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蘭
摘要:主要介紹了豬藍耳病的發病原因、發病特點及防控策略,旨在有效防范豬藍耳病的傳播蔓延,減少養殖場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豬藍耳病;發病原因;防控策略
中圖分類號:858.28? ? ? ? 文獻標識碼:B? ? ? ? 文章編號:1007-273X(2020)02-0016-02
豬藍耳病是由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病毒感染引發的一種病毒性傳染性疾病,臨床上將藍耳病劃分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和經典豬藍耳病。第1種屬于國家一類重特大傳染性疾病,第2種屬于國家二類動物疫病。豬藍耳病致病原為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病毒,第2種病毒可危害任何年齡和品種的豬,其中對妊娠母豬和死豬造成的危害最為嚴重,具有很強的傳染能力和致死能力。妊娠母豬感染病毒后表現為突然流產、產下死胎、僵尸胎,仔豬感染病毒后會表現為嚴重的呼吸道癥狀,影響子宮正常生長發育,甚至會造成大量仔豬死亡,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在臨床上,不同年齡、品種、性別的豬均可感染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病毒,且表現一定臨床癥狀。該病除造成仔豬死亡、妊娠母豬流產外,還會嚴重危害機體的免疫功能,導致免疫器官受損,出現嚴重的免疫抑制,給免疫接種帶來很大困難,常表現為免疫接種失敗引發新的疫病。豬藍耳病暴發流行后,很容易繼發感染多種細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表現復雜的臨床癥狀,給疾病診斷工作帶來難度,因此,養殖戶應構建完善的防控機制,降低該病發病率。
1? 發病原因
1.1? 管理不規范
近年隨著生豬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很多養殖場轉變傳統養殖模式,利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實現生豬統一管理統一免疫接種,降低養殖場的運行成本,降低人力資源投入。但在廣大基層地區,小規模養殖模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養殖場自動化水平較低。很多養殖戶堅持傳統養殖模式,養殖密度較大,圈舍不合理,通風不良,糞便清理不及時,飼料營養價值較差,飼料種類比較單一。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飼料由于通風不暢,經常出現發霉變質的現象,豬采食發霉變質的飼料后易出現中毒反應,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會為多種病毒傳播流行提供條件,易感染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病毒。
1.2? 防范意識較差
大多養殖戶在擴大養殖規模時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引種行為,在引種前沒有對養殖場的實際疫病流行情況進行有效調查,也沒有仔細觀察豬群的精神狀態,不能掌握引種豬群的抗體水平。在具體引種過程中,沒有嚴格落實產地檢疫、運輸檢疫、到場隔離觀察制度,新引進的豬群到達養殖場后,立即和原有豬群混群養殖,使豬群中某些攜帶病毒的病豬或者隱性發病豬與養殖場的健康豬接觸,加速病毒在養殖場的傳播蔓延,引發新的疫病流行。在養殖場內部也沒有構建完善的防控措施,消毒制度、衛生清理制度執行不到位,圈舍中存在大量有毒有害氣體,損害豬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影響呼吸系統的自我保護,給豬藍耳病的傳播流行提供條件。
1.3? 免疫不到位
疫苗免疫接種是預防豬藍耳病傳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但是在廣大基層地區,很多養殖戶普遍存在對疫苗免疫重視程度不夠的情況。將工作重點放在如何提高養殖場經濟效益方面,盲目擴大養殖規模,不能定期對豬群進行抗體水平監測,不能掌握整個豬群的抗體消散情況,也沒有定期對豬群進行疫苗免疫接種,豬群的免疫力普遍較低。部分養殖戶認為只要自己養殖的生豬不表現出任何臨床癥狀即為健康,不需要進行疫苗免疫接種[1]。部分養殖戶認為對豬群進行疫苗免疫接種后會導致豬出現嚴重的副反應,不利于提高豬群的成活率,常逃避免疫,拒絕免疫,加重豬藍耳病的傳播流行范圍。
2? 發病特點
豬藍耳病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性疾病,發病過程快、發病急,臨床癥狀表現為嚴重的呼吸障礙、繁殖障礙,根據其發病的程度可將其劃分為急性型、慢性型和隱性型3類。急性型主要表現為豬的耳朵變成藍紫色,并伴隨明顯的呼吸道癥狀,呼吸急促,危害嚴重時還會出現呼吸障礙。妊娠母豬感染后,在妊娠中后期突然出現流產、產下死胎,即便是仔豬能成活,也會在出生不久后死亡[2]。哺乳階段的仔豬感染后表現出嚴重的呼吸障礙,患豬體溫顯著升高,最高升至42 ℃,并出現腹瀉癥狀。剛出生的哺乳仔豬由于身體抵抗能力較弱,感染后具有很高的致死率,最高致死率超過80%[3]。年齡較大的豬感染后主要呈現慢性經過,發病過程較為緩慢,但會嚴重影響豬群的生育率。斷奶仔豬、育成豬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由于出現嚴重的免疫抑制,豬群的抗體水平下降,很容易受到多種病毒、細菌的侵入而表現出嚴重的臨床癥狀,影響豬群正常生長,導致豬的生產能力逐漸下降。成年豬感染該病后通常表現為隱性發病經過,偶爾出現咳嗽癥狀,外觀和正常豬沒有明顯區別,部分病豬表現為持續肺部感染。隱性病豬是養殖場的主要傳染源,造成養殖場反復發病、反復流行。
3? 防治措施
3.1? 選擇健康的種豬
營造良好的種豬群體是擴大養殖規模、降低豬藍耳病傳播流行的有效措施。養殖場應堅持封閉化的養殖模式,并堅持自繁自育、全進全出的養殖制度,如果一定要引進種豬,應做好嚴格的檢疫檢測工作。保障引種地的養殖場不存在重特大傳染性疾病,并進行嚴格的流行病學調查,掌握養殖場的疫苗免疫程序、免疫方案、豬群抗體水平,避免引進帶有病毒的種豬。新引進的種豬不能立即混群養殖,應向當地政府部門作出申報,要求當地動物防疫部門對引進的種豬進行檢疫檢驗,并接種相應的疫苗,保證抗體水平達標,間隔一段時間后才能混群養殖。
3.2? 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能保障豬健康生長,減少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病毒等多種病原的傳播流行。在日常養殖過程中,應構建完善的清理制度和衛生消毒制度,為豬群提供干燥整潔、通風良好的生長環境。在養殖場建設時,應保證科學合理,合理劃分各個生產區域。另外,注重做好養殖場內外部環境的清掃工作,強化通風換氣,及時清理糞便,避免糞便堆積發酵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
3.3? 科學免疫接種
疫苗免疫接種是防控豬藍耳病傳播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同時也是最經濟節約的措施。在進行疫苗免疫接種時,常用的疫苗主要包括豬藍耳病弱毒疫苗和滅活疫苗。通常種公豬和繁殖母豬可以接種濃縮型的滅活疫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每頭豬每次接種2 mL。種公豬首次免疫應該在配種前12~21 d完成,母豬在配種前35~49 d內及時進行免疫接種。養殖場的非種用豬在第1次免疫接種后30 d內再進行1次強化免疫接種,免疫期半年。
4? 小結
豬藍耳病是中國生豬養殖主產區普遍流行的一種病毒性傳染性疾病,對于廣大養殖戶來說,尋找豬藍耳病的致病原因并提前做好預防,能有效降低該病的傳播流行概率。在日常養殖中,要求養殖戶注重保持養殖環境的衛生,嚴把飼料質量關,科學引種,以降低發病率,保證養殖效益。另外,還應充分認識到豬藍耳病的危害性,結合具體的致病原因,在疾病流行高發期能及時采取藥物或疫苗進行防控,有效防控豬藍耳病的傳播蔓延,減少養殖場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1] 張培田.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病因和防控方法[J].農業工程技術,2017,37(17):68.
[2] 方順權.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病因及其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10):139.
[3] 化世鵬,何軍波.豬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與防控[J].今日畜牧獸醫,2008(1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