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習銘,高志剛,克 甝,蔡青青
(1.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830012)
2013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訪問巴基斯坦時提出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構想,初衷是促進兩國能源合作、產業合作、陸海聯運和共同發展。2015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時,確定了以中巴經濟走廊為引領,以能源、瓜達爾港、交通基礎設施和產業合作為重點的“1+4”經濟合作布局。一是能源合作。中巴首個能源項目自2015年5月正式啟動,兩國在能源領域合作主要圍繞水電、火電、太陽能、風電、光伏等展開。二是瓜達爾港建設。瓜達爾港于2015 年11 月巴基斯坦交中國海外港口公司運營,目前已完成瓜達爾港高速公路、瓜達爾中巴友誼小學、瓜達爾港中巴博愛醫療急救中心和瓜達爾港運行和自由區建設等9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18年3月“巴基斯坦瓜達爾中東快航”正式開航。三是交通基礎設施。目前巴基斯坦已初步形成公路、鐵路、空運、地鐵等四網發展格局,2017 年10 月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迎來首列“中國造”地鐵。2018 年5 月巴基斯坦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蘇庫爾至木爾坦段首段公路通車。四是產能合作。中國參與中巴經濟走廊建設的各類大中型國企、民企、合資企業數百家,主要分布在伊斯蘭堡、拉合爾、卡拉奇等巴基斯坦重點城市。中對巴產能投資涉及道路、電力建設、房地產、礦產開發、通訊服務、機電產品、建材、國際貿易、國際物流、勘探、咨詢等領域。合作方式為紡織業、農業加工、物流運輸、設備制造、輕工業等部分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巴基斯坦人口、資源較豐富地區適度轉移。
與本文研究相關的文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研究產業與企業層面國際競爭力的文獻;二是研究產業競爭力互補優勢對區域國別產能合作影響因素的文獻。自20 世紀80 年代迄今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1)產業競爭力優勢最終體現于產品、企業及產業的市場實現能力,實質是國際上某國或地區某產業的比較優勢生產力。(2)企業競爭力是指企業為獲得高額的經濟收益,生產出消費者滿意產品的綜合能力。(3)國際產業競爭力研究分析主要突出產業集聚、產業轉移、國際產業鏈以及跨國公司等影響因素。Michael E.Porter 使用“五力模型”(1980)和產業鏈理論(1990)分析產業競爭力后,在1998 年提出了“鉆石模型”。Dunning(1993)對“鉆石模型”進行了批判和補充,并引入另一個變量—跨國公司的商務活動,修改后的模型被稱為“波特—鄧寧模型”用來從跨國公司角度分析企業國際競爭優勢。Buckley(1988)提出產業發展潛力,產業組織、規劃、控制過程和產業績效與產業國際競爭力具有必然聯系的產業國際競爭力“3P”模式;Helpman等(1999)通過對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深化,指出產業轉移的技術溢出效應對產業競爭力具有正面影響。Sirikrai(2006)通過建立綜合評價體系,計算出印度等國相關產業競爭力,發現其對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具有指向作用。PK Schott(2008)利用跨國公司數據比較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出發達國家與中國產業合作的方法。Johannes(2010)從博弈論模型實證分析國際產業競爭力合作雙方能力建設水平。JohannesThema 等(2013)提出一國產業競爭力發展水平會受到本國電力和碳市場的影響,得出產業效率政策工具引發的電力需求會減少碳排放交易計劃。Vasily Astrov 等(2015)分析了能源價格對歐盟產業競爭力影響來源于不斷擴大的能源價格差距,提出應對能源價格沖擊應從網絡成本和能源效率入手。Yir-HueihLuh(2016)通過研究上海合作組織國家貿易溢出效應對各國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強調TFP產業競爭力增長和STI(科學、技術和創新)政策對于支持國家經濟平衡增長的重要作用。irankumar S.Momaya 等(2017)通過分析印度產業競爭力,得出企業人力資源、供應鏈和技術管理的國際化對于經濟增長轉向和技術進步有很大影響。Tristan(2018)通過海關數據實證分析了跨國公司的產業競爭力,得出金融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投資水平能有效影響跨國企業發展水平。
國內學者近三年對國際產業競爭力研究主要集中兩個方面:一是針對國家綜合產業競爭力研究,趙東麒,桑百川(2016)構建“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產業競爭力模型,通過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分析,對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10 個部門國際競爭力現狀及變化趨勢進行了實證研究。丁陽(2016)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計算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產業競爭優勢。程廣斌和劉偉青(2017)通過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中國與東盟國家10 個部門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以及中國與東盟國家產業競爭力現狀和變化趨勢。熊彬等(2018)通過構建中國、柬埔寨、緬甸、越南、老撾、泰國六個“瀾湄合作”國家產業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判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優勢產業。王燕飛(2018)從全球價值鏈視角構建中國產業競爭力模型,分別對價值增值能力、價值整合能力、價值產業影響力三項指標進行了測算評價。二是針對某國微觀產業競爭力進行研究,由雷(2017),鄒樵和肖世姝(2017)分別運用AHP 和灰色AHP 法對文化及科技產業競爭力進行測度與評價。李麗(2017)和張春香(2018)分別運用TOPSIS 模型和鉆石模型對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進行測度與評價,主要包括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支持性產業、企業發展、政府和機遇五個因素。馮德虎和倪麟(2018)運用灰色關聯法對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三是針對中巴產業層面的研究,趙靜(2016)、胡景來和李萍(2016)、李志成(2018)提出中巴未來發展要以鐵路、公路、港口、建材、電力、鋼材和工程機械等行業產能合作為主,合作方式主要選擇以央企為主體的“投資建設+工程承包”模式。祁欣等(2017)提出未來中巴產能合作領域還應包括農業、紡織服裝、醫藥業、通訊業和基礎設施等。陳利君(2017)提出中巴要進一步拓展產能合作范圍,加強中巴安全領域和文化旅游領域的合作,加快建設巴基斯坦-中國產業園區。
綜上所述,本文對現有文獻梳理后發現:一是目前還沒有專門研究中巴綜合產業競爭力的文獻,本文通過產業競爭力綜合指數構建兩國產業競爭力模型,能夠較直觀地評價中巴綜合產業競爭力。二是通過構建兩國貿易合作互補性指數、結合度指數和產業內貿易指數,可同時體現中國、巴基斯坦產業競爭力水平以及兩國產業間貿易競爭力水平。三是目前產能合作定性研究已轉向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模式,通過中巴產業競爭力研究能夠較準確地判斷中國與巴基斯坦未來產能合作的路徑,提出的對策建議更具操作性和針對性。
目前國內評價某國產業競爭力主要是單項指標分析法,本文則采用多項指標構建綜合指標體系的方式,將兩國十類產業逐項進行分析,能夠較全面地反映中巴綜合產業競爭力水平。由于三類優勢指標反映側重點不同,且同類指標的子標也存在差異性,因此本文結合國別產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及其變化趨勢等,運用多個分項指標組成一個總指標,用于全面評估兩國實際國際產業競爭力。本文在參鑒李鋼(2012)、趙東麒(2016)、吳海文(2019)國際產業競爭力研究方法基礎上,擇選了雙邊產業競爭和互補等影響因素,結合“中巴經濟走廊”產能合作現實背景,將多項指標構建綜合指標體系,使其能夠全面、客觀準確反映兩國綜合產業競爭力水平。
本文數據來源于UN COMTRADE 數據庫,主要選取dev 4分類中十大類產業①十類產業分別為食品及活動物;飲料及煙草;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動植物油脂及蠟;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雜項制品和未分類產品。,借鑒楊習銘(2019)中巴產業競爭優勢研究的基礎上,將國別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設置為3 個一級指標,9 個二級指標(見表1)。其中比較優勢選取了顯示性出口比較優勢指數、凈出口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出口增長率優勢指數。競爭優勢選取了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和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數。潛在優勢選取了貿易互補性指數、貿易結合度指數和產業內貿易指數。經選取2013年-2017年亞洲24個國家相關數據對中巴十類產業競爭力進行測算②因部分國家數據缺失,本文收集數據包含亞洲24國,其中東亞三國(中國、韓國、日本),中亞兩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南亞四國(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西亞五國(以色列、阿曼、塞浦路斯、科威特、土耳其、約旦)、東南亞五國(菲律賓、緬甸、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外高加索三國(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分別計算出各國十類產業競爭力水平指數進行排名。
(1)指數標準化量綱。由于九類指數原始指標范圍不一致且具有負值,無法進行簡單的線性變換(原始數據除以該類數據最大值),故采取min-max 標準化法對原始數據規范化,以消除量綱和量綱單位的不同所帶來的不可公度性。使結果值映射到[1-2]之間,公式為x'mij=(xmij-xmin(mj))/(xmax(mj)-xmin(mj))+1,其中x'mij為規范值,xmij表示第m類產品中i國第j個指標的數值(m取值范圍為0-9,i取值范圍為1-24,j取值范圍為1-9),xmax(mj)和xmin(mj)分別表示m類產品j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各國分產業競爭力評價。選取SPSS19.0軟件對上述標準化規范值進行主成分分析,由于需對24國十類產業的9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樣本屬于三維數據,無法對總體產業進行權重測算,因此先采用主成分算法求出各國十類產業競爭力水平指數。
(3)各國綜合產業競爭力評價。選取各國前九類產業競爭力指數規范值作為數據矩陣,通過熵值法計算綜合產業競爭力權值,并經修正得出w'j權重向量,最后再把各國九類產業競爭力指數規范值分別乘以相應w'j權重向量計算出各國綜合產業競爭力分值進行排名。

表1 中巴十類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表
每類產業競爭力評價主要參鑒姚正海(2014),張遠為(2017),孫攀峰(2020)等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將各類產品標準化規范值代入SPASS19.0中,通過因子分析確定各類指標的因子得分系數;將因子得分系數除以相應方差貢獻率的算術平均根,得出每個主成分系數;用每個主成分系數分別乘以對應的方差貢獻率占累計方差貢獻率的比值,求和得出各國十類產業競爭力水平指數進行排名。其中2017 年各國九類產業競爭力指數排名和水平測度結果,見表2。
(1)中國和巴基斯坦九類細分產業競爭力總體分析
表2 顯示,①中國。中國資源出口型食品與活動物、非食用原料類具有一定綜合競爭力,飲料煙草、礦物燃料、動植物油脂類產業綜合競爭力相對靠后,目前中國對能源及部分資源產品進口依賴性較強;技術、資本密集型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類排名第二、機械及運輸設備①中國機械及運輸設備類競爭性前三名分別是電信、錄音及重放裝置和設備,電力機械、裝置和器械及其電器零件,辦公用機器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產品。排名第三,說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綜合競爭力強,具體體現在中國電信錄音設備、電力機械、辦公設備和化工產業在亞洲具有很強競爭性;勞動密集型產業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雜項制品類②中國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類競爭性前三名分別是紡織制品、金屬制品和鋼鐵,雜項制品類競爭性前三名為服裝制品、雜項制造產品(主要為樂器零件和唱片磁帶、塑料制品等)和家具及床上用品。均排名第一,說明中國紡織服裝制品、鋼鐵和金屬制品、藝術及塑料類雜項制造產品、家具床上用品在亞洲處于絕對領先地位。②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資源出口型食品與活動物、飲料及煙草類均排名第三,目前巴谷物棉花等出口在亞洲尚具競爭性,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和潤滑油及有關原料類產業竟爭力較靠后,說明其對能源進口依賴性較強;技術、資本密集型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類、機械及運輸設備類排名較后,其高端制造業綜合競爭力較低;勞動密集型產業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類排名第二,雜項制品類排名第三,說明巴基斯坦紡織及服裝產業在亞洲仍具較強競爭力。
(2)中國與巴基斯坦九類細分產業競爭力對比分析
①資源出口型產業。中巴均具有產業綜合競爭力優勢的產業產品為食品與活動物類產品;巴基斯坦具有綜合競爭力優勢的為飲料及煙草類類產品;兩國均不具有綜合競爭力優勢的是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和潤滑油及有關原料類產品。(2)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巴均具有產業綜合競爭力優勢的為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雜項制品類產品。(3)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具有綜合競爭力優勢的是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類產品,而巴基斯坦缺乏該類產業綜合競爭力。中國工業制成品類產品較巴基斯坦同類產品具有一定綜合競爭力優勢,而巴基斯坦資源出口型優勢谷物及谷物制品、飲料及煙草類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紡織及服裝類產品尚具發展空間。綜上對比分析,中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巴基斯坦資源出口型產業可以進行優勢互補合作,在雙方均具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開展產業鏈分工合作。

表2 2017年亞洲各國九類產業競爭力指數排名表
(1)綜合產業競爭力評價方法
繼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綜合產業競爭力權重會有部分貢獻率損失,而熵值法求權值比較客觀,故選取熵值法計算中巴綜合產業競爭力指標權重。參鑒關海玲(2015)、呂開宇(2016)和蔡玉勝(2018)等相關研究方法,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①將各國九類產業競爭力得分構建出綜合產業競爭力數據矩陣。
②數據的標準化量綱處理,由于數據矩陣中有負數,需對數據進行標準化量綱處理,使結果值映射到[1-2]之間,x'ij=(xij-xmin(j))/(xmax(j)-xmin(j))+1,xij為第i個方案(國家)第j個指標(產業)。
④計算第j 項指標的差異系數。gj=1-ej,其中gj越大指標越重要。
⑥計算出的權重Wj用來計算各國綜合產業競爭力會出現部分偏差,如資源出口型C0-C4類產品所占比例會非常大,而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比例相對較小。為解決此問題,本文將各國綜合產業競爭力指數又進行了劃分,選取三大類產業進行平均賦值,每一大類產業權重均為1/3,其中第一大類為C0-C4 類資源出口型產品,第二類為C6、C8 類勞動密集型產品,第三類為C5、C7 類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修正后的綜合產業競爭力權重向量Wij`{0.059,0.075,0.063,0.053,
0.083,0.168,0.190,0.165,0.144}。
⑦計算各方案的綜合得分(i=1,2,...m),將各國九類產業競爭力規范值乘以修正后權重向量,求和得出各國綜合產業Si=Wij`*Pij競爭力指數,見表3。

表3 2017年中國與巴基斯坦綜合產業競爭力指數排名表
(2)中國和巴基斯坦綜合產業競爭力分析
由表3顯示,中國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綜合競爭力在亞洲排名第一,表明中國制造業在亞洲具有絕對領先優勢,資源出口型產業在亞洲排名15,綜合產業競爭力指數0.749 排名第一,遙遙領先于排名第二的韓國(0.528)和第三的印度(0.485)。除了資源出口型產業仍較弱,勞動密集型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
巴基斯坦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排名第二,僅次于中國;資源出口型產業綜合競爭力指數0.128,排名第12,說明具有較弱綜合競爭力優勢;資本技術密集型指數0.045,排名第21,說明發展水平較為滯后;綜合產業競爭力指數0.429,在亞洲排名第八,在南亞國家中僅次于印度??傮w評價:巴綜合產業競爭力較強,其勞動密集型產業強,資源出口型產業較弱,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弱。
(1)中國與巴基斯坦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均較強(中第1,巴第2),此類產業可做為主要核心產業重點發展,兩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合作可從雙方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產業鏈延伸和產品技術研發為切入點,找準部分中高端產品共同研發,以合作共贏帶動潛在優勢產業發展和創新。
(2)中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競爭力強,而巴基斯坦較弱(中第1,巴第21),可定位此類產業為互補產業優先發展,未來巴基斯坦資本技術密集型高端制造業發展可有效承接中國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綜合競爭優勢產業轉移。
(3)中巴兩國資源密集型出口型產業競爭力均屬較弱(中15,巴12),其中能源類產品均不具有競爭力,未來兩國可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互補合作。而中巴兩國農產品均具有產業競爭優勢,雙方可進一步加強這兩類產品的優勢互補合作。
中國已穩居亞洲制造業強國地位,而巴基斯坦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部分資源密集型產業綜合競爭力較強,隨著“中巴經濟走廊”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雙方經貿與產能合作廣度將進一步拓展。
一是中國同巴基斯坦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對接。充分利用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技術優勢和巴勞動力成本優勢,打造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設備”+巴基斯坦人力物力“成本優勢”產業合作模式。通過建立中巴跨境產業園區和合作(資)企業等形成產業集聚,助推巴基斯坦完善產業體系,提升其技術和工業化水平。目前巴基斯坦勞動密集產業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和皮革等行業,中巴勞動密集型優勢對接可充分利用中巴經濟走廊及其周邊紡織業優勢互補和進行科技創新,促進紡織、服裝生產向智能、高端和品牌化邁進。同時大力拓寬中巴紡織品銷售渠道,通過建立跨境電子商務O2O、B2B和B2C發展模式,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二是巴基斯坦承接中國資本技術密集型優勢產能。中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已具有較成熟的經驗和技術。巴方可通過中巴高新產業境外園區項目,依托中國機械制造業的強大優勢,積極發展本國制造業,有效承接中國在汽車、機械、信息技術、生物工程、高鐵等具有優勢的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部門轉移落地。同時中國可借助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合作的契機提前布局,帶動巴電子商務和IT市場的通訊業發展,拓寬高新產業國內就業市場和國際消費市場。
三是中巴兩國應加強資源密集型產品的互補合作。中國在資源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而巴基斯坦主要依托資源稟賦發展相關產品的深加工,可將巴國優勢資源密集型產品與中國生產、技術、管理和營銷模式進行互補組合,形成巴基斯坦資源類農產品、金屬礦石、生皮、油籽、木材、紙類“要素稟賦”+中國資源產品“技術創新”的產能合作模式,進一步拓展資源密集型產能合作的“創新要素”含量。中巴資源密集型產品合作可同時采取貿易+投資混合模式在境外設立農產品產業園區和礦產品加工園,發展以資源為基礎的各類農產品、金屬礦石和石油化工產品的深加工,以資本和技術結合當地產業發展情況開展產能合作。
四是建立跨區域產能合作及產能投資集聚區。中巴兩國應進一步拓展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合作,選擇并購或綠地投資方式在收入水平更低的國家建立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利用當地廉價要素和資本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同時吸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發達國家逆向投資,學習其先進產品創新技術、設計研發和營銷模式,提升本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質量水平,以建立中巴聯合跨區域產業合作及產能與投資集聚區的示范樣板和旗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