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媛媛
高血壓是心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逐年增高[1]。統計顯示[2],腦卒中致死者約70%與高血壓有關聯,冠心病致死者約50%與高血壓存在關聯。大量研究表明[3,4],高血壓患者普遍伴隨不同程度的糖脂代謝異常,門診高血壓患者糖代謝異常率達66.4%。研究表明[5],生活方式的改變對原發性高血壓的控制是有效的,其中規律適度的有氧運動已被證實能夠改善血壓變異性,降低血壓,已成為高血壓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運動強度是影響有氧運動改善高血壓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關于不同強度有氧運動對高血壓的影響仍無一致結果。該研究旨在通過觀察不同強度有氧運動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糖脂代謝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康復護理提供一定參考。
1.1研究對象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120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6]中相關診斷標準;(2)平時均無規律運動史;(3)年齡≥60歲;(4)自愿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1)服藥依從性差者;(2)繼發性高血壓;(3)嚴重心肺疾病者;(4)嚴重精神障礙者;(5)不能進行有氧運動訓練者。應用隨機數字表簡單隨機分組為有氧運動中強度組(n=40)、低強度組(n=40)和對照組(n=40)。中強度組:男 23 例,女 17 例;年齡 60~75歲,平均(67.54±6.21)歲;病程 3 個月至 7 年,平均(3.56±1.12)年。 低強度組:男 25 例,女 15 例;年齡60~73 歲,平均(68.12±5.97)歲;病程 6 個月至 7 年,平均(3.64±1.21)年。 對照組:男 22 例,女 18 例;年齡 60~74 歲,平均(69.11±5.84)歲;病程 4 個月至 8年,平均(3.71±1.25)年。 三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該研究征得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對該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三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1)對照組:予以高血壓健康宣教,包括飲食指導、保持日常生活狀態等;(2)低強度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運動強度為50%最大攝氧量(VO2max)的功率自行車訓練,每次持續時間為45 min;(3)中強度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運動強度為75%VO2max的功率自行車訓練,每次分2組,每組訓練時間為20 min,中間休息5 min,共45 min。有氧運動均于餐后60~90 min進行,運動前先進行5 min準備、放松活動,每周進行3次,連續12周。患者VO2max的測定采用心肺運動測試系統 (意大利COSME公司K4b2型)進行:患者坐在功率車上,先空載踏車進行2 min熱身,然后由5 W為起始負荷并按20 W/min的幅度逐漸增大,保持50~60 r/min轉速直到患者力竭或出現不適癥狀 (心慌、胸悶等)即終止評估,將VO2max作為運動強度設定的依據。
1.3觀察指標(1)血壓測定 采用臺式水銀柱血壓計,于靜息15 min后進行測定,測量前24 h囑患者禁煙酒,避免使用刺激食物。(2)糖脂代謝指標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采用日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3)焦慮情緒評定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7]進行評定,SAS 評分>50 分判定為焦慮,評分越高表示焦慮情緒越嚴重。(4)生活質量評定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8]進行評定,包括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等8個維度,各項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20.0對數據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例(%)進行描述,用χ2檢驗進行比較;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F檢驗進行多組間比較,用LSD-t檢驗進行兩兩比較比較;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血壓水平比較干預前,三組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干預后,三組收縮壓、舒張壓相比干預前均明顯降低(P<0.05);且三組之間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中強度組或低強度組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中強度組收縮壓、舒張壓明顯低于低強度組(P<0.05)。 見表 1。
2.2糖脂代謝指標比較干預前,三組FPG、HbA1c、TC、TG 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對照組 FPG、HbA1c、TC、TG 與干預前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而中強度組、低強度組FPG、HbA1c、TC、TG 相比干預前均明顯降低(P<0.05),且中強度組各指標降低程度顯著大于低強度組 (P<0.05)。 見表 2。

表1 三組干預前后血壓水平比較(x±s,mmHg)
2.3焦慮水平比較干預前,三組平均SAS評分及 SAS 評分≥50 分比例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平均SAS評分及SAS評分≥50分比例相比干預前無明顯變化(P>0.05);而中強度組、低強度組平均SAS評分及SAS評分≥50分比例相比干預前均明顯降低 (P<0.05),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中強度組、低強度組平均SAS評分及SAS評分≥50 分比例無統計學差異(P>0.05)。 見表 3。

表2 三組干預前后糖脂代謝指標比較(x±s)

表3 三組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
2.4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前,三組SF-36量表各項評分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對照組SF-36量表各項評分相比干預前均無顯著改變(P>0.05);而中強度組、低強度組除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外,其他各項評分均相比干預前明顯改善(P<0.05);進一步分析顯示,中強度組、低強度組除軀體疼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外的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且中強度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總體健康及生命活力評分均明顯優于低強度組(P<0.05)。 見表 4。
運動干預作為高血壓的輔助治療手段,不同的運動處方能夠獲得不同鍛煉效果[9]。該研究表明,中強度及低強度有氧運動均能夠改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糖脂代謝、焦慮情緒及生活質量,且中強度有氧運動效果更為顯著,這對于高血壓患者制定不同需求的有氧運動方案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高血壓的治療旨在控制血壓,減輕靶器官損傷。該研究顯示,干預后,中強度組與低強度組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有氧運動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有明顯益處。有氧運動可通過影響物質代謝,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功能,促進舒血管活性物質分泌及抑制縮血管物質分泌等多種功制,而發揮有效降壓作用[10]。該研究還發現,干預后中強度組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低于低強度組,表明中強度有氧運動相比低強度有氧運動能夠更好地調節血壓。高血壓運動療法與運動強度有著緊密聯系。Chen等[11]研究發現,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夠更有效地重塑高血壓患者鈣離子通道,促進血管功能恢復,從而提高降壓效果。

表4 三組干預前后SF-36量表評分比較(x±s,分)
高血壓患者普遍存在糖脂代謝紊亂,血液中血糖、血脂水平增高,會增加血管流動阻力,導致血液黏度增高,而血液黏度增高又會致使血壓增高[12]。因此,觀察高血壓患者血糖、血脂變化對于干預效果評價有重要意義。該研究顯示,干預后,中強度組、低強度組 FPG、HbA1c、TC、TG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中強度組降低程度明顯大于低強度組,表明有氧運動對于高血壓患者糖脂代謝有顯著調節作用,且中強度有氧運動相比于低強度有氧運動效果更為明顯,與Boule等[13]研究類似。分析原因:骨骼肌線粒體含量是決定胰島素敏感性的重要因素,而中強度的有氧運動對于線粒體含量的改善作用明顯優于低強度運動。T jonna等[14]研究也發現,中高強度的間歇性耐力訓練相比于低強度的持續耐力訓練有著更優的降糖效果,這可能與機體在運動間歇期能量消耗存在差別有關。
高血壓患者也常伴有焦慮癥狀,焦慮癥可引起交感神經張力增大,使兒茶酚胺產生增多,自主神經功能出現異常,從而誘發或加重血壓增高[15]。該研究顯示,干預后,中強度組與低強度組SAS評分及SAS評分>50分的比例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中強度組與低強度組之間無明顯差異,表明有氧運動能夠對于高血壓患者焦慮狀態有緩解作用,能夠促進患者情緒的良性發展。王東石等[16]研究也表明,有氧運動具有重要情緒調節作用,能夠促進患者康復。李寧川等[17]認為,有氧運動能夠下調患者血清血管緊張素、皮質醇等水平,從而發揮改善焦慮狀況的作用。該研究還采用SF-36量表評價了有氧運動對高血壓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提示,有氧運動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促進作用,而中強度有氧運動對于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總體健康及生命活力的改善明顯優于低強度有氧運動。
該研究樣本量較少,觀察時間較短,今后仍有待擴大樣本量、延長試驗周期,同時還將探討其他不同運動處方對高血壓患者血壓、糖脂代謝及生活質量等的影響,以進一步促進高血壓運動療法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