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慧
(吉林省敦化市中醫院,吉林 敦化 133700)
剖宮產是臨床上對于各種產科對母嬰安全產生威脅等難題進行處理的一種方式,它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協助產婦分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產婦緩解分娩的疼痛,對于提高母嬰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1-3]。最近這幾年臨床上對剖宮產的指針在不斷的放寬,再加上剖宮產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所以臨床上剖宮產的發生率也在逐漸的提升。但是剖宮產屬于一種外界應激源,手術以后容易導致母嬰的相關并發癥大大提高[4-5]。特別是很容易導致剖宮產以后合并嚴重的盆腔粘連和子宮破裂等并發癥,因此不利于母嬰的健康和安全。臨床為減少相關風險的出現,本文主要分析瘢痕子宮和非瘢痕子宮剖宮產的相關臨床情況,并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論述。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來我院選擇剖宮產進行分娩的41 例瘢痕子宮產婦作為本文的觀察組,選擇同期來我院進行剖宮產分娩的另外41 例非瘢痕子宮產婦作為本文的對照組,觀察組產婦當中已婚產婦30 例,未婚產婦11 例,對照組產婦當中已婚產婦31 例,未婚產婦10 例,卡方=0.0640,Z=0.2515,P=0.8015;觀察組產婦年齡為20-40 歲,平均(30.25±8.15)歲,對照組產婦當中年齡為21-39 歲,平均(31.05±8.06)歲,t=0.4469,P=0.6562。本文兩組產婦采用統計學軟件檢驗一般資料,在產次和年齡方面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文兩組研究對象選擇采用剖宮產手術方案進行干預,手術通過采用腰麻或者連續麻醉的方式進行麻醉。觀察組手術當中優先對于原有的生成瘢痕組織進行切除,選擇子宮下段切口進行再次的剖宮產手術干預,如果產婦瘢痕存在有黏連比較嚴重的表現,就需要通過采用黏連分離手術進行干預,然后再對產婦進行剖宮產的手術[6-8]。本文所有對照組產婦均屬于非瘢痕子宮產婦,在進行剖宮產的過程當中,逐層的對產婦的腹壁進行切開,進入到產婦腹腔當中,使子宮下段進行充分的暴露,再切開子宮下段以后對子宮肌層進行分離大約10 cm,順利的將胎兒娩出以后,通過連續縫合的方式依次的對于子宮的全肌層進行縫合,并且選擇采用間斷式的縫合方式對于皮下脂肪進行縫合,選擇3-0 可吸收線進行皮內縫合[9-10]。
1.3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調查對象順利分娩的情況,并對兩組研究對象的滿意度等相關表現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分析。本文通過統計學軟件IBM SPSS25.0 對文章中的所有數據標本和資料等進行統計學檢驗,本文的所有計量資料均選擇采用平均數±標準差為主要的表達方式進行表示,同時選擇采用t 值對所有計量值進行檢驗;文中的所有計數資料均采用自然數/百分數(n/%)為主要的表達方式進行表示,并且選擇采用卡方值(χ2)對所有的計數值進行檢驗;等級資料選擇采用Z 值為主要的表達方式進行表示,并且通過秩和檢驗與RIidit 分析的方法進行驗證性判斷;組間差異通過P<0.05 表示,說明數據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本文觀察組順利分娩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進行比較,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性;觀察組滿意度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性。本文兩組調查對象經不同干預以后的順利分娩率和護理滿意度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調查對象的順利分娩率和護理滿意度比較[n(%)]
瘢痕子宮主要是因為對患者進行子宮肌瘤剔除手術或鉗子進行剖宮產手術而導致形成的一種子宮形態,現如今臨床上最為常見的主要是前次進行剖宮產而形成的瘢痕。最近這些年,臨床在進行治療的過程當中剖宮產指征在不斷的放寬,這也使得剖宮產的發生率逐年提高,所以導致瘢痕子宮的發生率逐年提升[11-13]。通過對本文的統計和研究能夠綜合得出,痕子宮和非瘢痕子宮相比進行剖宮產分娩而導致的母嬰風險相對更高,而且手術質量也相對較差,臨床應該重視對瘢痕子宮的分娩保護,盡可能鼓勵產婦應用陰道分娩并選擇陰道試產,采取綜合措施提升母嬰的安全性[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