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微
(廣安市人民醫院 ICU,四川 廣安 638000)
ICU 室屬于臨床特殊科室,多為危重癥疾病救治及監護患者,因此對臨床護理要求較高,需給予患者及時良好的救治,同時密切監測病情變化,從而保證臨床救治的有效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提升ICU 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干預工作的順利開展[1]。基于此,本文就我院2017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收治的重癥監護室患者84 例展開研究,探究多元化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現做出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將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我院重癥監護室患者84 例隨機分組,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兩組病例均為42 例。常規組:男女比例24:18,年齡18-79 歲,平均(45.32±3.21)歲。研究組:男女比例26:16,年齡18-77 歲,平均(45.26±3.32)歲。采用統計學方法對兩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計算,差異較小P>0.05,可比。
1.2 方法。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包含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保證輸液管通暢,提前備好各項急救設備、措施等。研究組在以上基礎上實施多元化護理模式:①環境護理,患者進入ICU 室后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熱情接待并介紹周圍環境,從而緩解患者陌生感,指導其完善各項檢查,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溫度濕度適宜,同時對氧氣、營養支持、抗感染等措施加以重視。②健康教育,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變化,結合其知識水平及認知能力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包含治療方法、注意事項、護理要點等,鼓勵患者講出疾病疑問并給予解答,使其能夠更加清晰的了解疾病,樹立疾病治療信心。③心理干預,患者因疾病、治療費用等因素,極易產生負性情緒,治療依從性差,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及時的心理疏導,了解患者內心,站在患者角度上加強溝通、交流,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消除負面情緒,提升依從性[2]。④并發癥預防,給予患者吸痰護理,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氣道,保證呼吸道通暢,幫助患者定期翻身、勤更換被褥,并給予皮膚護理,預防壓瘡及肺部感染。在患者入睡前采用穴位按摩、音樂療法等幫助其放松身心,改善睡眠。
1.3 觀察指標
1.3.1 通過Zung 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DS)評測患者的心理狀況。SAS:50-59 分(輕度焦慮),60-69分(中度焦慮),≥70 分(重度焦慮)。抑郁評分相同,分數與患者心理狀態成反比。
1.3.2 采用PSQI 睡眠評估量表評估兩組睡眠質量,評價指標: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質量。分數越低,失眠睡眠質量越高。
1.3.3 采用SF-36 生命質量量表對從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4 個維度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總分為100 分,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3-4]。
1.4 統計學分析。以觀察指標進行數據統計,分別使用均數和例(n)、百分率(%)錄入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 24.0 軟件中進行T 值和檢驗,以P<0.05 為參照標準判定統計值有統計學差異。
2.1 心理情緒的評價。干預后研究組SAS、SDS 評分比常規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SAS、SDS 評分對比

表1 SAS、SDS 評分對比
組別 SAS 評分 SDS 評分常規組(n=42) 48.23±2.52 50.21±2.51研究組(n=42) 43.21±5.32 46.28±2.79 T 5.526 8.513 P 0.000 0.000
2.2 睡眠質量評價。研究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睡眠質量對比

表2 睡眠質量對比
組別 入睡時間 睡眠時間 睡眠效率 睡眠質量常規組(n=42) 1.45±0.82 0.93±0.56 1.11±0.63 1.37±0.82研究組(n=42) 0.91±0.54 0.62±0.31 0.72±0.31 0.86±0.73 T 3.564 3.138 3.599 3.011 P 0.000 0.002 0.000 0.003
2.3 生活質量評價。研究組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均比常規組高,P<0.05,見表3。
ICU 室是對大型手術、嚴重創傷、重要器官嚴重衰竭等危重癥疾病患者救治的重要場所,護理工作較為細致,要求較高。對于ICU 清醒或恢復期患者而言,因疾病生理打擊及密閉式環境,導致患者極易產生焦慮等不良心理心理情緒,出現失眠等情況,因此必須加強對患者的有效護理,改善其生活質量[5-7]。
表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表3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組別 軀體疼痛 精神健康 生理功能 社會功能(常n規=4組2) 36.68±16.52 56.49±17.67 18.62±12.49 33.68±24.21(研n究=4組2) 57.32±15.68 82.29±18.13 42.41±26.74 65.22±11.31 T 5.872 6.604 5.228 7.649 P 0.000 0.000 0.000 0.000
多元化護理模式在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理論基礎上,采用現代化干預手段及技術,結合患者實際病情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促進病情康復。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預后研究組SAS、SDS 評分比常規組更低,P<0.05;研究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研究組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均比常規組高,P <0.05。在本次研究中多元化護理通過結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護理知識,給予患者全面、多層次的護理干預,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同時保證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給予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并發癥預防等護理干預,以患者為中心,通過一些列護理措施,增強患者的舒適感,滿足其內心需求,改善心理狀態,樹立疾病治療信心,從而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工作,保證睡眠質量良好,提升其生活質量[8-9]。
綜上所述,ICU 患者采用多元化護理模式可改善患者不良心理,調整睡眠,從而改善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