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剛
摘 要:本文介紹了櫟粉舟蛾的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提出了以自然控制為主的防治對策,為櫟粉舟蛾蟲害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櫟粉舟蛾;生物學特性;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S763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30026
櫟粉舟蛾屬鱗翅目、舟蛾科,又名細翅天社蛾。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東、浙江、湖北、湖南、陜西、四川、江西、云南等地[1]。近2a在河北省邢臺縣、承德市部分山區縣,櫟粉舟蛾與其它多種食葉害蟲混合嚴重發生,主要危害櫟樹、板栗等天然次生林和經濟林。幼蟲蠶食林木葉片,幾天時間就能把葉片吃光,給當地森林生態安全和林果業生產造成較大危害。為控制其危害,筆者于2018—2019年進行了相關調查研究,總結了綜合防治對策。
1 形態特征
成蟲為灰褐色中型蛾子,體長20mm左右,翅展44~52mm。前翅暗灰褐色,內外線雙道黑色,內線以內的亞中褶上有一黑色或暗紅色縱紋,外線外襯灰白邊,橫脈紋為一個茶褐色圓點、橫紋脈與外線間有1模糊黑褐色圓形斑紋;后翅灰褐色。卵扁圓形,直徑約0.6mm,黃色,孵化前變為黃褐色。幼齡幼蟲胸部鮮綠色,腹部暗黃色,身上條紋不明顯,第8腹節背面稍隆起。老熟幼蟲體長34~45mm,頭赤褐色,兩側各有6條黑斜線,體草綠色;第3~6節腹節膨大,胸部背線紫色,兩側綠色,前胸背面中間有1黃斑,背線與綠色之間有黃色條紋,腹部第3、4、5、7、8節背面紫紅色,雜有黃色斑,第5、6節背中有圓形黃斑,腹面褐色;胸足褐色,腹足黃褐色;幼蟲化蛹前變為肉色。蛹為背蛹,呈紅褐色,長19~26mm,背面中、后胸連接處有1排凹陷;臀棘短,似耳狀[1,2]。
2 生物學特性
該蟲在河北1a發生1代,以蛹在樹下表土層內越冬。第2年6月末開始羽化,7月中旬為羽化高峰,成蟲羽化后幾小時就開始交尾、產卵。晚間產卵,白天潛藏于樹干、葉背面,成蟲有較強的趨光性。雌蛾分散產卵,每頭產卵91~263粒,散產于葉背面主脈兩側,每片葉上一般產卵1~5粒,最多可產9粒,卵經5~8d孵化為幼蟲。7—9月為幼蟲期,幼蟲多在凌晨孵化。幼蟲孵化后先取食卵殼,后分散取食葉片。1齡幼蟲多在葉背棲息取食,將葉片吃成篩網狀,后爬到葉緣咬食葉片。3齡后食葉量增加,逐步進入暴食期,可在3~5d內將葉片全部吃光。幼蟲有吐絲下垂習性。8月下旬幼蟲開始進入老熟,吐絲下垂到樹下表土層中,在土中粘結土粒,作薄繭化蛹越冬[3,4,6]。幼蟲的體色為其加了一道很好的保護,能夠有效躲避天敵的捕食。櫟紛舟蛾蟲態不整齊,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個別蟲態持續時間長。2019年10月上中旬,在承德市櫟粉舟蛾發生縣的櫟樹上觀察到幼蟲。蟲態不整齊給防治工作帶來較大困難,導致局部林區需要多次噴藥,才能有效壓制其危害。
據劉書平、貢倩等報道,櫟粉舟蛾的天敵有20多種,主要有舟蛾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白僵菌、舟蛾絨繭蜂、寄蠅、異色瓢蟲、黑螞蟻、螳螂、步甲、姬蜂等。白僵菌主要寄生蛹,舟蛾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等主要寄生卵,舟蛾絨繭蜂寄生幼蟲,瓢蟲、黑螞蟻、螳螂和鳥類等是其主要捕食性天敵。白僵菌在其越冬蛹的寄生率可達20%多,舟蛾赤眼蜂的寄生率可達30%,舟蛾絨繭蜂寄生率10%多[6,7],三者均是櫟粉舟蛾的主要寄生性天敵,是生態控制櫟粉舟蛾的重要因子。
3 防治對策
櫟粉舟蛾是一種局部暴發的偶發性害蟲,各地一般不作為重點監測對象,且大多在深山林區發生,未能及時發現。近幾年的蟲害與溫度、濕度等自然因素和害蟲基數積累有較大關系,且蟲態不整齊,防治困難,導致害蟲暴發危害。櫟粉舟蛾防治,要根據該蟲的生物學特性及其發生特點,加強監測,準確預報,以自然控制為主,采取無公害綜合防控措施,應用燈光誘殺、施放天敵、施用白僵菌、滅幼脲等物理防治方法并加大生物、仿生制劑防控力度,結合飛機防治、地面噴煙等現代化防治手段,實現整體控災,維護生態安全。
3.1 全面監測
組建專業監測隊伍,針對蟲情發生特點和規律,制定監測方案,開展定點監測和定期調查,準確掌握蟲情,為科學防治提供可靠依據。
組織人員到柞樹、板栗等林間,開展櫟粉舟蛾蛹越冬基數和越冬蛹死亡率調查,并定位害蟲分布區域;在重點部位布設監測點,于6月中旬開始懸掛誘蟲燈監測成蟲羽化情況,定點、定人負責,觀察記錄每天誘蟲數量,預測發生數量及羽化高峰期等;充分發揮護林員作用,加大巡查力度。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蟲情調查,摸清蟲情底數,準確掌握蟲情動態;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要公布蟲情舉報電話,鼓勵林區群眾發現舉報,要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除治。
3.2 物理防治
對于板栗園等小范圍發生區,加強撫育管理,在冬季或早春撫育翻耕,有效降低櫟粉舟蛾表土層越冬蛹的成活率,降低其蟲口基數;利用幼蟲遇震動后墜地的特點,組織人力,震動樹干捕殺幼蟲;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樹下放養雞,捕食蛹、幼蟲、成蟲[3,4,6]。
3.3 燈光誘殺
利用櫟粉舟蛾成蟲的趨光性,在其成蟲羽化期,安置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等誘殺成蟲,有效降低成蟲蟲口密度。殺蟲燈的布設數量可根據櫟粉舟蛾的發生量來確定。應用北京林保站防治經驗,在林間空曠區域安裝高壓鈉燈,下面挖水池充水(或制作儲水木箱),將燈架設到水池上面,在羽化高峰期晚間開燈誘殺成蟲,在北京、河北等櫟粉舟蛾發生縣區大范圍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成效。根據誘蟲實踐,發現水池平面越大,誘蟲效果越好。此法必須有專人看護,避免觸電、火災等安全事故的發生。誘殺方法效果明顯,相對成本較低,安全性高,可減少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安全,符合綠色防控要求。缺點是開燈后誘殺了林間所有具有趨光性的昆蟲。
3.4 生物防治
實現林業有害生物的自然調控一直是森防人的終極目的。防治櫟粉舟蛾要注重林間櫟粉舟蛾天敵的保護和利用,以期實現其自我調控。在準確測報的基礎上,在櫟粉舟蛾卵期,施放舟蛾赤眼蜂寄生卵[6]。赤眼蜂寄生的關鍵因子是寄主卵齡,寄主卵齡越小,蜂寄生率愈高,因此要趁著蟲卵齡小時,及時放蜂。避免在害蟲發生之前或產卵時間長后才放蜂,降低防治效果。常用的放蜂量為每次15萬頭/hm2,放蜂數量可根據寄主卵數量調整。放蜂時間選在下午傍晚時,放蜂箔或袋懸掛在背陰面的樹枝上,盡量避免陽光直射縮短赤眼蜂的壽命。利用赤眼蜂防治可減少藥劑對環境的污染,增加天敵數量,促進生態平衡。
3.5 藥劑防治
藥劑防治方法因應急防控效果快、穩定性高被廣泛應用。在蟲口基數較大或突然暴發的情況下,要實施精準施藥,有效壓低蟲口密度。使用25%滅幼脲懸浮劑1000~1500倍液,5%殺鈴脲懸浮劑1500~2000倍液,1.2%苦·煙乳油800~1000倍液,1%苦參堿可溶液劑等環境友好型藥劑,進行噴煙噴霧防治。
幼蟲3齡前,在板栗園等小面積林地可實施人工地面噴霧;在深山林區,山高坡陡,加上櫟屬植物樹冠都比較高大,使用一般的噴藥機械噴霧防治,藥液難以到達樹冠頂部,防治效果難以保證,一般組織飛機噴霧或地面噴煙防治。邢臺縣2019年對櫟粉舟蛾發生區實施了飛機噴霧防治,蟲口減退率達到90%以上,防治效果達90%以上;承德、灤平縣等實施了人工噴煙防治,以30%阿維·滅幼脲懸浮劑∶柴油以1∶15配比和1%苦參堿可溶液劑∶柴油以1∶10配比,應用煙霧機噴煙防治,蟲口減退率達到90%以上,防治效果達90%以上(最高可達94%),取得了顯著成效,值得推廣。
防治時要提前發布通告,工作人員要將防治時間、防治范圍準確通知到轄區內每個養蜂戶,避免發生蜜蜂農藥中毒事件。施藥期間要規范操作,避免造成環境污染和人、畜傷害等意外事故及火災的發生。
4 討論
櫟粉舟蛾在河北屬于偶發性害蟲,沒有大發生的記錄,其形態特征、防治方法等相關資料不多。經過近2a的調查,掌握了一定的規律,但其個體大小、顏色和花紋變化較大,生態學特征也受氣候等多因素影響,需作進一步調查研究,以便全面掌握其習性。櫟粉舟蛾的防治借鑒其它省經驗,試驗總結,多措并舉取得了較好成效。其防治根本還是要以預防為主,分類施策,精準防控;保護生物多樣性,逐步調節林業生態系統內部因子,促進櫟粉舟蛾的自然調控,實現其持續穩定控制,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環境安全。
參考文獻
[1] 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1021-1022.
[2]馮術快.昌平林業昆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275.
[3]曾航,季明剛.遼寧蠶區櫟粉舟蛾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J].北方蠶業,2018,39(4):37-39.
[4]封光偉.櫟粉舟蛾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研究[J].河南林業科技,1999,19(2):31-32.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