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雨++胡安強
中圖分類號:G818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為了促進四川城市社區游泳場館的長期健康發展,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以及實地走訪等研究方法,以成都市社區游泳館作為調查對象,對城市社區游泳場館的高危風險防控現狀、影響因素以及完善策略等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四川城市社區游泳場館在安全標志的設置、救生設備的配置、救生員的配備以及安全管理工作等幾個層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在開展后續工作的過程中,應逐步建立專業化的安全管理隊伍,并通過加強對游泳場館的環境監督等高危風險防控策略來盡可能的彌補以上不足。
關鍵詞 社區游泳場館 高危風險 防控策略 四川成都
近些年,四川大眾休閑游泳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以成都為代表的多數四川城市所擁有的社區游泳場館數量逐年增多,大眾休閑游泳的普及率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由于目前四川城市社區游泳場館多數都是采用由小區的物業管理公司進行直接管理或者是由體育經營公司進行承包管理的方式,但是無論小區物業管理公司還是體育經營公司,兩者都是以贏利為目的的經營實體,所以常常會出現以贏利為目的,而不顧自身長期健康發展的行為,其中對高危風險防控的忽視就是一種典型的表現。
一、成都市社區游泳場館的高危風險防控現狀
在針對成都市社區游泳場館的高危風險防控現狀進行調查的過程中,采用隨機取樣的方法抽取了成都市10所社區游泳場館進行了走訪調查,并根據走訪調查的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針對其高危風險防控狀況進行了整理與分析:
一是,水深等場館建設層面的安全狀況。社區游泳場館的場地設施安全保障是成都市社區游泳場館高危風險防控的基礎和關鍵。在研究的過程中,通過走訪調查抽樣的10所成都市社區游泳場館發現,絕大多數社區游泳池的水深都在1.2-1.7米之間,其中,兒童游泳池的水深普遍在1米左右,與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制定出臺的《游泳場所經營國家強制性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中關于游泳池水深的要求相符。這說明,成都市絕大多數社區游泳池的場館建設是符合標準的。
二是,安全標志的設置狀況。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有8所社區游泳池都設置了明顯的深水區標志和淺水區標志,但是有2所卻沒有設置明顯的深水區標志和淺水區標志,且在深水區和淺水區之間也沒有設置明顯的隔離帶,以至于對游泳池水域不熟悉的游泳者,尤其是游泳初學者,很容易誤入深水區,并引發安全事故。
三是,救生設備的配置狀況。在針對所調查的10所社區游泳場館救生設備的配置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10所社區游泳池全部配備了救生圈,有8所設置了救生臺,6所配備了救生竿,4所配備了救生繩,但是,僅有1所配備了救生擔架,2所配備了救生浮漂。由此可知,目前成都市社區游泳場館救生設備的配備仍然較為簡單。
四是,救生員的配備狀況。《標準》中規定“水面面積小于250平方米的人工游泳池,至少應配備固定水上救生員2人;水面面積超過250平方米,則應按照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內的面積,增加1名固定水上救生員的標準進行救生員配備。”但是,在針對抽樣的10所成都市社區游泳池進行調查時卻發現,僅有2所救生員的配備符合上述標準,另外8所社區游泳場館均存在救生員不足的問題,以至于在場館營業的高峰期常常會出現顧此失彼的情況,成為了高危風險防控中的極大的一個隱患。
五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狀況。在針對社區游泳場館進行高危風險防控的過程中,應始終遵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而要做到預防為主,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開展。因此,在本研究開展的過程中,就以場館管理人員為切入點,針對抽樣的10所社區游泳場館的安全管理狀況進行了走訪調查。結果發現,調查的10所社區游泳場館的管理人員普遍缺乏游泳安全管理的經驗。而場館管理人員的決策不但會影響場館工作人員的工作計劃和工作內容,而且還決定著場館的安全控制因素,安全管理經驗的缺乏無疑是場館高危風險防控中的極其危險項目。
二、成都市社區游泳場館的高危風險防控策略
首先,逐步建立專業化的安全管理隊伍。要建立專業化的安全管理隊伍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應注意通過同行業管理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以及組織開展定期培訓等方式,來提高場館管理人員的高危風險防控意識和高危風險防控經驗,從管理的層面為社區游泳場館的高危風險防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應注意救生員配備的標準化和專業化,不但要按照國家標準配備相應數量的救生人員,同時還要注意經常性的強化救生員的安全責任意識,以此來確保場館高位風險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實。
其次,加強對游泳場館的環境監督。一是,要注意加強對社區游泳場館游泳池以及相關器材設施的建設和布局進行監督,以確保場館的建設符合國家標準要求;二是,要注意對游泳池內安全標志的設置情況進行監督,以盡可能的避免因為安全標志設置層面的問題引發安全事故;三是,要注意加強對社區游泳場館救生配備情況的監督,通過監督和督促逐步改變社區游泳場館救生設備配備過于簡單的情況;四是,要注意加強游泳場館的醫務監管和治理,以確保在事故發生時能夠立刻得到控制,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危害。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項目編號XXTYCY2015D12。
參考文獻:
[1] 高俊,黃濱.高危險性體育管理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12.
[2] 孫新鋒.福建省經營性游泳場館安全管理若干問題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