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偉 王鳳君
國家二胎政策開放后,本院產婦數量明顯增加,且大部分產婦屬于高齡妊娠,因此剖宮產手術較為常見。腰-硬聯合麻醉作為剖宮產手術最常用麻醉方式之一,其主要是將蛛網膜下腔麻醉(簡稱腰麻)與硬膜外麻醉的優勢相結合運用于臨床[1]。既往實施的傳統L3~4間隙穿刺,盡管麻醉效果良好,但是產婦易出現嘔吐、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手術順利進行[2,3]。故選擇最為科學合理的腰椎間隙進行穿刺是改善剖宮產產婦的麻醉效果、確保母嬰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本院對此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在本院選擇剖宮產需行腰-硬聯合麻醉的148 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產婦均符合麻醉分級中Ⅰ~Ⅱ級;均知情同意本次實驗;本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4]。排除標準[5]:排除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者;排除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排除脊柱畸形或存在其他椎管內麻醉禁忌證者;排除伴有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者;排除對本研究麻醉藥品過敏者。根據病歷單雙號分為研究1 組和研究2 組,每組74 例。病歷單雙號隨機分為研究1 組產婦年齡25~43 歲,平均年齡(33.52±3.83)歲;研究2 組產婦年齡26~42 歲,平均年齡(33.94±3.7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產婦均應用腰-硬聯合麻醉,在產婦進入手術室后,對其各項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呼吸、脈搏、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等)進行嚴密監測,并予以常規吸氧操作以及靜脈通道的建立;同時將產婦體位擺放至左側臥位,由2 名以上經驗豐富的麻醉醫師對穿刺部位進行一致確定。
研究1 組選擇的穿刺點為L3~4間隙,將18G 硬針在硬膜外沿穿刺點進行穿刺,成功后,再將25G 腰穿針插入蛛網膜下腔,呈現出腦脊液回流的情況后,以0.2 ml/s 的注射速度注入布比卡因(濃度為0.5%)7~10 mg,完成后將腰麻針拔出行硬膜外穿刺,同時朝向頭端置入3 cm 的管道,將產婦體位轉變至仰臥位后,將阻滯平面調節至T6水平。
研究2組選擇的穿刺點為L2~3間隙,行硬膜外穿刺,朝向頭端置入3 cm 的管道,腰部麻醉的間隙為L1~2,以0.2 ml/s 的注射速度注入布比卡因(濃度為0.5%)7~10 mg。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麻醉效果,運動阻滯起效、感覺阻滯起效及感覺恢復時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麻醉平面上升情況。麻醉效果判定標準:產婦術中未出現不適癥狀,肌肉松弛效果顯著,無需追加硬膜外麻醉藥物,手術進展順利為顯效;產婦術中出現較為輕微的宮縮痛或牽拉反射,可以配合手術工作的進行,需要追加硬膜外麻醉藥物為有效;產婦術中出現較為強烈的宮縮痛或牽拉反射,且肌肉松弛效果較差,需輔助鎮靜止痛藥物方可順利完成手術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 研究2 組麻醉總有效率為91.89%,高于研究1 組的79.7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運動阻滯起效、感覺阻滯起效及感覺恢復時間對比 研究2 組麻醉后運動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起效時間及感覺恢復時間均短于研究1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2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11%,低于研究1 組的21.6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麻醉效果對比[n,n(%)]
表2 兩組運動阻滯起效、感覺阻滯起效及感覺恢復時間對比(±s,min)

表2 兩組運動阻滯起效、感覺阻滯起效及感覺恢復時間對比(±s,min)
注:與研究1 組對比,aP<0.05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n(%)]
2.4 兩組麻醉平面上升情況對比 研究1 組麻醉平面上升至T(7.18±1.95)節段,高于研究2 組的T(5.06±2.03)節段,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479,P<0.05)。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與完善,越來越多的孕婦出于對胎兒安全性的考慮而選擇剖宮產,致使剖宮產率也在逐年遞增。剖宮產麻醉方式諸多,傳統的硬膜外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簡便易學、麻醉效果較為理想等優勢,但是臨床長期使用后發現其通常需要應用大量麻醉藥物,而過多的麻醉藥物會對產婦的妊娠結局造成影響,嚴重甚至威脅母嬰生命安全[7]。經過臨床不斷探索及實驗,腰-硬聯合麻醉應運而生,其以起效快、阻滯完善、麻醉藥物使用劑量小等優勢有效彌補上述麻醉的不足之處,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不良反應較多、易對穿刺部位的脊柱形成損傷等),因此穿刺點的合理選擇尤為必要[8]。如何選擇最佳的腰椎穿刺間隙以提升麻醉療效是近年來臨床學者研究的重點。
根據李晶[9]報告顯示,其選擇88 例擬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剖宮產術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選擇L3~4間隙(對照組)與L1~2間隙(觀察組)為穿刺點,結果發現觀察組產婦的麻醉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文結果相似。充分說明采取L2~3間隙穿刺,可以有效提高麻醉總有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不但具有確切的麻醉效果、較高的安全性,同時還具有較好的肌肉松弛作用以及較強的可控性。
綜上所述,在剖宮產手術腰-硬聯合麻醉中對產婦實施L2~3間隙穿刺,其麻醉效果、起效及恢復時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及麻醉平面上升節段均優于L3~4間隙穿刺,值得推廣。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研究樣本數量較少、研究時間較短等,因此臨床可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數量、延長研究時間,更加深入分析腰-硬聯合麻醉中選擇不同間隙進行穿刺對剖宮產產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