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獻
摘 要:2020年年初,各地普遍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對當前種植業生產帶來了一定影響。該文文分析了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下安慶市種植業的生產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冠肺炎;種植業;生產;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6.1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8-0159-02
1 當前春季種植業生產現狀
1.1 田間作物生產管理情況 目前安慶市的在地農作物油菜8.36萬hm2、小麥5.43萬hm2、蔬菜2.41萬hm2、綠肥2.41萬hm2。由于去年秋播干旱,一類苗稍有下降,其中油菜一、二、三類苗分別占25.77%、40.90%、33.33%,較上年同期分別減少2.07%、增加5.9%,減少3.83%。小麥一、二、三類分別占29.68%、42.85%、27.53%,較上年分別減少2%、增加6.5%、減少4.5%。為了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各地改過去集中培訓為分散示范,市縣和鄉鎮農技人員在防控“新冠病毒”的同時,宣傳春季田間管理和春季農業生產科技,鼓勵農戶種植優質、高效、暢銷的農作物,應用輕簡、節本、增效的科學技術。據統計,全市農技人員走訪規模種植大戶5000多戶,占大戶數的60%以上,發放科技明白紙6.5萬份,幫助大戶制定生產計劃2340余份,通過手機短信、微信發放科技資料85條,受益農民達10萬多人。
1.2 春季農業生產情況
1.2.1 春播意向 全市春播作物播種面積34.4萬hm2,較上年增加2000hm2。其中,春播糧食29.12萬hm2,同比增加2333.33hm2。其中早稻預計1.01萬hm2,早雜面積3333.33hm2;單季稻預計23.8萬hm2;大豆2.10萬hm2;玉米種植面積1.93萬hm2;棉花播種面積1.89萬hm2。從農民種植意向和組織的種源來看,春播面積基本穩定,優質暢銷品種比例增加。從各地反映的情況來看,農作物良種價格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2%~10%。
1.2.2 春播農資準備 全市春播預計需要各類作物種子11000t,已安排落實9000t,占總需求量的81.82%。全市春播化肥需求15.5萬t,已經組織肥料貨源12.9萬t,占總需求的83.2%,主要缺口是鉀肥和優質有機肥。春耕農藥總需求1523.8t,已經銷售1450t;已組織農藥1398t,占總需求的91.7%,已經銷售12t,主要是殺菌劑;農膜的需求量885.2t,已組織農地膜901t,占總需求的101.8%,化肥、農藥都能滿足農戶種植需求。
2 存在問題
2.1 規模種植大戶及面積縮減 近幾年農業受災害影響,農產品價格低迷,近70%的規模種植大戶虧損,大戶繼續耕種的熱情不高,在調查的100戶中,有7戶將不再耕種,有12戶計劃縮小種植規模,縮減面積為15%。
2.2 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流通不暢 一是農產品銷售難。由于疫病防控需要,實行封路措施,控制人員、車輛流通,導致蔬菜銷售難;二是農業投入品進村難。道路設卡,生產廠家(尤其是湖北省)農業生產資料不能發出。安慶市被列入重點疫情區后,因運輸物流原因,所需化肥、農藥不能送達指定地點。
2.3 糧食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糧食種植意向調查表明,由于多數農作物種植效益偏低,農戶種糧出現虧本,造成其積極性較低。全市春播糧食作物面積僅增加2333.33hm2,增幅為0.8%。若出現不好天氣狀況等情況,糧食種植面積將會有更大減幅。
2.4 農戶購買農資積極性不高 由于連續幾年減產減收,加上部分收購商欠賬,農戶的春耕備耕資金準備不足,購買積極性不高,春播物資購買力明顯較差。目前全市只有25%農戶與農資經銷商有聯系,只有10%農戶達成協議,繳納了部分定金,大部分農戶沒有做出決定。
2.5 種糧農戶享受的政策不合理 目前的“三合一”補貼政策主要是補給一家一戶農戶,規模種植大戶沒有補貼,出現“種田的得不到補貼,享受補貼的不種田”現象。
3 建議
3.1 確保在地作物生長和蔬菜供應 在地作物有油菜、蔬菜、小麥等,由于上年秋播天氣干旱,苗情參差不齊,因此要分類管理,及時進行除草、施肥和防病。在當前銷售不暢、勞動力較緊缺的情況下,建議積極疏通渠道,幫助菜農銷售;農技人員積極引導農戶安排好茬口,做好種植茬口銜接和育苗保苗工作,保證當前供應,解決“春淡”問題。
3.2 增加或者調整糧食生產補貼政策,讓種田農民真正享受補貼 建議國家從穩定糧食生產的角度出發,增加對規模種糧大戶的補貼,確保農民種田有收入,讓補貼政策真正體現“誰種誰受益、種多少補多少”。同時,各級政府要及早出臺惠農政策,讓農民放心;鼓勵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實惠,調動農民積極性。
3.3 科學引導種植 一是調種類。種植有市場空間的農作物,壓縮市場滯銷的農產品種植面積,適當發展還有市場空間的蔬菜、雜糧等作物種植面積;二是調方式。實行一種多收,如發展再生稻、稻田養蝦(魚、鴨)等,以其他產品收入彌補種糧的欠收;三是調品質。擴大優質農產品種植面積,增加國標二級以上的優質稻和紅米、黑米等特種米的種植面積;四是調觀念。樹立經營農業理念,實行前店后坊式的生產經營或者以農家樂帶動農產品銷售。
3.4 加強農資市場和農產品市場管理 在農資市場銷售旺季、農民需求高峰期組織農業執法人員加大檢查密度、擴大檢查范圍,嚴格執法,防止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現象,杜絕騙農、坑農、害農事件發生。在農產品收購季節組織進行糧食收購市場管理,打擊壓級壓價現象,讓種田農民有收益。
3.5 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建設高產穩產良田 支持產糧大縣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區域調劑收益,調劑收益按規定用于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時加快耕地地力培肥和改良,確保糧食可持續發展;加強農田溝渠路建設,解決基本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
3.6 加強科技指導服務 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鄉村和種植大戶,了解他們的種植意向、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傳授科學的生產技術,發揮科技在春耕備耕工作中的引領作用,促進科技人員與種植大戶密切聯系,解決科技應用“最后一公里”問題。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