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超 彭珍妮 李瑾皓 張孟杰 馬珍



“語言的第一功能是交際,在國際漢語教學中,語音學習是整個語言學習的基礎,對學習者日后口語表達能力和聽辨能力起著關鍵作用。”文章以“62個漢語雙音節字組”為測試材料,采集一位孟加拉國留學生的語料,通過自然聽辨及語音實驗分析、對比分析等方法,分析學生的語音偏誤。在分析的基礎上,從聲母、韻母、聲調三個方面總結學生發音特點并對結果進行相關說明,最后提出教學建議。通過語音教學案例分析,還提出了國際漢語教學中關于語音教學的一些基本原則。
一、案例背景
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在《語言問題》中提到:“學習外語的內容分成發音、語法、詞匯三個部分。發音最難也最要緊,因為語言的本身、語言的質地就是發音,發音不對,文法就不對,詞匯就不對。”現代漢語的語言教學分為聲、韻、調三個方面,三者共同作用,是學生說出正確漢語的重要條件。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洋腔洋調”問題頻繁出現。為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了解他們的特點,分析他們的發音偏誤,綜合運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幫助他們化解漢語發音難題。
中國和孟加拉國關系密切。從1976年起,中孟兩國開始互派留學生。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全球范圍內漢語熱持續升溫,大量孟加拉國學生加入漢語學習隊列。與之適應,云南大學在國家漢辦支持下,在孟加拉國設立了兩所孔子學院,大量孟加拉國學生通過學習漢語獲得了到中國深造的機會。孟加拉語不同于印歐語系,漢語特有的發音特點,對于孟加拉國學生來說是語音學習的難點。因此,文章就孟加拉國學生的漢語語音偏誤現象展開語音案例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教學建議。
二、案例實施過程
針對孟加拉國學生的漢語語料,我們分別從聲、韻、調三方面展開分析。聲、韻部分依托自然聽辨法,對有發音問題的聲母、韻母進行國際音標轉寫,總結發音特點;聲調部分,我們利用Cool edit pro2.1、Audacity2.0和PraatV6.0軟件分別將語料進行切分、標注、提取語音數據,再使用Excel對所有音高數據進行T值計算,繪制聲調圖,最后和中國普通話一甲發音人的起始音高、調域最低點、尾音音高、折點、五度值五個方面做對比,總結偏誤類型,分析原因。
三、結果分析
(一)聲母發音
通過對學生語料的聽辨、分析,我們發現,62個字組中有17個字組的聲母發音存在偏誤,表現為以下3點:
1.舌尖前音z、c、s與舌尖后音zh、ch、sh是該留學生學習漢語聲母的難點。包括:①舌尖前聲母與舌尖后聲母區分困難;②清音聲母z濁化;③塞擦音聲母c讀成擦音s;④ch讀成舌面聲母q。
(三)聲調發音
我們把語料按照普通話四聲分成16種聲調組合,用Cool edit pro、Audacity和Praat軟件將語料進行切分、標注、提取語音數據,然后采用Excel對所有音高數據進行T值計算,繪制語音聲調圖,最后和中國普通話一甲發音人的發音情況進行對比,得出偏誤類型,分析原因。
1.聲調提取過程
①語料切分樣本如圖1:
②語料標注樣本如圖2:
③語料聲調圖樣本如圖3:
2.聲調偏誤
①陰平:學生的陰平在前字時發音較好,和中國人的聲調形態差異小,但陰平在后字時發音較差,沒有掌握陰平“高平”的特點,聲調形態多折點;
②陽平:學生有陽平調要上升的意識,但是陽平整體調值較低,呈現出陽平“上不去”的特點;
③上聲:上聲最本質的特點是低降調,但學生上聲聲調整體起始調值較高,調域最低點不夠低,呈現“高降低升”的特點。此外,學生對上聲的變調規則沒有掌握,這在“上聲+上聲”組合調型分析中得出;
④去聲:去聲是學生掌握得最不好的聲調,和中國人的聲調形態相差大。中國人的去聲形態是“高降”,但學生的聲調形態較平緩,去聲起始調值低,呈現出去聲“下不去”的特點。
四、原因分析
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孟加拉語的發音特點,我們將學生聲、韻、調的發音偏誤原因歸結如下:
1.聲母
3.聲調
孟加拉語屬于無聲調語言,而聲調則是漢語的典型特征,因此,孟加拉語的“阻礙性干擾明顯”;另外,漢語聲調有獨特的發音技巧、規則,學生沒有掌握好漢語聲調的調值、調型等,在訓練不足的情況下會產生規則的泛化甚至石化;學生的發音也會受到教師教學方式、發音等的直接影響。
五、教學建議
1.聲母
z、c、s和zh、ch、sh:利用手勢法,模仿兩組聲母的發音方法;c和s,還可以借助英語中一些單詞的讀音,如cats[k■ts]、say[sei],幫助學生進行區分;還可以通過直觀感受法,比如送氣音c和ch,讓學生吹紙條、模仿氣球漏氣;在教學順序方面,建議s-z-c;j、q、x的教學順序,可結合漢語語音小游戲,如語音站隊、聽音拍手等,進行強化訓練,培養學生的漢語語感。
2.韻母
對于“i”容易混淆的情況,寫拼音的時候,標注好國際音標,幫助學生做出區分,然后強化練習;對于韻腹遺失現象,可以采用夸張法教學,先教會學生讀音,再講規則;在練習環節,注意針對性,一定要注重單唱,拒絕個別學生濫竽充數;最后,鼓勵他們進行錄音,和教師的發音做對比。
3.聲調
多模態教學,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如利用Praat分析軟件,展示學生發音圖譜,幫助他們總結聲調問題,并加以糾正;此外,教師還要有糾音意識,要意識到學生的發音問題,幫助其認識到偏誤,共同解決語音問題。
六、對語音教學的啟示
漢語語音是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大難點,特別是漢語具有沒有復輔音、元音占優勢、有聲調等突出特點,對于有英語背景的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學習困難。但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也要掌握一定的原則、方法。
1.充分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國籍、年齡、漢語學習年限、漢語課程性質、學習的動機、性格等。基本信息的把握有助于教師增強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提高教學效率。
2.教師個人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夯實漢語本體知識體系,這是解決學生漢語學習問題的基礎。對于漢語發音的難點,比如舌尖前音、舌尖后音,教師首先要清楚它們的具體發音方法、發音部位,才能給學生講解清楚。
3.國際漢語教學需要教師學習一定的教學技巧,并巧妙運用。迥于傳統的灌輸式、講解式教學,國際漢語教學中師生之間存在信息差,加上文化背景的差異,靈活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4.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科學性。科技的發展,為我們國際漢語教學提供了許多新思路,例如praat、MyET平臺等,能夠直觀、科學地展示學生發音圖譜,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漢語學習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和生.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要素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趙元任.語言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李珊珊.孟加拉留學生漢語聲母偏誤調查與分析[D].云南大學,2016.
[4]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5]石鋒,時秀娟.語音樣品的選取和實驗數據的分析[J].語言科學,2007(2):23-33.
[6]胡笑微,彭家法.雙音節詞語中上聲變調標注形式的教學實驗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8(1):70-80.
(作者單位 云南大學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