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麥麥提明,于青樹
(新疆巴州且末縣人民醫院,新疆 巴音郭楞 841900)
當前,臨床上常使用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來實現對腹外疝病癥的治療,與傳統修補術相比,該手術的實施將有效降低對患者所造成的創傷性。麻醉對于手術治療方式的順利實施十分重要,不同麻醉方式將對患者的麻醉效果及術后恢復情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大量臨床實踐經驗顯示[1],對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腹外疝患者來說,實施局麻可在保障麻醉效果的同時,促進其術后恢復,基于此,本文對該類患者行硬膜外麻醉聯合腰麻、局部麻醉后的價值進行了細致化的探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時間為: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研究觀察對象為:本院收治接受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49 例腹外疝患者,將其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分別24例、25 例。所有觀察對象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研究同意書,且已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各項基本資料: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8:6;平均年齡為(43.2±7.3)歲;疝氣類型:腹股溝疝有12 例、斜疝有5 例、直疝有7 例;平均疝氣內環口直徑(20.6±3.1)mm;,麻醉分級:Ⅰ級有10 例、Ⅱ級有9 例、Ⅲ級有5 例。研究組中男女比例為17:8;平均年齡為(43.5±7.1)歲;疝氣類型:腹股溝疝有11 例、斜疝有4 例、直疝有10 例;平均疝氣內環口直徑(20.4±3.2)mm;,麻醉分級:Ⅰ級有9 例、Ⅱ級有9 例、Ⅲ級有7 例。各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聯合腰麻,麻醉步驟如下:術前在患者腰2-3 椎間隙行穿刺操作,使用利多卡因(濃度為2%)逐層對其進行浸潤麻醉,直至穿刺針已刺破其黃韌帶,且未見腦脊液抽出,則可表示此次穿刺操作成功。在患者的蛛網膜下隙利用配套的穿刺針行穿刺操作,以看到腦脊液滲出,提示為穿刺成功,將穿刺針退出,放置硬膜外導管,在保障導管的固定良好性后在其管道內注入布比卡因,以達到此次麻醉目的。研究組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具體麻醉步驟如下:做好麻醉藥液的配比準備工作,即將10 mL 的羅哌卡因、濃度為2%,劑量為20 mL 的利多卡因與濃度為10%,劑量為10 mL 的氯化鈉溶液混合制作成麻醉藥液,制作完畢后將3 滴腎上腺素加入到該藥液中。在具體進行麻醉操作的過程中,麻醉師應分別在患者手術切口皮下及皮內組織處注射有5 mL 已配置好的麻醉藥液,在其疝氣外環口、恥骨結節及髂前上棘內側行穿刺操作,使穿刺針達到腹內斜肌深處,注射有5 mL 麻醉藥液,而后再在其手術切口扇形部位注射有5 mL 的麻醉藥液,使之達到阻滯麻醉的效果。結束以上麻醉藥液注射后,在患者手術切口部位放置由紗布進行輕柔的按摩,按摩時間掌握在2 min 左右,以加快麻醉藥液的藥效揮發速度。手術實施過程中,若患者存在腹外斜肌腱膜暴露情況時,應在該處注射有2 mL 的麻醉藥液,避免其因腱膜張力升高而出現疼痛感;在將其疝囊進行游離的過程中,應在疝氣內環口位置輸注有2 mL 的麻醉藥液;術中若需要切開患者的睪肌,應在切開前在其提睪肌處輸注有2 mL 的麻醉藥液。具體手術操作過程中,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手術情況來調整為其所輸注的麻醉藥液[2]。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術后恢復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進行觀察,麻醉效果中的非常好表示術中患者無疼痛感,肌松情況良好,麻醉范圍全面;良好表示術后患者出現疼痛表情,肌松情況良好,麻醉范圍不全面;較差表示術后患者疼痛感明顯,肌松效果較差,需借助其他麻醉方式;無效表示未達到上述標準[3]。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結果所得數據均由SPSS 22.0 軟件計算,用檢驗、%表示計數資料;用t 檢驗、表示計量資料,P<0.05 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1 麻醉效果比較。研究組患者麻醉效果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麻醉效果比較[n(%)]
2.2 術后恢復情況比較。研究組患者術后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恢復日常生活時間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2 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組別 (例n數)進(食h時)間時下床間活(d動)活恢時復日間(常d生)住(院d時)間對照組 24 8.45±3.78 6.08±1.68 22.47±2.47 5.59±1.30研究組 25 2.56±3.14 3.30±1.74 13.58±5.26 2.91±0.61 t - 5.9431 5.6858 7.5198 9.2991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研究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腹外疝在臨床腹部外科病癥中的患病率較高,該病癥的出現將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臨床上多使用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來實現該病癥的治療,其是指在無張力的基礎上使用人工補片進行治療的一種手術治療方式,該手術的實施強有效提高腹外疝病癥的臨床治療效果。
在對腹外疝患者進行術前麻醉的過程中,經常性的會實施聯合麻醉,該類麻醉方式具有藥效發揮時間快、藥效持續時間長、鎮痛效果及肌肉松弛效果好的優勢,但是,該種麻醉方式在實施過程中較為容易受患者身體素質及麻醉師技術操作水平的影響,致使麻醉過程中出現損傷脊神經及交感神經的現象,導致增加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尤其對于年齡較大或較小的患者來說,應慎重考慮實施該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是指在患者身體各局部分別給予其混合麻醉藥液,來抑制其部分感覺神經的一種麻醉方式,該類麻醉方式在臨床上又被叫做是阻滯麻醉,該類麻醉過程是可逆的,對患者所造成的副作用較小,有利于促進其術后恢復,此外,該類麻醉方式還具有醫療成本低、疼痛程度低以及操作簡便快捷的優勢[4-6],所以,與聯合麻醉相比,局部麻醉在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中的實施更具有臨床推廣使用價值。
局部麻醉對于行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腹外疝患者來說,將有利于促進其術后恢復,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