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知躍 陶萍
摘 要:傳統種植燈盞花以直播且撒播為主,存在用種量大、出苗率低、缺苗嚴重、壯苗率低、雜草危害嚴重、產量不高、商品率低、勞動力投入多、生產效益低下等制約燈盞花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本課題旨在開展燈盞花漂浮育苗移栽、大田噴灌、設施大棚春提前秋延后栽培、合理輪作及化學藥劑防除大田苗期雜草、合理密植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同時組織標準化生產技術應用示范,著力提高燈盞花產量、品質、質量安全水平和生產效益,帶動燈盞花產業化、規范化、高效化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關鍵詞:燈盞花;標準化栽培;研究應用
中圖分類號:S157.4+3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0430051
1 研究內容及結果
1.1 漂浮育苗技術研究
傳統燈盞花種植采用種子直播,由于種子比較小,在種植過程中具有用種量大、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齊、田間苗不勻、間苗和勻苗勞動力成本高、密度難以保證等缺點,而漂浮育苗技術具有節約用種量、節省育苗用地、提高成苗率和壯苗率、節省人工、提高育苗生產效率、降低投入成本等突出優勢,推廣壯苗移栽可提高成活率,有效保證大田種植密度和單株在田間均勻分布,實現燈盞花產業的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高種植效益。通過2a5批次的試驗,形成燈盞花大棚漂浮育苗技術。
1.1.1 育苗棚、池、盤消毒、殺菌
在育苗前7d,對育苗棚室地面(池)和盤、膜內層用育寶或漂白粉液噴霧進行消毒,噴功夫殺蟲劑進行殺蟲處理,噴霧后密閉棚室3~5d。育苗盤清水洗凈,然后消毒,育苗盤堆垛上覆蓋塑料布熏蒸2d,揭膜晾干即可。
1.1.2裝盤
在干凈的塑料布上加水拌濕基質,使基質含水量為50%~60%。裝盤應松緊適度,當天裝盤,當天播種,當天漂盤。
1.1.3 播種
1.1.3.1 選種
選用千粒重為0.16~0.17g優質種子,保證出苗率和成苗率,當年產新種子發芽快,發芽率高,長出的苗均勻、健壯。
1.1.3.2 種子處理
用30℃左右的溫水浸種4~5h,將種子用細紗布濾水撈出后,混入細沙中拌勻,然后將種子均勻播在漂盤上。
1.1.3.3 育苗池處理
播種前2d注入池水,池水深13cm左右,用15~20g漂白粉撒入水中消毒,然后關閉棚室進行增溫。
1.1.3.4 播種時間及播種量
于2月20日前播種結束,育苗盤每個孔穴均勻播3~5粒種子。
1.1.4 溫度、濕度管理
1.1.4.1 溫度管理
種子萌發期溫度控制在25~28℃,出苗后至成苗期溫度控制在25~32℃。
1.1.4.2 濕度管理
出苗前濕度不超過85%,出苗期后保持55%~65%左右。
1.1.5 苗期肥水管理
1.1.5.1 水分管理
育苗期池水保持10~15cm。
1.1.5.2 施肥時間
統一使用配套標準營養液 (N∶P∶K為15∶15∶15)施肥,一次肥出苗90%時每盤施30~35g,間隔15d后二次肥每盤施25~30g。
1.1.6 病蟲害綜合防治
1.1.6.1 病害
青枯病、立枯病、白粉病及根腐病分別用70%甲基托布津、25%的多菌靈、25%甲霜靈錳鋅噴霧防治。用藥要避開高溫時段。
1.1.6.2 蟲害
菜青蟲、薊馬、蚜蟲用功夫噴霧防治。嚴禁用菊酯類殺蟲劑(燈盞花對菊酯類農藥敏感)及高毒、高殘留農藥。
1.1.7 煉苗
煉苗可以提高燈盞花苗適應外界的能力,從而提高移栽成活率,移栽前7~10d進行斷肥、斷水煉苗。
1.2 設施栽培技術研究
1.2.1 保溫栽培
燈盞花正常生長發育對溫度要求較高,露地栽培時早春和晚秋低溫導致產量低、商品率低、效益低。為解決這一瓶頸問題,因地制宜開展保溫設施栽培技術研究,通過試驗探索出采用塑料溫室大棚栽培,春季可提前1個月移栽,秋季可延后1.5個月收獲,每年可增加收獲2茬。
1.2.2 節水高效栽培
燈盞花對水分要求極高,傳統栽培移栽成活率低、大田密度難保證、不均勻導致產量低,用工量大種植效益不高。本課題試驗采用大棚內微噴灌和露地噴灌等節水灌溉栽培技術,探索出移栽緩苗期、大田苗期、旺長期等不同時期、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噴灌次數、噴灌時間等節水灌溉高效栽培技術。
1.3 合理輪作控病栽培技術研究
隨著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病蟲害逐年增多,危害程度越來越嚴重,傳染速度加快,特別是燈盞花根腐病較為嚴重,發生病率高達23%。為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減少危害,確保產量和品質,本課題開展輪作控病栽培技術研究,探索出十字花科類蔬菜與燈盞花隔年輪作,可同時有效降低蔬菜和燈盞花病害的發生,燈盞花根腐病發生率降低了90%,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產出率。
1.4 田間雜草防除技術研究
燈盞花大田生長時間長,以牛藤菊為主的雜草危害嚴重,常年發生率達90%以上,而牛藤菊與燈盞花同屬菊科植物,若用一般的化學藥劑防除,在殺害雜草的同時,也會對燈盞花產生藥害,防除效果不佳。常規種植中主要采用人工拔除雜草,勞動成本較高且對燈盞花根系有損傷,嚴重影響燈盞花的生長發育,造成減產。本課題開展化學藥劑防除燈盞花大田苗期同科雜草試驗研究工作,通過2a的實驗,探索研究出每667m2噴施30mL精喹·氟璜胺防除大田燈盞花苗期雜草牛藤菊的最佳方法,雜草防除率達90%以上,達到節支增收、增產、增效的目的。
1.5 種植密度研究
為探索當地燈盞花高產優質高效的合理種植密度,連續2a進行不同密度產量、效益比較實驗,探索出最佳密度為25000~30000株/667m2。
2 燈盞花標準化種植集成技術推廣應用
2.1 漂浮育苗技術應用成效
建設工廠化育苗大棚4hm2,累計生產種苗5.6億株,解決了1333.33hm2余大田燈盞花種苗問題,確保了燈盞花產業持續穩步發展。
2.2 設施栽培技術應用成效
建設安裝露地噴灌設施1333.33hm2余,單體大棚配套棚內微噴設施66.67hm2,應用現代化園藝設施種植有效提高了成活率、保證了田間密度、促進生長、提高產量、品質和商品率,降低人工澆灌勞動力成本。據田間調查及實測統計,采用露地噴灌設施栽培的移栽成活率達99.4%,比未安裝噴灌設施的對照提高成活率25.2%;應用露地噴灌設施后,平均產量(干重)405.7kg/667m2,比未應用噴灌設施的對照干重提高184.8kg/667m2;應用大棚配套微噴灌設施后,實現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每年可增加收獲2茬,平均單產(干重)達618.3kg/667m2,比露地噴灌設施栽培增加212.6kg/667m2,比露地未應用噴灌設施栽培增加397.4kg/667m2;配套噴灌設施后,投資2450元/667m2,使用期7a,折合每年投資350元/667m2,而人工澆灌每667m2需8個工時,人工投入640元,應用噴灌設施后在節約用水量的基礎上還可節約勞力成本290元/667m2。累計推廣應用園藝設施標準化種植燈盞花1333.33hm2,平均產值達15010.9元/667m2,總產值3億余元,節本增效6154萬元。
2.3 合理輪作控病栽培技術應用成效
推廣應用芥藍、菜心、小白菜等與燈盞花輪作種植模式666.67hm2,以燈盞花根腐病為主病害發生率僅為10%,增加產量900萬kg,增加產值1200萬元。
2.4 田間雜草防除技術應用成效
推廣應用精喹·氟璜胺防除燈盞花大田苗期雜草牛藤菊技術666.67hm2,節約人工勞力投入570萬元,節約生產成本562萬元;增加產量612t(鮮重),增加產值365.2萬元,節本增效927.2萬元。
3 小結
本課題通過漂浮育苗技術試驗研究、噴滴管設施栽培技術研究、大棚春提前秋延后栽培技術試驗研究、合理輪作控制病蟲害栽培技術研究、田間雜草有效防除技術研究以及種植密度等關鍵技術研究,總結制定了曲靖市燈盞花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并加以推廣應用,在生產中取得顯著效益,獲得云南省科技推廣一等獎。
參考文獻
[1] 夏保榮.燈盞花人工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01(6):33.
[2]王恒璽,秦小萍,唐嘉義.燈盞花漂浮育苗技術新探[J].中國農學通報,2008(6):284-286.
[3]仲艷麗.燈盞花的利用及無公害栽培技術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4(01):120-121.
[4]張薇,楊生超,張廣輝,蘇豹.燈盞花種植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中藥雜志,2013(14):2227-2230.
[5]何貴富,車壽林.劍川縣燈盞花漂浮育苗技術關鍵[J].農業科技通訊,2016(05):188-190.
[6]劉冠澤.燈盞花簡介[J].致富天地,2016(09):44.
[7]代會瓊,任玉江,郭志英,盛云芳,劉光云,郭紅雙.燈盞花大田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科技,2010(05):31.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