榪奇 朱瑞萍
胃癌為臨床上的常見腫瘤,其發病率和致死率均比較高。近幾年,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改變,工作壓力增大,胃癌的發病率有所升高。目前臨床報道顯示,大部分胃癌患者均屬于腺癌,該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噯氣等癥狀,與胃炎、胃潰瘍非常容易混淆,其早期診斷率不高,導致多數患者錯過了手術治愈的機會。為了深入研究胃癌的病理特點,增加臨床判斷的準確性,幫助臨床醫生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將胃癌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1],臨床采用胃鏡活檢對早期胃癌患者進行診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具有強促淋巴結作用,對其進行檢查可以判斷是否有淋巴轉移,以便為臨床治療提供佐證。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診的80 例早期胃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 例,女47 例;年齡31~78 歲,平均年齡(52.4±8.6)歲;病程1~4 個月;臨床癥狀特點:左上腹部隱痛40 例,腹脹20 例,反酸噯氣20 例。經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可以試驗,患者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①存在胃癌家族史,患者病理資料完全可靠;②患者胃鏡檢查前未接受化療治療。
1.3 排除標準 ①中晚期胃癌患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③依從性差的患者。
1.4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鏡活檢,在胃鏡下,對患者的胃黏膜進行細致的觀察,如果有肉眼無法判斷的可疑病灶,將進行胃黏膜活檢,注意對病灶位置進行全方位的收集。采取病灶位置原則為凹陷型病灶,病理取材要從潰瘍四周進行;針對隆起型病灶,不僅要取出隆起部位,而且要在患者胃黏膜基底部和糜爛粗糙處取材,如果有發生改變的地方,也要進行取材;針對平坦型病灶,在其中央或者周邊黏膜皺襞中斷處、中央處進行組織活檢;若病灶部位在黏膜下,取患者胃黏膜中央凹陷位置組織細胞進行臨床檢查。臨床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通過外科手術方式摘除腫瘤并記錄患者腫瘤大小、淋巴轉移狀況等,具體操作方法為:選取肉眼可見的病灶,并且以病灶為中心周圍3 cm 范圍內間隔0.5 cm 依次進行取材并分別進行編號,之后采取顯微鏡進行觀察。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檢查結果,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評估胃鏡活檢的診斷準確率,并分析其病理特點。病理特點主要包括病灶直徑、浸潤程度、肉眼分型3 個方面。病灶直徑分為<3 cm、3~4 cm、>4 cm;浸潤程度分為黏膜下、黏膜內;肉眼分型分為隆起型(Ⅱa)、平坦型(Ⅱb)、輕微凹陷型(Ⅱc)、隆起凹陷復合型(Ⅱa+Ⅱc)。對所有入組患者進行VEGF 免疫組化染色,比較淋巴結轉移組與非淋巴結轉移組VEGF 陽性表達情況。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80 例早期胃癌患者胃鏡活檢、病理檢查結果及病理特點分析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80 例早期胃癌患者均確診為胃癌,胃鏡活檢確診78 例,診斷準確率為97.5%。病理特點:病灶直徑:<3 cm 65 例(81.25%),3~4 cm 10 例(12.50%),>4 cm 5 例(6.25%);浸潤程度:黏膜下32 例(40.00%),黏膜內48 例(60.00%);肉眼分型:Ⅰ型10 例(12.5%),Ⅱa 型14 例(17.5%),Ⅱb 型14 例(18.75%),Ⅱc 型16 例(20.0%),Ⅲ型15 例(18.75%),Ⅱa 型+Ⅱc 型10 例(12.50%)。見表1。

表1 80 例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點分析(n,%)
2.2 淋巴結轉移組與非淋巴結轉移組患者VEGF 陽性表達情況比較 80 例患者中共檢出淋巴結轉移8 例,設為淋巴結轉移組;淋巴結未轉移72 例,設為非淋巴結轉移組。淋巴結轉移組VEGF 陽性7 例(87.50%),非淋巴結轉移組VEGF 陽性0 例;淋巴結轉移組VEGF陽性率顯著高于非淋巴結轉移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淋巴結轉移組與非淋巴結轉移組患者VEGF陽性表達情況比較[n(%)]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臨床發病率比較高,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胃癌發生于胃黏膜上,為惡性腫瘤病變,尤以患者胃小彎、賁門部與胃竇部多見,給胃壁帶來嚴重的損傷。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胃癌發病率逐年升高,并且趨近于年輕化,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嚴重者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2]。胃癌隱匿性比較高,早期癥狀不明顯,僅少數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且與其他疾病的臨床表現相似,很容易被忽視。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表現加重,會出現上腹部疼痛程度加重、身體乏力、食欲減退等。由于病變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同,在賁門胃底部則表現為胸骨后疼痛,嚴重者伴有進行性吞咽困難;如果胃癌得不到及時的控制會發生腫瘤侵及血管,病情進入晚期后,會出現貧血、營養不良、消瘦,最終走向死亡。研究顯示,如果疾病發現早,診斷準確,并且及時治療,可明顯延長患者生存期,保守估計可生存5 年。但是部分患者未能發現病情,胃癌晚期患者因為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預后非常差,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可以延長胃癌患者生命周期,減少痛苦,提高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對胃癌的檢查方式較多,如臨床外科病理診斷、臨床X線鋇餐檢查、臨床腹部超聲以及臨床纖維胃鏡檢查等。胃鏡活檢由于可以直接觀察胃部,對患者的創傷性比較小,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患者接受度比較高,同時具有較高的確切度,胃鏡檢查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因此在臨床應用較廣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早期胃鏡檢診斷準確率為97.5%,準確性高。查閱資料以及作者分析未達到100%的原因為:①內鏡取材不全,在內鏡操作過程中會受到限制,只能取出部分胃組織;②胃鏡視野不全,對病變組織觀察不全面而達不到采集外科手術標本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③醫生專業水平有差異,有時同一個患者的兩次檢查結果會有差異,可見胃鏡活檢受到的人為干預較大,合理選擇病變部位可保證診斷的準確性。胃鏡檢查對胃癌組織類型以及分化程度不能進行鑒別且診斷較為模糊[3]。外科病理檢查較全面,準確度相對較高。VEGF 又稱血管通透因子(VPF),屬于多肽類,是特異性高度分化有絲分裂原,可刺激新生血管形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大分子滲出,為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遷移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提供基質支架,因而VEGF 在腫瘤發生和生長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是促腫瘤生長及轉移因子,研究顯示,其表達與惡性腫瘤中與血管的生成有關,并與腫瘤的形成及預后有關。研究顯示,惡性腫瘤患者的VEGF 表達會增高,可以反應胃癌的生物學指標,胃癌的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TNM 分期和預后與VEGF 的表達有密切相關性[4]。史宇[5]在比較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診斷對早期胃癌的診斷價值中發現,胃鏡檢查與外科病理診斷結果統一性較高,可以有效診斷早期胃癌。熊曉玲[6]在比較胃癌患者術前胃鏡活檢病理與外科術后病理的異同中發現,胃鏡活檢與外科術后病理結果一致,但是胃鏡活檢對于病理分期結果診斷還有待提高。
綜上所述,采用手術前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診斷是診斷早期胃癌的重要方式,胃鏡活檢可以對胃癌進行準確的初步篩查,外科病理診斷可以鑒別細胞分化程度,兩者都有較高的準確度。臨床可以將胃鏡活檢與外科病理診斷相結合,在胃鏡活檢與病理檢查的同時配合檢測VEGF 有助于判斷淋巴結轉移情況。但是本研究也有不足之處,研究的樣本例數比較少,臨床醫生應該加大樣本例數,為臨床治療提供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