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瑛
摘 要:本文以萊陽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例,系統地闡述了近年來萊陽市依托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理順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完善考評制度,創新服務機制,實現服務現代農業多元化,并對完善萊陽市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對策。有助于萊陽市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機制,完善服務手段,積極培育科技示范主體,助推涉農基地發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提升萊陽市農民創業致富能力和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基層;機構建設;制度創新;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S3-33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30063
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是當下縣級市農技推廣工作發展的基礎,其創新機制是基層現代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和生力軍。為深入探索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對基層農業發展的貢獻,本文以萊陽市為依托,對縣級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情況介紹如下。
1 農業農村經濟基本情況
萊陽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轄區總面積1734km2,耕地面積83466.67hm2。現轄1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全市有行政村784個,總戶數28.2萬戶,其中農業戶數23.5萬戶;總人口86.15萬,其中農業人口75.85萬。到目前全市小麥面積33333.33hm2、玉米42000hm2、花生25333.33hm2、蔬菜面積26666.67hm2,果樹面積23333.33hm2。全市形成了糧油、蔬菜、果樹為主的3大主導產業。圍繞3大主導產業,該市持續強化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的實施力度,先后獲得“國家級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出口基地縣”、全國第一個“中國綠色食品城”、“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2 農業科技創新與機制情況
2.1 體系建設
理順科技推廣體系,健全工作機構。1996年,萊陽市對鎮街農業科技人員(農技站、果樹站)的人、財、物統一回收,由市農業農村局垂直管理。2011年,合并鎮街農技站和果樹站,設置了18個“鎮街農業技術推廣站”。
加強制度管理,做好考核考評工作。使“績效評價合理、獎懲手段合理、保障措施完善”的制度有效運行。建立責任制,明確基層農技人員服務范圍和主體,工作指標和目標量化、細化。實施動態管理,推行評聘分開和末位談話制度,做好崗位管理制度化、常態化;近幾年共降聘16人,誡勉談話4人,充分激發了全市基層農技人員的工作干勁。建立“一對一指導制度”,在所包村莊、基地生產關鍵期直接入戶參與生產指導,每人全年進村入戶100d以上。
實行主管部門、鎮街政府、示范主體3方共同考核的考評制度。基層農技人員培訓合理化。采取“派出去”到農業科研院所深造,“請進來”組織業務培訓,“沉下去”在建設示范基地的過程中增長才干等方式,增強為農服務本領。近年共派出853人次接受學歷深造和短期培訓,舉辦培訓班32期,農技人員領辦、創辦試驗示范基地46個。
2.2 創新建設
2.2.1 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實現推廣模式多元化
2.2.1.1 專家模式
依托各行業農業專家,形成了“專家+科技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推廣模式;依托各專業合作社,形成了“農技推廣機構+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戶”的推廣模式;依托涉農龍頭企業,形成“專家+基層農技人員+龍頭企業+農戶”的推廣模式,形成多模式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和轉化。
2.2.1.2 聯企模式
全市共安排80名基層農技人員對接農產品加工企業,幫助解決企業基地建設、農產品生產周期、質量安全等生產技術環節難點問題,全年共指導和幫助涉農加工企業原料基地19200hm2。2019年,在出口外圍環境不利的情況下,龍大、魯花、恒潤等食品加工企業逆勢上揚,保持了出口創匯增長20%以上的業績。
2.2.1.3 政策惠農模式
依據市直、鎮街和行政村垂直管理網格體系,積極開展小麥直補、高產創建、農業扶貧等涉農政策和資金,收到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2.1.4 科技推廣信息化
通過網絡書屋、農技人員“農技寶”、選聘174個村級農民技術員為160個村級科技信息服務站點服務,通過微信、QQ等多媒體的聯合應用,極大地方便了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農民技術員及農民大眾的農技指導、授課、溝通和農產品市場信息的了解。2019年,指導、授課和發布各類市場信息3200余條次,解決農時問題670余次,促進農產品銷售量2.1萬t余,實現銷售額3000余萬元。
2.2.1.5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2019年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選聘的鎮街基層農技人員要同時兼任鎮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選聘的村莊農民科技示范戶要同時兼任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建立起市、鎮、村3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安排專家和農技人員對鎮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采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面對面交流等各種有效形式,提升鎮村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科技素質和綜合能力,提高科學種植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2.2.2 積極有效作為,實現服務現代農業建設多元化
2.2.2.1 結合示范項目,加速技術推廣,科技含量顯著提升
通過努力,推廣方式實現了由理論說教向技物結合、示范引導和面對面指導的轉變。2019年全市新品種、新技術覆蓋率達到97%以上,全市糧油、蔬菜、果品各產量均達到50萬t左右,實現了全市合理化生產結構。
2.2.2.2 積極推進標準化
建立了以4個市級示范基地為主導、18個鎮級示范基地為輔助的標準化生產示范體系。全市共建設116處標準化生產基地,26000hm2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7333.33hm2綠色食品生產基地,38個綠色食品認證,地理標志農產品4個(萊陽梨、萊陽芋頭、萊胡參、萊陽五龍鵝)。
2.2.2.3 加大基層科技經費投入力度,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近年來,依托項目建設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攻關項目的投入力度,每年投入農業資金30余萬元,主要用于萊陽市農業生產上當前亟需解決的疑難問題,通過對攻關項目的試驗、研究,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發展后勁。同時,農業部門加強科技部門聯合,積極向煙臺市科技局和省科技廳申報農業科技攻關項目,爭取上級扶持資金。做到以項目實施為契機,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3 存在問題
3.1 鎮街農技推廣人員缺乏,新生力量不足,人員出現斷層 ?許多鎮街只有1名農技人員,還要兼顧鎮街中心工作。目前,萊陽市鎮編制88個,實有人數54人,缺編34人,50~60歲的33人,每年退休人員1~2名。
3.2 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缺乏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 ?到目前,萊陽市涉農企業達480余家、農業合作社1600余個、家庭農場20余個,新型農業經濟體的快速增長使各實體參與公益性推廣成為可能,但缺乏相關資金、政策扶持,進展緩慢。
4 對策建議
4.1 增加基層人力投入
通過招考、人才引進等為鎮街農技站補充人員力量。并通過合理安排職稱評聘指標和評審門檻、借鑒公務員職級管理、提高基層服務條件等,吸引和留住農業技術人才。加大財政投入,通過增加財政預算逐步提高鎮街農技站工作經費,確保基層業務推廣、試驗、示范、培訓的基本運轉。加大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支持力度,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
4.2 農技推廣系統和科研部門層面
省市縣農技推廣部門加強合作,使省市豐富的項目資源與基層推廣和自然資源結合,解決科研項目推廣和普及問題。建議從各地實際需求出發安排培訓,使培訓合理化、常態化和制度化。加強科研部門、高校和縣市一級的科技推廣合作。每年科研部門、高校成果一大堆,但得到示范推廣的很少。建議加強聯合,從局部示范到大面積推廣,使好的成果推廣到基層,落地開花。
5 結語
通過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上與現代農業建設要求差距還是很大。下一步,還應該借鑒其它縣市經驗,取長補短,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機制力度,發揮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的優勢和助力,助推農村農業科學化、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呂亞軍.太和縣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5):19-21.
[2]吳美蓮,任志江.臨河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現狀、問題與成效[J].現代農業,2019(02):59-61.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