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菲
摘 要:智能化時代,借助智能技術完善環境監測監管體系,促進環境監測監管現代化,是一個全新而重要的命題。目前,我國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還處于發展初期,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以不同方式進入環境監測市場,發展時間短,但近幾年發展節奏過快,呈現出機構缺乏監管,自身監測能力水平參差不齊,質量管控松懈等不良現象,監管難度很大。本文通過分析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智能化監管模式構建思路,明確了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監管智能化對解決當前社會化環境監管短板的意義。
關鍵詞:社會化;環境監測;監管;智能化
中圖分類號:S-1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30041
引言
環境監測作為環境保護的一部分,是環境保護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石[1-3]。改革現行的環境監測體制,推進環境監測的社會化已成為大勢所趨。信息化時代,環境監測質量監管工作開始嘗試引入智能化應用技術內容,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環境下的環境監測質量監管工作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良性、健康發展將發揮巨大的實效作用。比較普遍的形式是利用“互聯網+監管”平臺,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市場準入和日常環境監測行為進行監督管理。本文分析了目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監管存在的問題,對“互聯網+監管”平臺架構進行初探,研究“互聯網+監管”平臺對解決目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監管短板的意義。
1 環境監測社會化的意義
1.1 滿足當前市場需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期,政府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環境監測需求,亟需大力推進社會化環境監測力量補足缺口。同時,現有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能力參差不齊、軟硬件設施不夠完善。因此,推動環境監測社會化勢在必行的同時,還應進一步提高現有機構的監測能力和專業化程度。
1.2 刺激環境監測市場良性發展
目前,環境監測以政府部門的公益屬性機構為主導,環境監測機構的經費完全由財政撥款,導致監測水平停滯不前,監測人員缺乏提高技術水平的動力。環境監測社會化能夠提高競爭力,刺激環境監測機構提高業務水平、監測能力和監測效率,不斷改進監測設施,積極革新環境監測技術。
1.3 保證環境監測數據的有效性和真實性
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不同于政府部門和隸屬于企業的環境監測部門,不會受行政干預或企業的影響,其業務就是進行環境監測。為了樹立良好的聲譽,實現正常運行,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必須保證其出具的監測數據真實、有效。
2 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監管現狀
2.1 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發展區域不平衡
目前,由于我國地區發展不均衡,導致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同樣出現東西發展不均衡的現象。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在我國南方起步較早,整體運行機制、制度較先進。
2.2 機構的檢驗檢測能力、資質參差不齊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為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的環境監測機構受限于資源配置、制度、監測體制改革等因素,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監測業務量急速增加,監測力量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已經逼近承受底線,因此,推進環境監測的社會化是大勢所趨。我國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還處于發展初期,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以不同方式進入環境監測市場,發展時間短,但近幾年又發展過快,導致機構自身水平參差不齊,個別機構由于資質的缺乏和不健全,監測水平又相對較低,無法保障監測質量和完成度。
3 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智能質量監管模式構建思路3.1 抓牢市場準入關口
構建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市場準入模塊,針對社會化監測機構的人員能力、技術人員信用評估、機構資質、儀器設備、機構信用評估等,要求監測機構通過智能監管平臺提供相關證明信息或證明材料,建立信息完備的準入模塊,以有效把握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市場準入環節,保障監測機構服務質量。
3.2 看緊日常質量監管
日常質量監管是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監管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通過資質核查、技術人員監管、合同監管等日常監管與“雙隨機”線上監管、飛行檢查相結合,保障監測機構數據真實性和有效性,提升服務質量。
社會化監測機構要通過智能化監管平臺參與資質能力評估與核查、技術人員監管、合同監管等,按要求上傳更新《資質認定計量認證證書》、近期資質認定評審結論、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監測技術人員上崗證書、儀器設備更新情況、合同文本及監測活動產生的各類影像資料和原始記錄報告等;監管人員定期對平臺信息進行審核檢查,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及時處理。監管人員開展“雙隨機”線上監管,重點審查監測機構信息上傳的及時性和完整性,督促機構完成監測活動后及時向平臺上傳相關資料,保障平臺運行的有效性。綜合運用多種監管手段,開展“飛行檢查”,重點檢查監測規范性情況,以及是否存在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使環境監測機構的監測能力與服務水平得以切實有效提升。
3.3 強化信用監管
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及從業人員信用體系的建立,可以有效防止社會化監測機構及從業人員受利益驅使而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從而規范環境監測社會化服務行為。通過智能監管平臺構建處罰信息和考核信息模塊,結合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信用評價制度,對機構進行信用評價。對嚴重失信的環境監測機構和從業人員,可將違規違法等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進而為環境監測數據真實性的有效確保提供有力支撐。構建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監管體系,對信用評價結果較低的企業或個人,通過限期整改、限期停止營業、限制業務范圍、限制執業范圍、注銷企業資質證書、注銷個人上崗證書、吊銷營業執照、退出環境監測市場等方式,采取不同程度的處罰方式,保障信用評價體系實施有效性。
4 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監管智能化的意義4.1 規范監管
梳理監管事項目錄清單,統一監管事項要素,逐步實現監管行為標準化、規范化。將各類社會化環境監測或在線監測運維服務逐步納入監管系統,完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備案事項,加強環境監測服務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建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的誠信評價體系,完善退出機制,積極營造全行業“重質量、講信譽”的良好氛圍和市場環境,不斷提升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的服務水平和質量。
4.2 全覆蓋監管
將日常監管、“雙隨機”線上和飛行檢查、信用監管等工作逐步納入“互聯網+監管”系統運行,逐步實現監管全覆蓋。對已備案的社會監測機構(包括社會環境監測機構、運維機構)努力實現在日常監測服務活動中涉及的監測方案、布點采樣、現場監測、樣品制備、分析測試、監測報告等環節視頻或圖片等記錄資料實時上傳,形成覆蓋監測各環節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開展“雙隨機”線上和現場抽查,引入社會環境監測機構能力考核機制,并通過“環境監測社會化服務監管系統”將抽查時發現的典型問題與核查經驗,通過監管系統向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公布,并就相關技術問題進行了解答,“以查促管”提升監管效率。加強信用監管,建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黑名單”目錄和制度,及時向社會公布監測質量信用情況。同時,應提出整改要求、給予技術支持并積極跟進整改效果。
4.3 預見性監管
健全監管工作的風險預警機制,提前發現風險問題的薄弱環節,提高監管工作的預見性。對項目招投標和項目合同進行備案和監管,重點關注低價中標和違法轉包、分包等行為,防治偽造監測數據等惡意擾亂市場秩序行為,保障行業市場良性競爭。
5 結論
綜上所述,在智能化“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各地應積極探索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監管智能化新模式;充分運用當前的“互聯網+”創新理念創新建設智能化監管在線平臺,針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的市場準入、日常監管、退出機制等做到精準研判、精準施策;全方位依托大數據發展,解決目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普遍存在的發展不均衡、監管力度不足等問題,為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的健康發展提供優質服務,為構建創新型質量監管技術手段開拓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朱華群.對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質量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J].科技風,2015(18):273.
[2]杜兵,孫海容,黃業茹.關于中國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監管的調研與建議[J].中國環境監測,2015(5):7-11.
[3]劉冰.社會化監測機構質量監管探索[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21):290.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