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雅楠



摘 要: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源,對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領域文獻年際變化、主要研究力量、資助基金、高頻關鍵詞以及發展脈絡等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領域發文量總體呈顯著上升趨勢;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吉林農業大學;資金資助主要以國家層面的基金資助為主。總體而言,我國土壤腐殖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含量、組成結構以及結合形態等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土壤腐殖質領域交叉學科的研究將成為熱點和趨勢。
關鍵詞:土壤腐殖質;文獻計量;CNKI
中圖分類號 S151.9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8-0107-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full-text database of CNKI Chinese Journals as the data source, the inter-annual changes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soil humus research in China, the main research strengths, funding funds, high-frequency keywords,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soil humus research in China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the research strength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funding is mainly based on national level funding. In general,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soil humus in China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its content,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combination morpho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soil humus will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and trend.
Key words: Soil humus; Bibliometrics; CNKI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總體水平較低,土壤養分不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問題日益嚴重,直接威脅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開展土壤質量的研究刻不容緩。土壤有機質是土壤的重要部分,土壤腐殖質是土壤有機質的核心物質,同時也是體現土壤肥力、質量的重要指標。土壤腐殖質是有機物料在一系列反應下形成的特殊類型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1]。腐殖質可以分為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3個部分[2],胡敏酸由于其最為活躍,在土壤團聚體形成,土壤性質改善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其組成、結構和性質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土壤肥力[3],腐殖酸表面大量功能團與土壤中的金屬元素、粘土礦物、氧化物以及有機污染物等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土壤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反應以及土壤營養元素的保持與釋放[4]。根據結合方式和松緊程度的差異,土壤腐殖質分為松結態、穩結態和緊結態3種結合形態,結合形態及其組成是衡量土壤有機質品質的重要依據[5]。本文以CNKI為數據來源,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對2000—2019年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領域文獻年際變化、主要研究力量、資助基金、高頻關鍵詞以及發展脈絡等進行探討,系統梳理土壤腐殖質研究現狀,旨在為我國土壤腐殖質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1 數據與方法
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源,分析我國土壤腐殖質的研究現狀及研究熱點。2020年3月16日,在“主題”字段以“土壤腐殖質”為檢索詞進行檢索相關中文文獻,檢索時間跨度為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為提高精度、減少誤差,通過多次檢索和篩選,手工剔除不相關文獻,最后確定研究數據共481篇科研文獻。以文獻發表數量、被引頻次等指標,分析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發展態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年際變化 文獻總量可以代表科學界對某一領域的關注程度,也可以反映該領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歷程。2000—2019年將近20年內,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的發文量總體呈顯著上升趨勢。通過擬合趨勢線發現,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文獻數量的年度變化趨勢呈指數增長,R2為0.83,說明土壤腐殖質研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由統計分組學方法看,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大體經歷了起步階段、緩慢發展階段、快速發展階段3個階段。2000—2005年,發文量55篇,占近20年總發文量11.4%,發展基本處于平穩;2006—2011年,發文量134篇,占近20年總發文量27.9%,發展較為緩慢;2012—2019年,發文量292篇,占近20年總發文量60.7%,發展較為迅速。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文獻總量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化和全面化,我國土壤腐殖質的研究將來仍是熱點。
2.2 主要研究力量
2.2.1 主要研究機構 CNKI數據庫檢索關于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發文量前5位的機構,如表1所示,位列前5位的研究機構發文量總數為202篇,占總發表文獻數量的42.00%。吉林農業大學以125篇發文量在土壤腐殖質研究領域中位列首位,占總發表文獻數量的25.99%。其次是四川農業大學、沈陽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及湖南農業大學。此外,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院校,以及與土壤學和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學科相關的各高校或研究所。通過總被引頻次可以看出吉林農業大學總被引頻次極高,不管是發文量還是被引頻次,都說明高校在該領域的科研水平整體較高。
2.2.2 主要作者 通過分析國內土壤腐殖質研究的人員,可以了解該領域的領軍人物,促進領域學術研究和交流合作。由表2可以看出,發文量位列前5位的吉林農業大學竇森、吳景貴、張晉京、關松以及隴東學院王鑫共計發文70篇,總被引頻次1751次。從主要研究機構和主要研究作者的發文量和被引頻次可以看出,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吉林農業大學,各研究機構之間合作的研究較少,特別是跨區域協同研究少之又少,有待構建起全國協同研究平臺。
2.3 資助基金 通過統計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領域的基金資助情況,481篇土壤腐殖質文獻涉及基金項目36個,其中位列前5位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計劃支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以及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資助的文獻共計210篇,占總發表論文的43.7%。可見,我國土壤腐殖質的研究受到了國家與地方層面的高度關注。
2.4 文獻引用 文獻的引用情況不僅可以作為評價文獻質量的重要指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該領域學術的發展脈絡[6]。本文選取CNKI數據庫中土壤腐殖質研究領域總被引頻次前20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由表4可以看出,國內對土壤腐殖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耕作過程中土壤變化方面,土壤腐殖質的含量、組成特征以及結合形態是研究的重點。國內專家學者致力于土壤腐殖質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施肥、秸稈還田、輸入生物炭等不同途徑來提高和改善土壤腐殖的品質是其核心。
2.5 主要關鍵詞 關鍵詞可以將文章準確、精煉的表達出來,作為一篇文獻的核心與精髓,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快速掌握科研動態。本文利用CNKI對我國481篇土壤腐殖質研究文獻進行關鍵詞檢索,獲得最多的關鍵詞主要有土壤腐殖質、腐殖質、胡敏酸、土壤有機質、土壤肥力、土壤有機碳、富里酸、土壤成分、腐殖質組成、腐殖質組分等。這些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與之相關的研究是土壤腐殖質相關研究的熱點。
3 結論
在過去的將近20年時間內,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發文量總體呈顯著上升的趨勢,該領域研究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我國土壤腐殖質研究發文量最多的機構和被引頻次最多的機構是吉林農業大學;發文量最多的研究者和被引頻次最多的文獻作者均為吉林農業大學的竇森;我國土壤腐殖質的研究以國家層面的基金資助為主,主要集中在其含量、組成結構以及結合形態等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土壤腐殖質領域交叉學科的研究以及跨區域協同研究將成為趨勢。
參考文獻
[1]Stevenson F J.Humus Chemistry[M]. USA:John Wiley &Sons,1982:195-220.
[2]肖彥春,竇森.土壤腐殖質各組分紅外光譜研究[J].分析化學,2007(11):1596-1600.
[3]徐基勝,趙炳梓,張佳寶.長期稻草還田對胡敏酸化學結構的影響——高級13C NMR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7,36(01):116-123.
[4]史吉平,張夫道,林葆.長期定位施肥對土壤腐殖質理化性質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2(02):174-180.
[5]史吉平,張夫道,林葆.長期定位施肥對土壤腐殖質結合形態的影響[J].土壤肥料,2002(06):8-12.
[6]安顯金,李維.基于CNKI的我國生物炭研究趨勢文獻計量學分析[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8,35(06):483-49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