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佩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歷久彌新,不僅使中國自身文化產業得到了充分發展,同時也給其他國家帶來了巨大影響,尤其是一衣帶水的日本。最先由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而來的日本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汲取中國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將其轉化為本國特色文化并逐漸發揚光大。如今的日本文化,糅合了不同形式和內容的中國文化,其文化的快速發展值得當下社會大眾學習和借鑒。
日本和中國一衣帶水,早在漢朝時期,中日兩國就已經建立起友好往來關系,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日兩國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碰撞中聯系不斷加深,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同時,對日本各方面發展也具有促進作用。中國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對日本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文章從日本的文字、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建筑以及服飾等方面出發進行研究,從中我們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追溯歷史,我國向日本曾有五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人口在不斷遷移過程中,不僅為日本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明、鐵器制造技術,而且包括建筑技巧以及服飾元素等多種文化,對日本的文化及思想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日本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表現方式
中國自古以來便注重文化交流與傳承,由于日本與中國特殊的歷史淵源,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對日本文化的影響頗為深厚。日本大化革新之后,多次派遣使者來到中國,除了與中國建立必要的政治外交關系之外,還參與研究唐朝文化。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漢人大規模東渡日本,不僅為其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明,而且還直接促成了日本的各項改革活動,使得日本在政治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較短時間內便加以改良,迅速躋身文明社會行列。
(一)服飾傳承
日本傳統文化中散發著中國文化的氣息,例如日本的傳統服飾。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服飾是和服。而和服的樣式、特點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中國傳統漢服的影響。據相關研究表明,日本和服之所以能傳承下來,就是因為唐朝時期兩國文化交流較為頻繁,日本在不斷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生產生活特點,逐漸創造出了獨特的日本文化。和服對于日本民眾而言,象征著重視與地位,如接見重要外來使臣或大型特殊節日時都會身著和服,表示對人或事物的尊重。由此,和服能夠經久不衰,成為日本文化中的一抹亮色。
(二)經營管理
日本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所展現出的是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管理理念。在公元六世紀時,儒教、佛教已經傳入日本,日本深受儒家思想文化指引,在企業經營管理理念中重視命運共同體意識,強調員工與企業榮辱與共,采取終身雇傭制原則,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這一理念產生的源頭就是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此外,自從儒家思想文化傳入日本社會后,日本民眾都極為信奉忠誠理念。
(三)文字運用
日語和漢語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直到今天,日本的大部分文字都與中國文字極為相似。日語中的漢字、假名等文字表現方式都是在借鑒中國漢字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創造出大量新的漢字詞匯。據《古語拾遺》中記載,日本在漢字傳入以前還未開始使用文字。漢字傳入以后,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才開始使用類似古漢語讀法來解釋漢字,并且在引入漢字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將漢字的偏旁部首作為其文字使用,日本民眾稱之為“片假名”。
(四)建筑元素
日本地形較為復雜,四面環海,自身資源極其有限,又處于地震、火山多發地帶,因此,在建筑方面需要極為注意。日本奈良時期的寺廟和宮廷建筑,都是參照唐朝時期的建筑風格建造的。同時,當時的圣武天皇還鼓勵日本民眾使用青瓦、紅磚等建造住宅,雖然實際生活中民眾是否使用這些材料建造房屋已經無從考究,但是絲毫不影響唐朝時期的建筑文化對日本建筑發展產生的沖擊。現代社會的日本建筑中,雖然采用木質建造的房屋較多,但是其風格仍然保留有中國建筑元素。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及改良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技術已經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日漸加深,各類文化的發展也出現高潮。自古以來,各民族之間由于地域、國度以及階層等方面的差異,發展水平也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各民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傳播。以日本為例,今天的日本文化多數是東方傳統文化的結晶,無論是從文學表現形式還是政治思想等方面,都能映現出中日文化交流的影子。
(一)文學傳入對日本的影響及改良
如今的日本文化,融合了多個國家的優秀文化元素,其中以吸收中國傳統元素居多。在隋唐時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者與學生到中國求學問道,這一時期是中日交往最為頻繁的時期,被視為中日文化發展的全盛時期。漢字是中國文學傳入日本的基礎。據《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中記載,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的中國書籍種類有1500多種,如《論語》《史記》等,白居易、李白、杜甫、李商隱等唐朝著名詩人也都為日本民眾所熟知。在當時的日本,皇室貴族、王公大臣等都將吟詩作對作為主要文學交流形式,詩文創作更是風靡一時。在如此密切的文化交流中,日本學者在中國文學作品研究基礎上,逐漸創作出中日文化結合的相關著作。比如最早出現的《竹取物語》《源氏物語》等作品,都與中國許多文學作品極為相似,受到了眾多日本民眾的喜愛。
(二)傳統思想傳入對日本的影響及改良
傳入日本的中國傳統思想主要有兩方面內容。首先是佛教思想。佛教最早是在兩漢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的,到了隋唐時期,又由中國傳入日本。經過不斷改良與整理,形成了日本獨有的宗教形式——日本天臺宗,這一佛教新形式后期影響了日本上千年。日本民眾的思想觀以及生死觀都受其影響頗深。其次是儒家思想文化。日本奈良時代,諸多天皇對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發展興趣較為濃厚,使其全國上下遵循儒家思想文化,在地方開設大學、國學等課程,作為培養官吏的必修課。同時,為了推動日本文化發展,日本的圣德太子主動學習中國先進儒家思想文化,自推古時期后十五年間,先后五次派遣使者到中國參與文化交流,并將儒家思想文化作為指導政治改革的先進思想,極大地促進了中日文化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三)生產技術傳入對日本的影響及改良
由于日本和中國的特殊相鄰關系,日本在農業生產技術等方面的發展也有較多部分參照了中國傳統農耕文明。日本最早的水稻栽培是在當地九州地方被發現的。該遺址表明,日本在經歷石器時期時,由中國境內引進水稻栽培技術。據推測,早在7000多年前,我國浙江的河姆渡遺址中就發現了水稻種植的痕跡,公元前三世紀,從浙江省南部傳入日本。同時傳入日本的農作物還有綠豆、葫蘆以及芋頭等,這些農作物的傳入將日本農業生產帶入了一個新的文明階段。此外,還有養蠶技術,日本“扶桑之國”名稱的由來,就與蠶絲技術有關,而日本的蠶絲技術最早是由中國傳入的。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已掌握先進的蠶絲技術,歷經無數朝代更替,蠶絲技術也在不斷改進,在與周邊國家交流過程中,日本是引進我國蠶絲技術最早的國家。
(四)建筑文化傳入對日本的影響及改良
日本對中國建筑文化的傳承時期主要是在南宋禪宗時期。禪宗文化自唐朝興起,到了南宋時期更加繁榮昌盛,中間這一時期先后傳入越南、朝鮮以及日本等周邊國家,其中對日本的影響最為深刻。南宋禪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呈現出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特征吸引了當時日本眾多學者前來研究。在寺廟建筑及園林藝術等方面,中日兩國學者研究合作,將南宋禪宗寺院的整體建筑布局及建筑樣式等圖樣一一繪制,并將其帶到日本。日本中世鐮倉時期的寺廟建筑風格便是仿照中國禪宗寺院建造的。到了鐮倉后期,由于日本實際發展需要,逐漸將南宋禪宗寺院建筑樣式與本國建筑風格相結合,形成了枯山水、茶庭等獨具風格的日本建筑文化。
三、結語
200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為日本文化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生機,同時,日本文化的發展也在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率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其他亞洲國家紛紛效仿,于是日本文化成為連接中西方文明的重要橋梁。從改良角度而言,主張中國變法維新的康有為、梁啟超以及后來的孫中山等,都十分重視日本在中國對外發展進程中的關鍵性作用。無論是在建筑領域、生產技術以及生活方式上,還是在文學活動以及科技發展過程中,日本與中國文化早已結下不解之緣。因此,繼續加強中日兩國之間文化交流與合作,對加快實現我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偉大構想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春穎.淺談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發展的影響[J].文藝生活,2019(7):116.
[2]曹姝婧,范徵.日本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J].上海管理科學,2019(3):1-2.
[3]唐雯倩,張佳慧,戴賢倩.探索中國漢服文化對日本傳統服飾的影響[J].文化創新比較,2018(27):27-28.
[4]張建立.2018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綜述[J].日本學刊,2019(6):49-50.
[5]王婧媛.淺議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吸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4):150-151.
[6]郝慧慧.淺議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及社會發展的影響[J].池州學院學報,2019(1):46-47.
(作者單位?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