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平

18世紀起,倫敦酒店的飯桌上可見寫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字樣的碗,顧客將零錢放入碗中,就會得到招待人員迅速而周到的服務
“自愿打賞”這個詞,在當今中國的互聯網生活中并不陌生,特別是在直播、新媒體、導游等服務行業。受眾們如果覺得收獲了滿意的體驗,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對為其提供了優質“服務”的人員進行打賞了。“賞金”則直接進入服務人員的個人賬戶。
這種享受服務并表達感謝且支付報酬的模式,源頭是風靡西方的一種常見的小費文化(tipping)。
據考證,小費文化最早起源于16世紀的英格蘭上流社會,私人城堡的主人有時會給仆人一些銀幣,用來鼓勵和表彰他們周到的服務。發展到后來,來做客的客人在宴會結束后也會給服務出色的用人一些小錢。然后,這種習俗蔓延到了商業場所。
18世紀起,倫敦酒店的飯桌上可見寫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服務迅速)”字樣的碗。顧客將零錢放入碗中,就會得到招待人員迅速而周到的服務。而將上面幾個英文單詞的頭一個字母聯起來,就成了簡稱的“tips”,譯為小費。
漸漸地,tips在人們口中就演變成一個固定的單詞,接受服務之后給tips也開始發展為西方國家特定的消費文化。
Tips,這筆隱性又帶有神秘感的消費,之所以發源于西方,有其生成的社會土壤。
文藝復興之后,西方人的消費觀念開始轉變,“消費至上”逐漸流行。理論上,西方人的消費偏好更注重“無形”的服務,即追求精神、心理上的滿足和舒適度及優質的服務環境。小費作為自愿給予服務人員的額外花銷,就是西方人偏好無形優質服務的直接體現。
不過,小費雖然起源于歐洲,但當今世界的“小費之都”卻非美國莫屬。
20世紀到來時,當年流行小費的歐洲各國紛紛轉型為高福利國家,小費已遠比美國隨意。大多數情況下,歐洲從事服務業的工作人員都能拿到合適的薪水;最不濟的,也會拿到最低工資,小費僅僅被視為是對優質服務的感謝及認可。
而且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一般服務費都是包含在賬單中。但如果獲得了非常好的服務,也可以適量給一些額外小費。
美國則不一樣。從事服務行業的人員基本工資非常低,每月的微薄工資收入完全沒辦法支撐他們基本的生活所需,某些州的一些服務員甚至連底薪都沒有,小費的收入成為了這些人員收入中占比的絕大部分。
因此,美國的小費雖非一項法律規定,但已經深入人心,除非顧客遭遇極其糟糕的服務。
不僅如此,如果在美國忘了給小費,或者給的小費低于一般標準,服務員可能會給顧客臉色,甚至追出來“質問”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夠好。畢竟,從服務者角度來看,勞動沒有得到報酬,那種感覺就和任何一個辛苦工作的人沒有拿到薪水是一樣的。
倫敦酒店的飯桌上可見寫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服務迅速)”字樣的碗。
有不少研究者認為,小費的終極目標是給顧客一個滿意的體驗,相當于顧客對服務員的服務給出的一種評價機制。服務員的服務態度越好,顧客越滿意,自然會選擇給更多的小費。而為了得到更多的小費,服務員都會盡可能給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
據統計,當今美國共有約33種服務業從業人員有收取小費的習慣。通常,小費只給那些雇主支付少于最低時薪的工資標準的服務行業的員工們。
以餐館為例,全美餐廳的服務員一年收到的小費至少有260億美元。顧客習慣在消費后給予餐資15%~20%的小費(一般早餐午餐15%,晚餐18%~20%,如果聚餐人數超過4人則一般20%)。
有一些在景區的餐廳,怕客人不懂要給小費,會直接把小費加進去寫成“service charge”。如果小票上已經包含了15%左右的service charge,那么可以不用再支付小費了。
其他的服務行業大多是1~2美元一件或一次,比如搬運、泊車等一次性服務。多人的觀光車大約是1美元每人每天。包車的服務價格如果不含小費的話,一般是5~10美元每人每天。
搭乘出租車,使用信用卡付款時,在車上的刷卡器顯示屏上會給出小費百分比可選擇,有的最低小費百分比是18%起步,有些甚至20%起步。
服務人員為了獲得更多的小費,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有學者統計,一個簡單的微笑,或是在賬單上畫個笑臉,以及讓顧客用信用卡支付,都可以大大增加小費的比例。
另外,有傳言說,穿紅色衣服會讓男士留下更多小費。就連收小費的盤子形狀也有一定的影響:心形碟子比圓形或長方形的能為服務員帶來更多小費。
需要注意的是,得到任何政府人員的服務時,是不能付小費的。付出的小費有可能會引起誤解,甚至會被視為對公務人員的賄賂,引出法律麻煩。
對于小費文化的爭議,自它問世開始,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有學者統計,一個簡單的微笑可以為服務員大大增加小費的比例
1900年,有記者提出,小費文化和美國憲法的自由平等民主是違背的,要是必須給,也要給那些真正地位低、收入少的人。若是一個工薪階層去餐館吃飯,則沒有道理給小費。
還有很多人質疑道,美國小費制度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例如,小費制度制造和加劇了餐飲業內的不平等現象,女性服務員收到小費的額度通常比男性高,后廚辛苦的廚師則比外邊服務的服務員低。
另外,消費還間接加劇了一些消費者人群的偏見,其中受害最深的莫過于弱勢團體,如黑人、拉丁美洲人等。有資料顯示,在同一家餐廳里,白人服務生與黑人服務生得到的小費之間也存在著明顯差距。這導致有很多人跳出來提議應該要廢止這項已經實行百年的荒謬法律,還成立了諸如“反小費聯盟”之類的組織。
同樣,也有許多人堅持,職業的高低薪反映的其實只是它的市場價值。專業級的服務并不是人人都做得到位,因此,給小費仍被視作一種對優秀服務的鼓勵。
畢竟,小費也是服務行業隨著長時間的積累傳承下來的一種服務業文化。對于消費者而言,支付小費不但得到了消費應有的價值,還額外收獲了對方的服務和感謝,這也是被服務者自身為社會消費作出貢獻的價值體現。
在愈演愈烈的爭議之下,美國也有少部分餐廳開始轉換方式,嘗試提高薪資、禁止小費,主要是他們認為,給予員工合理而穩定的酬勞,不僅能防止員工間無謂的競爭,更能提升餐廳整體的服務與餐飲品質。
然而,一些從業者卻對改革之后變少的小費收入感到不悅,反而決定另覓工作。可見,小費制度不僅頗具爭議,而且改革方式也莫衷一是。
消費者、小費工人和雇主之間的百年爭議,在未來還將繼續下去。改革小費文化或制度,要擔很大的風險。當然,我們更愿意看到的是,小費文化回歸本源—重新作為額外服務價值的鼓勵,而不是作為商家直接轉嫁給消費者的部分產品成本甚至額外利益,更不能成為綁架消費者的基本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