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高建芳
孫中山一生致力于振興中華,其行動表現在兩個方面,即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國。實業救國一直是孫中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的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實業救國的理論宣傳和行動遍及孫中山到達的各個地區,包括唐山。
清朝晚期,唐山是直隸省重鎮,號稱“北方洋務運動的中心”。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輛火車機車、第一桶機制水泥、第一座最大鐵路橋和北方最佳機器采煤礦井均出現在唐山。民國《灤縣志》記載:“津東工業,唯灤惟盛。”唐山發達的實業,曾引起孫中山的重視。據目前可查的資料記載,孫中山曾經兩次來到唐山,均以實業考察和實業宣傳為目的,嘗試在唐山實現他的實業救國理想。
一、孫中山在唐山的實業考察
孫中山第一次到唐山實業考察是在1894年7月,當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身懷實業救國理想的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了“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力,貨能暢其流”的實業救國思想,但李鴻章忙于戰事準備,沒有接見孫中山。上書失敗后,孫中山和好友陸皓東,從天津乘火車來到唐山,進行實業考察。
孫中山早在來到天津、唐山之前,就已經從事著實業救國的嘗試。1893年,陸皓東等人合資在廣東順德創辦興利蠶子公司,改良蠶種,孫中山對朋友所辦的蠶子公司大力支持,給朋友公司題寫了“興創自我、利歸于農”對聯,這是孫中山、陸皓東早年從事實業救國的具體寫照。上書失敗后,孫中山和陸皓東到唐山考察蠶子生意。
一些文章認為,他們以做蠶子生意的身份掩護其真實目的,筆者不同意這種說法。因為當時孫中山還不是革命派,其立場還停留在資產階級改良立場之上。考察唐山的蠶子生意情況,當屬孫中山和陸皓東本意,考察蠶子生意對社會無害,無需以考察蠶子生意為名作掩護。 當時唐山屬于灤州下轄小鎮,桑蠶養殖業發達,“桑,境內皆有,為一、五區植于田塍隴畔,枝干低亞,使叢生長條,編作筐笤農器,皮用制紙,每歲割取……葉卵形肥大,嫩時可以飼蠶”。應該說,孫中山和陸皓東的確是朝著灤州豐富的桑蠶資源而去,以在這一地區發展養蠶或推廣優良蠶子為目的,這是孫中山在唐山實業救國思想的具體實踐之一。
孫中山考察蠶子生意的同時,還參觀了開平煤礦1、2號礦井,參觀了唐胥鐵路等近代企業。參觀過程中,廣東會館首領孫錦芳在介紹創辦實業的過程中,也介紹了清政府阻撓實業發展的種種腐敗行為。孫中山這段考察時間從1894年7月份開始,目前還沒有查到他離開唐山的時間,但結合1894年11月成立興中會,走向反清革命道路來看,孫中山在唐山的實業考察加速了他當時實業救國理想的破滅。孫中山通過對唐山工業情況和工人運動情況的了解,進一步使他放棄了對清政府抱有的一絲希望。
二、孫中山在唐山的實業救國演說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成立, 1912年4月,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之后,孫中山擔任全國鐵路督辦一職,繼續踐行他的實業救國宏愿。唐山是中國第一條鐵路誕生地,也是中國第一所工程高等學府的所在地,孫中山在擔任全國鐵路督辦后,自然而然地將唐山視為實現其實業救國理想的首選考察之地。
1912年9月,孫中山在黃興、胡漢民、宋教仁等民國元老的陪同下再次來到唐山,參觀考察了開灤煤礦、啟新水泥廠等企業,并在唐山路礦學堂向師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孫中山的講話,吹響了孫中山實業救國理想的號角。
孫中山離開唐山,又到灤州考察。遺憾的是,檔案中沒有孫中山這次在灤州考察的具體記載,但是結合后來孫中山所著《建國方略》中在渤海灣修建北方大港和修筑鐵路的具體描述來看,孫中山應該在灤州作了較長時間的停留,并對灤州沿海進行了實地考察。
三、孫中山以唐山北方大港為中心描繪實業藍圖
1917年至1919年間,孫中山著成《建國方略》一書,該書中的“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是孫中山實業救國理想的總匯。其中,“第一部北方大港”計劃中稱,“茲擬建筑不封不凍之深水大港于直隸灣中”,文中所說的北方大港,就在今天唐山境內。“茲所計劃之港,在大沽、秦皇島兩地之途中,青河、灤河兩口之間沿大沽口、秦皇島兩海岸岬角上”。青河、灤河之間的海域屬于唐山沿海,這是孫中山最早提出的在唐山境內建港口計劃。孫中山在計劃建立北方大港的同時,還分析了北方大港對唐山產業的發展影響,“從營業上觀察,此港設立,立刻獲利,以地據中國最大產鹽之中央故也,在此地所產之廉價之鹽,只以日曬法產出,倘能加以近代制鹽新法,且可利用附近廉價之煤,則其產額必將大增,而產費必將大減,如此中華全國所用之鹽價可更廉……只此一項實業,已足支持此港而有余。此外直接附近地域,尚有中國現時已開最大之煤礦(開灤礦務公司)……茲港將來必暢銷開灤產煤,則該公司勢必仰資此港,為其運輸出口之所”。“顧吾人之理想,將欲于有限時期中,發達此港,使與紐約等大……此港襟帶控負之地……西南為直隸、山西兩省,與夫黃河流域,人口之眾約一萬萬,西北為熱河特別區域及蒙古游牧之原,土曠人稀,急特開發,夫以直隸生齒之繁,山西礦源之富,必賴此港為其唯一輸出之途……中央西伯利亞一帶,皆視此為最近之海港”。
孫中山在設計以北方大港發展事業的同時,還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的“第四計劃”里,有以北方大港為中心修筑鐵路的計劃,修筑“北方大港哈密線” “北方大港西安線” “北方大港漢口線”。上述三條鐵路線連接漢口的商業中心、西北的煤鐵石油中心、開發的蒙古新疆地區。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改旗易幟”,中華民國實現形式上的統一,此后,他積極推進孫中山北方大港實業救國計劃。1929年,中華民國建設委員會發布第109號訓令,令華北水利委員會主席李儀祉,“一、據水利處擬具北方大港籌備處組織大綱草案。二、除將該大綱草案修正公布外,茲派該主席李儀祉兼任該籌備委員會主任,迅行組織所有技術人員,即由該會撤回之黃河測量隊內抽調前往,其余辦事人員亦由該會人員兼充……”此后,中華民國政府派出測量隊員到唐山沿海測量考察。可惜的是,九一八事變后,戰事連連,中華民國的北方大港實業救國計劃遂成泡影。
四、孫中山在唐山實業救國思想和嘗試的影響
孫中山對唐山的實業考察、發表的實業講話和制定的實業規劃影響巨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對孫中山本人的影響
孫中山初次到唐山考察時,其思想還處在改良中國社會以救中國的階段,到唐山的真實目的是孫中山改良中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孫中山在天津上書李鴻章遭到拒絕,內心深受打擊,后北上北京,又親眼看到了清政府政治上的齷齪,孫中山開始感到絕望。孫中山到了唐山后,在唐山孫氏宗親的熱情招待下,對唐山的煤炭、鐵路、水泥工業進行了充分考察,看到了中國北方近代經濟飛速發展,看到了北方這種官督商辦工業發展過程中,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這種力量使他在上書失敗后心理上的陰霾云消霧散。他感覺這是一股可以依靠的力量,這正是影響孫中山由改良走向革命的關鍵。孫中山離開唐山后,于當年冬天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開始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
(二)孫中山北方大港實業救國計劃對唐山經濟發展的影響
孫中山北方大港實業救國計劃奠定了今日唐山港的基礎,加速了唐山經濟的轉型發展。唐山港包括三部分:京唐港區、曹妃甸港區和正在建設的豐南港區。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附有兩幅相關地圖,關于北方大港所指正是今日的京唐港區。
當年,孫中山在地圖上標出的“Sha-lui-tien banks”沙壘甸島(曹妃甸),前面是渤海灣最深溝槽,“前面有深槽、背后有淺灘”,正是今日曹妃甸港區。遷曹鐵路、坨王鐵路、唐曹鐵路基本上是孫中山《建國方略》中所修三條鐵路所經的方向。
目前,唐山港正在朝著孫中山所期望的“與紐約等大”大港方向發展。唐山南靠渤海,海岸線長達449公里,但自古以來,唐山一直是內陸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孫中山發表《建國方略》,設計了北方大港實業救國計劃之后,人們從中華民國時期就已經在這一地區籌備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新中國成立后,進一步加速了對這一地區的開發。20世紀50年代,在灤州南部的沿海地區(今灤南縣),建立了柏各莊國營農場,開發這一地區的農業資源。20世紀80年代,從灤南縣中分出唐海縣,加大海洋和灘涂的開發,發展外向型經濟。隨著曹妃甸港區建設的深入發展,唐山內陸型經濟和外向型經濟齊頭并進,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這種發展水平將會把唐山變成“北方的深圳”。
五、結語
這一切的淵源,均可追溯到孫中山實業救國在唐山的踐行嘗試及影響。孫中山是唐山實業經濟發展重要的奠基者和推動者之一。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
[2]灤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灤縣志(卷五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36.
[3]孫中山.建國方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孫中山.實業計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1. 唐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 2.灤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