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禮
(濟南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 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子宮腺肌癥屬于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襲至子宮肌層部位,進而使其出現彌漫或者局部性的病癥改變,是極為多發的婦科疾病。該疾病通常出現在30-50 歲左右的經產婦群體中[1]。而高強度超聲(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因具有顯著放射性以及重度并發疾病,術后康復時間較短等優勢,而使得HF 治療法逐漸成為臨床對子宮肌瘤疾病治療的重要方案。有資料表示,子宮腺肌癥患者應用HF 療法造成病變部位局部或者完全滅后,病變面積表現出降低、萎縮趨勢,由于疾病引起的臨床疾病表現出現顯著降低甚至消失,具有極為顯著的治療效果。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術是現階段唯一能夠對活體水分子微觀運動進行觀測的技術手段,擴散加權成像技術屬于經檢查組織水擴散情況以表現組織微觀構造的無創性影像學技術。機體內水組織成分擴散檢測數值通常選擇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cient,ADC)參數表示,組織內水擴散情況和水分子細胞密度、黏滯情況以及細胞膜的通透效果等因素具有密切關聯。現階段諸多醫務學者對采用何種檢測技術可快速、精準、客觀、簡便的評價HF 治療子宮腺肌癥早期療效極為關注,本文進行相關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8 年2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41 例子宮腺肌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在患者行HF 治療前、術后24 小時內分別進行擴散加權成像以及磁共振增強掃描檢測,年齡為23-56 歲,平均(42.81±5.19)歲,其中痛經7 例,不孕8 例,月經周期異常12 例,性交疼痛14 例。
1.2 方法。采集患者高強度超聲治療前、治療后24 小時并行磁共振成像平掃、擴散加權成像影像學圖像。影像資料采集步驟為:患者空腹,選擇仰臥體位,檢測前膀胱充盈適宜。全體患者HF 治療前、后全部進行傳統序列和擴散加權成像檢測操作,檢測參數設置為相同。擴散加權成像檢測指標為:選取SE-EPI 序列,軸位掃描,TR 值為6000 ms,TE值為65 ms,掃描層厚度為5 mm,間隔為0.5 mm,視野為32×32 cm,矩陣為128×128,b 值為0,600 s/mm2,NSA值為2。MRI 檢測指標為:應用肝臟快速三維容積動態監測方式,視野為32×32 cm,矩陣為256×256,NSA 值為0.7。常規平掃和DWI 檢測完畢后,選取15 mL 的劑量、2 mL/s的流動速率注射釓噴替酸葡甲胺(Gd-DT)對比劑,通過肘靜脈依次進行THRIVE 矢狀位、冠狀位和軸位檢測。
1.3 觀測指標
(1)觀察術前病變位置、術后24 小時消融區域、殘存區域擴散加權成像信息特質,聯合擴散加權成像影像資料測定術前病變、術后消融區域、殘存區域的ADC 參數。其中ADC 值屬于消融區域、殘存區域多個感興趣區的平均表觀擴散系數數值。不同時間段感興趣區選取位置、面積盡可能相同。選取手動檢測設備,繪制出擴散加權成像影像學圖像內每層病變消融壞死部位,系統通過相應公式,可自行計算出病變消融壞死區域體積。子宮腺肌癥消融率=子宮腺肌癥消融體積/術前宮腺肌癥體積×100%。
(2)觀察病變術后24 小時消融區域、殘存區域MRI 信息特點,術后未表現出明顯灌注區域屬于病變凝固性壞死部位即消融區域,附近顯示為結節狀或者厚邊增強表示為病變殘留部位。按照增強方式的差異,可分為窄邊增強、厚邊或者結節狀增強,窄邊增強與厚邊增強的判定界限為是否超出3 mm。通過MRI 增強技術,測定病變消融范圍體積,計算子宮腺肌癥消融率。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前、術后病變位置表觀擴散系數數值和術前、術后消融范圍體積全部由不同醫師進行判定。
(3)根據患者年齡、病變位置等基礎資料、HF 治療前ADC 參數和術后24 小時病變位置消融區域和殘留部位ADC參數、術前病變體積和術后擴散加權成像、MRI 表示消融區域參數,并且術后擴散加權成像和MRI 測定病變消融率資料采用EXCELE 軟件進行錄入。
1.4 統計學分析。選取SPSS 15.0 軟件對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定性資料采用%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應用配對t 檢測對比子宮腺肌癥術前、術后消融區域和殘存區域ADC、擴散加權成像、MRI 子宮腺肌癥消融率情況,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HF 治療前后子宮腺肌癥消融區域、殘留區域ADC參數。高強度超聲治療前子宮腺肌癥平均表觀擴散系數數值限制高于治療后消融區域參數(P<0.05);治療后子宮腺肌癥殘留區域表觀擴散系數參數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并且殘留區域參數明顯高于消融區域(P<0.05),附表1。

表1 HF 治療前后子宮腺肌癥消融區域、殘留區域ADC 參數對比
2.2 比較HF 治療后擴散加權成像與MRI 增強顯示消融率。擴散加權成像和MRI 對高強度超聲治療子宮腺肌癥消融率判定結果無顯著性差異(P>0.05),附表2。
表2 HF 治療后擴散加權成像與MRI 增強顯示消融率對比

表2 HF 治療后擴散加權成像與MRI 增強顯示消融率對比
注: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消融率值 t P術后擴散加權成像顯示消融率 0.734±0.109 0.798 0.432術后MRI 增強顯示消融率 0.740±0.107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深入,有學者提出,ADC 參數改變情況可作為判定組織構造改變的重要指標,可對腫瘤部位具有較為良好的治療效果,亦能夠引起組織內各種類水分子擴散情況出現變化。Fu Feng Lee 等[2]學者研究發現,采用MRI 增強對HF 治療各類腫瘤的效果評估較為精準。該技術通過高壓注射設備經機體靜脈注射順磁性對比藥物,同時采用迅速成像序列進行檢測,該技術的信號強度變化情況和局部組織毛細血管通透效果、供血功能與對比劑彌散速率呈正相關,不同病理位置存在不同強度信號改變[3]。經對治療后病變部位內部和附近強化特點,能夠較為精準的區分出病變壞死、殘留和附近具有的炎性反應而產生的肉芽組織。有資料指出,術前對子宮腺肌癥患者應用高強度聚焦超聲刀療法后早期治療效果進行評估時,采用擴散加權成像檢測技術所得的評估精準度優于磁共振成像檢測技術,但現階段缺乏足夠數據證實。因此本研究選取兩種檢測技術對高強度超聲治療子宮腺肌癥的早期治療效果進行評估[4-5]。
本研究發現,HF 治療前子宮腺肌癥病平均ADC 參數顯著優于治療后消融區域參數(P<0.05),治療后殘留區域ADC 參數以及消融率顯著優于治療前(P<0.05);同時擴散加權成像和MRI 增強技術對高強度超聲治療子宮腺肌癥消融率判定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擴散加權成像技術和MRI 增強技術均能夠較為對高強度超聲早期治療效果進行精準評估。
綜上所述,MRI 擴散加權成像技術對子宮腺肌癥早期治療效果評估極為精準,操作方便,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診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