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周明強
(1.涪陵康聯中醫醫院,重慶 408000;2.重慶市涪陵區中醫院,重慶 408000)
直腸癌早期癥狀并不明顯,但隨著疾病的發展會導致便血、貧血等多種癥狀的出現,嚴重危害患者健康。及時對患者實施必要的手術治療,以減輕患者臨床痛苦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過程中,對直腸癌患者實施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觀察相應的效果,以便為疾病的手術方案制定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72 例被臨床確診為直腸癌的患者被納入實驗中,均接受手術治療,均為2017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在我院就診的患者。男40 例,女32 例;年齡23-70 歲,平均(47.37±5.12)歲。ASA 分級情況統計:12 例為Ⅲ級患者,20 例為Ⅱ級患者,40 例為Ⅰ級患者。實施常規手術治療的36 例患者被記為常規手術組,實施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的36 例患者被記為腹腔鏡組。組間比較兩組平均年齡和ASA 分級情況等資料,均P>0.05。
1.2 手術操作方法。腹腔鏡組患者均接受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在完善術前準備和臨床麻醉之后,取患者截石位進行Trocar 穿孔,并建立人工氣腹。之后,醫生借助腹腔鏡鏡頭仔細觀察患者的病灶情況,并于清晰視野下將乙狀結腸提起,切開兩側系膜到腹膜反折處。之后,從結腸系膜根部利用超聲刀對腸系膜下血管及其周圍的脂肪結締組織實施游離,游離結束后徹底對周圍淋巴組織予以清掃。清掃完畢后結扎切斷乙狀結腸動靜脈最下分支,并對雙側輸尿管予以充分暴露和妥善保護。之后,對直腸上動靜脈實施結扎切斷處理,并對骶前間隙與直腸前間隙予以游離,將全直腸系膜切除[1-3]。操作結束后放置引流管,對手術切口予以逐層妥善縫合。常規手術組患者均在常規術前準備、臨床麻醉后,接受傳統開腹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對不同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相關指標實施統計對比,包括平均術中出血量等。并在治療后觀察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相關指標統計,予以準確的記錄, 包括術后肛門自動排氣時間等。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專業統計學軟件SPSS 13.0 對各類數據加以統計和處理,兩組平均術后肛門自動排氣時間等計量資料均利用(Mean±SD)形式予以表示,并實施t 檢驗,統計后組間差異顯著的認定標準為P<0.05。
2.1 不同手術治療臨床療效相關指標統計對比。臨床療效指標組間比較表現出明顯差異,常規手術組的術中出血量與切口長度明顯多于或長于腹腔鏡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手術治療臨床療效相關指標統計對比

表1 不同手術治療臨床療效相關指標統計對比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腹腔鏡組 36 108.15±10.35 6.12±0.32常規手術組 36 135.19±10.64 10.23±0.19 P - <0.05 <0.05
2.2 不同手術后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相關指標統計對比。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相關指標統計結果組間比較差異顯著,腹腔鏡組各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手術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手術后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相關指標統計對比(,d)

表2 不同手術后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相關指標統計對比(,d)
組別 n 術后時進間食 術后肛氣門時自間動排 術后復腸時鳴間音恢腹腔鏡組 36 2.10±0.31 2.35±0.14 2.510.13常規手術組 36 4.51±0.29 3.98±0.12 3.78±0.11 P - <0.05 <0.05 <0.05
以往,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直腸癌患者因手術創傷較大等特點而無法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成為困擾臨床治療的難題。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則為該病的手術治療提供了更為理想的方案[4-6]。在此次研究中,對直腸癌患者實施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并與傳統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最終的臨床療效指標組間比較表現出明顯差異,常規手術組的術中出血量與切口長度明顯多于或長于腹腔鏡組,且腹腔鏡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各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手術組。結果充分證明,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在直腸癌臨床治療中具備顯著效果。這是因為,傳統開腹手術創傷過大,術后容易出現各種炎性反應,并發癥發生風險也較高。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應用中,無需對患者實施較大的切口,術中出血較少[7-8]。同時,手術中視野清晰,相應的游離和切除等操作均更加準確、便捷,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也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對患者腹腔的干擾和損傷。這一情況下,也可以為患者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患者術后早期胃腸功能的恢復[9]。
總之,經此次研究發現,與常規開腹手術相比較,對直腸癌患者應用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進行治療療效更好,并能更好的促進患者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