設[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01):7.
[5]白維軍.流動公共服務與邊疆民族地區社會治理[J].民族研究,2017(03):14.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J].領導決策信息,2016(12):57.
[7]史蕾.流動公共服務:內蒙古地區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創新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25-32.
(作者單位: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
責任編輯: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