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吉波,董林森,劉新枝
目前對膽管結石、膽源性胰腺炎等膽胰疾病而言,經內鏡十二指腸乳頭切開或球囊擴張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微創治療手段,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由于手術破壞了部分Odd括約肌,影響到膽道的壓力系統,從而對膽囊的結構與功能產生影響,這可能與此類手術后膽系感染、結石的復發甚至膽系腫瘤等遠期并發癥相關。該研究通過超聲檢查對比分析經內鏡十二指腸乳頭切開術與球囊擴張術后膽囊結構和功能的改變,以探討這些改變對術后遠期并發癥所產生的影響。
1.1一般資料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月因膽管結石、膽源性胰腺炎、縮窄性乳頭炎等膽胰疾病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且膽囊完整的134例患者資料,其中膽管結石110例,膽源性胰腺炎15例,縮窄性乳頭炎9例。年齡24~92歲,按手術方式分為十二指腸乳頭切開組 (EST)78例,十二指腸乳頭球囊擴張組(EPBD)56例。排除標準: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排除該研究。(1)術前合并膽囊結石或膽囊壁厚度>3 mm或膽囊萎縮;(2)合并各種原因引起的膽管阻塞;(3)膽胰惡性腫瘤;(4)肝腎功能不全。另選40名肝膽胰正常者為健康對照組。對照組、EST組、EPBD組之間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膽囊功能測定:手術組患者于手術后1~3年擇期完成膽囊功能評估。采用Philip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 MHz。檢查前空腹12 h,在探查肝、膽、胰的同時,測量膽囊的長徑(L)、橫徑(w)和縱徑(H),測量膽囊壁的厚度。測量完畢后受試對象進食脂肪餐(2個油煎雞蛋和250 ml全脂牛奶),1 h后再次超聲檢查測量上述數值。膽囊容積計算公式為:0.52×L×W×H[1]。 膽囊壁厚度為膽囊底部、體部及膽囊頸部三者的平均值。膽囊收縮率為(空腹膽囊容積-脂肪餐后膽囊容積)/空腹膽囊容積×100%。所有研究對象在超聲測定膽囊功能的同期,行腹部CT檢查和血液分析、肝功能檢查,同時參加問卷調查,主要內容為與膽系相關的腹痛、腹脹、反胃、腹瀉、發熱五項,CT檢查主要記錄內容包括有無結石復發、膽囊炎和膽囊結石、膽管積氣,有無膽道梗阻等。
1.3統計學處理采用Excel表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采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對3組定量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膽囊容積和膽囊收縮率不符合正態分布,以 M(P25,P75)描述,多組間比較采用 Krushal-Wallis H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或連續性校正χ2檢驗。三組定性資料兩兩比較的χ2檢驗比較水準為α=0.05/3=0.0167,其他比較檢驗水準為 α=0.05。
3組空腹膽囊容積、膽囊收縮率、膽囊壁厚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餐后膽囊容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組總體比較及兩兩比較結果見表1。
臨床表現問卷及腹部CT隨訪結果顯示,EST組與EPBD組腹痛、腹脹、腹瀉、發熱、發生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EST組膽管積氣、膽囊結石發生率高于EPBD組。見表2。
EST用于治療膽總管結石等膽胰疾病多年,是成熟的內鏡下微創治療技術,具有成功率高、并發癥少等特點。考慮到EST破壞乳頭括約肌會影響到膽囊的功能,EST最初主要用于膽囊已切除者,后來發現EST術后只是破壞了部分乳頭括約肌,雖然對膽囊的功能產生影響,但膽囊仍保留部分功能,因而將EST的適應證擴大到保留膽囊的患者。近年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EST術后膽囊炎、膽囊結石甚至膽囊癌等遠期并發癥的發病率增加,故有EST術后應行預防性膽囊切除術的主張出現。為減少對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的損害,現在越來越多地將十二指腸乳頭球囊擴張術(EPBD)應用于臨床[2]。對于EST及EPBD術后對膽囊功能的影響如何,這些功能改變對膽囊的遠期并發癥產生哪些影響,如何掌握內鏡手術后膽囊切除的指征,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目前對膽囊功能尚無明確的評價標準,臨床多以超聲、核素掃描、MRI等影像學檢查手段評估膽囊功能。通過三維超聲獲取空腹及脂肪餐后膽囊的容積,計算膽囊的收縮率,對膽囊功能進行分級,這是臨床常用的評估膽囊功能方法,對臨床工作有指導意義[3,4]。有學者認為餐后2 h膽囊收縮率>75%提示膽囊功能正常,也有學者認為在測膽囊收縮率的同時,測量膽囊壁的平均厚度,如>3 mm,則提示膽囊功能不正常。該研究于餐后1 h測定餐后膽囊容積,膽囊收縮率低于75%。有研究利用三維超聲連續膽囊容積測定,發現餐后90 min膽囊容積達到最小,之后膽囊再次逐漸充盈,主張選擇餐前、餐后90 min兩次測量膽囊容積評估膽囊功能[5]。筆者認為,餐后1 h膽囊尚未收縮至最小,以膽囊收縮率為75%評估膽囊功能是否正常,標準過于嚴格,會將部分膽囊功能正常者誤評為膽囊功能減退,將膽囊收縮率75%標準適當降低或將餐后超聲檢查時間延至餐后90 min也許是切實可行的辦法。

表1 3組空腹膽囊容積、餐后膽囊容積及膽囊收縮率比較

表2 EST組、EPBD組臨床資料及并發癥情況(例)
有研究發現,EST術后膽囊容積減小,這主要是由于乳頭括約肌切開后,膽管系統的壓力降低,膽囊的充盈受影響所致[6]。該研究有類似發現,同時通過將EST和EPBD兩組對照發現,EPBD組空腹膽囊的容積明顯大于EST組,與對照組相仿,表明EPBD術后膽囊的充盈不受影響。研究發現[7],EST術后膽囊動力顯著增強,膽囊的排空速度加快,這主要是由于乳頭括約肌切開后,膽管系統的壓力降低,膽囊收縮的前負荷降低,不同于文獻報道[8],該研究發現EST組和EPBD組餐后膽囊容積與對照組無統計學差異,EST組膽囊收率低于對照組,主要是由于其餐前膽囊容積低所致。超聲測量膽囊壁厚度是評估膽囊功能的重要指標,該研究發現,EST組與EPBD組和對照組相比,膽囊壁厚度增加,提示膽囊壁有慢性炎癥,由于膽囊壁的炎性損傷,盡管膽囊的排空速度增加,但膽囊的收縮率降低,EST術對膽囊功能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
EST術后膽囊炎、膽囊結石、膽管結石的發病率增加是由于膽囊功能受損,膽汁排空障礙所致及十指腸乳頭括約肌抗反流功能受損所致的膽腸反流[8]。 研究發現[7],EST 術后,肝臟分泌的部分膽汁不進入膽囊,直接經膽總管進入腸道,空腹膽囊容積減少,餐后膽囊的收縮率降低,容易導致膽囊內膽汁淤積,繼發膽囊結石和膽囊炎。同時膽囊排出膽汁的總量減少,對膽管的沖刷能力降低,EST術后乳頭括約肌抗反流功能喪失導致的腸膽反流,故EST術后膽總管結石的復發率要高于EPBD組。EPBD組脂肪餐后1 h膽囊收縮率與健康對照組相仿,提示EPBD對膽囊功能影響較小,在手術中盡量減少對乳頭括約肌的損傷,對維護膽管的壓力和膽囊的功能至關重要。
目前EST術后是否保留膽囊尚存爭議。有研究發現合并膽囊結石者,由于膽囊的收縮功能增強,排空速度加快,可將膽囊的小結石排入膽總管,增加膽管結石的復發率,主張將膽囊切除[9]。但亦有研究發現,EST術后膽囊結石可以長期無癥狀存在,對于這些無癥狀且膽囊功能正常的患者切除膽囊會增加切除膽囊的一些并發癥,比如膽汁反流性胃炎、腹瀉、消化不良,結腸癌的發病風險增高,而對膽囊無結石且膽囊功能正常者更是如此,因此,EST術后膽囊功能是否正常對決定是否需要切除膽囊有重要意義。EST術后膽囊的排空速度增加,并不意味膽囊功能都是正常的,僅計算膽囊收縮率評估膽囊功能是不夠的,通過超聲測量空腹膽囊容積和膽囊壁厚度,對于準確評估膽囊功能很有幫助。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并濃縮膽汁,調節膽道壓力,一個過小的膽囊在這方面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對一個過小而且無功能的膽囊預防性手術切除很有必要。
總之,超聲檢查計算膽囊收縮率對EST和EPBD術后膽囊功能的評估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但就EST術后患者而言,僅僅計算膽囊收縮率還不夠,還要結合空腹膽囊容積和膽囊壁的厚度進行綜合評估。EPBD術對乳頭括約肌的損傷小,對膽囊功能的影響小,遠期并發癥的風險低,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