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雯媛
在隋末和唐末,北方地區的佛教受到了沖擊,北方高僧多入蜀避難,而巴蜀地區又不失為講傳佛法的一個好場所,讓佛教得以在此繼續發展。到了宋代,統治者重新恢復對佛教的重視,而在巴蜀地區,佛教得以在之前保留下來的基礎上接續發展。由于佛教團體的不斷擴大和統治者的重視,我們從巴蜀地區的佛教管理來看,其呈現出專門化、制度化的特征。從這一段延續的時間來看,佛教在巴蜀地區的發展呈現出延續不斷的特征。
在我國,隋唐時期是佛教高度繁榮的一個時期。但是在隋末和唐末,佛教的發展卻受到了阻礙。但是此兩個節點,高僧多入蜀,這便是巴蜀地區佛教接續發展的契機。這種接續發展,讓一些臨近消失的宗派在巴蜀地區繼續發展。而宋代,隨著佛教在巴蜀地區影響的逐漸擴大,寺廟逐漸增多,人數也大大增加,推進了對佛教的制度化管理。
一、時間節點上的延續
關于佛教何時傳入巴蜀地區,并未有明確記載。但近年來經過一些考證,發現在東漢晚期,佛教就已經傳入巴蜀地區。巴蜀地區,是佛教傳入較早并受影響較早的地區。而在晉以后,中原地區的高僧相繼入蜀,從此,佛教在蜀地逐漸興盛起來。
隋唐時期是佛教發展的繁榮時期,在全國范圍內,隋文帝采取佛、道兩教復興的政策,為唐代佛教的發展打下基礎。隋唐時期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時期,各個宗派如百家爭鳴迅速發展。湯用彤先生對隋唐佛教發展有過十分精辟的總結:“且自晉以來,南北佛學風格,卻有殊異,易系在陳隋之際,始相綜合,因而其后我國佛教勢力乃達極度。隋唐佛教,因或可稱為極盛時期也?!?/p>
而巴蜀地區佛教的發展則體現在隋末與唐末,據《 四川省志·宗教志 》概述中所言:“隋末唐初,中原大亂,蜀地相對安寧,四方高僧多避亂入蜀,蜀地佛教因此而迅速興盛,高僧輩出。在蜀地形成了以成都為中心的禪宗流行區域?!?/p>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隋末就有一次高僧入蜀避難,而接著唐代佛教宗派形成并快速發展。到了唐末五代時期,由于藩鎮割據,各地的宗教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宗教發展呈現出地域特色。到五代后周時期,周世宗下令排佛,北方的佛教因此受到不小的沖擊,高僧們又一次入蜀避難,恰恰蜀政權對他們采取的也是保護政策。
高僧對巴蜀地區佛教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巴蜀地區出現了不少高僧,例如智炫、馬祖道。他們一路傳經布道,讓佛教在巴蜀地區的發展主線不僅沒有間斷,反而為蜀中地區佛教發展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而高僧往往與寺廟相連,現在在寺廟之中往往能找到與他們相關的思想,他們在寺院傳經講學,并培養弟子來承襲他們的衣缽。
到了宋代,統治者對宗教又重新恢復了重視,而在巴蜀地區,我們可以看出在之前連續不斷的基礎上,佛教又迎來了新的生機,這是對之前的一個接續發展。官方對佛教采取保護措施,佛教及其相關方面得到發展。為什么要強調這個接續呢?因為任何外來的一種文化或者是信仰對一個地區的影響,不可能剛一來就那么轟轟烈烈,它會有一個磨合與融入的過程。而佛教在巴蜀地區為什么能在宋代成為勢力最大的宗教呢?因為在宋代,佛教的發展其實是一種質變的展示,之前戰亂時的不間斷,為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十分雄厚的基礎,到了宋代,統治者又恢復了對佛教的重視,便讓佛教在這種之前所積累的雄厚的基礎上爆發出來。我在這里選擇用“接續”一詞,是為了不僅要突出一個爆發點,更是為了展現一條線與一個面。
雖說是講宋代巴蜀地區的佛教,但卻要追溯到隋末和唐末。這是因為這兩個時間節點對于巴蜀地區佛教的發展來說十分重要,這也是將巴蜀地區與佛教緊密聯系起來的起始點,并且佛教對巴蜀地區人們的生活與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很多影響甚至延續至今,我們仍能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看出當時留下來的影響。也正是在接續的基礎上,佛教在巴蜀成為勢力最大、最隆盛的宗教。因此,在時間節點的基礎上,向深處思考,我們會發現宗派以及內容上的接續。
二、宗派的繼續發展
在宋代,禪宗和密宗是四川佛教宗派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宗派,這兩派在中國的佛教史上均有重要地位。四川臨濟宗的名僧及其弟子創立了黃龍、楊歧兩大法派,是四川禪宗最輝煌時期,其影響不僅涉及國內,而且也影響到海外。而密宗在唐末已基本絕跡,唯在四川仍有傳承。從大足石刻密宗道場,可以看出四川成了漢族地區密宗中心,從密宗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發展的一個不間斷。然巴蜀地區主要盛行的是禪宗,因此我們主要從禪宗的方面來看。
《宋富樂山興教禪院塔銘》中言:左綿富樂山興教禪院住持、傳法長老,即禪教博通之士也。法諱智□□□□,□姓蒲氏。自于髫年,出于俗網。禮本郡富樂山紫衣訥大德為師。至十二歲,遇太宗覃恩,落發為沙彌。至十八歲,授具足戒于□公律師,為大比丘。次年,乃自謂曰:頂既圓矣,戒既具矣,□□□□胡 越安哉!于是肩錫挈盂,云行水宿,之于南國……乃于南康軍盧阜羅□祖印大師言下,密契心靈。如夢而覺,覺無所有;似醉而醒,醒無所□。
富樂山地處“劍門蜀道”南段,綿陽市區城東二公里處,原名東山,又稱旗山。而佛教傳入四川便是依靠川陜通道和由西域經今青海、川西北地區到成都平原這一條通道。由佛教的傳入通道可知,綿州這一帶也會受到佛教傳入的影響。
首先,我們從這段文字中可知,當時興盛的是禪宗。這便印證了當時在巴蜀地區當時最為興盛的是禪宗的史書記載。然后進一步閱讀,便可感知到當時禪宗的特色所在,就像王大偉先生所說:“禪宗對神圣性戒律的需求,戒律作為判定僧侶是否合格的標志。禪師雖為禪僧,但仍然需要傳統戒律對于他們身份地位的承認。對禪僧來說,他們獲得比丘身份的標志同樣是傳統戒律才能給予的?!睆拇丝梢钥闯?,禪宗有依賴于戒律的一面。
另外,禪宗展示出的是與世俗生活的接軌。因為禪宗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產物,例如佛教與儒家思想的結合,與道家思想的結合。這是因為,它必須要與我們本生的文化相結合才能得以生存下去。佛教傳入初期,影響僅局限于上層,統治階層需要用佛教來維護統治,就必須與我們本身的儒家和道家文化相結合。后來佛教傳播范圍擴大,影響也逐步擴大到了不同階層的人群。佛教的傳播同樣也需要以他們所能廣泛接受的方式,才能契合人們的心理需要,從而得到當時人們的認可。從當時寺院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出,寺院不僅是宣揚佛教布法的地方,其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
也正因這種世俗化的特征,進一步推進了巴蜀地區佛教信仰人數的增加。人們對于信佛的積極性,體現在民眾對于寺院和信徒的支持。當時寺院的修建以及田產,基本上都是依賴于信徒。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便是,僧尼眾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官方不得不予以限制。這當然也是宋代恢復對佛教重視的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因為信徒眾多,又因為宋朝統治者對于佛教的重視,就自然而然進一步促進了對于佛教管理的制度化、專門化。
因此,巴蜀地區的宗派有接續發展的一個過程,無論從戰亂高僧,還是從佛教宗派自身的特色,抑或從統治者的要求來說,對于佛教在巴蜀地區的接續發展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管理制度上的接續發展
宋朝采用的是“國有僧以僧法治,國有俗以俗法治”。設有專門管理宗教事務的機構。雖是因襲了唐代的一些制度,但在唐代制度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巴蜀地區,綿州富樂山文書便做了較好的印證。
《宋富樂山興教禪院使帖并開堂記》記載:“據僧司狀:申準使帖指揮,仰據都僧正、賜紫承雅與在州僧俗等狀,乞請富樂山敕賜興教禪院賜紫僧智海和尚升堂為眾傳法住持,如無違礙,即依申照會僧司,仰準帖命指揮下富樂山敕賜興教禪院,照會去訖。緣上件,僧智海和尚未蒙使州出給補貼,具狀申乞指揮給智海補貼,付僧收執開堂照會者。
右具如前撿。會昨據都僧正賜紫承雅、僧俗等列名狀稱:伏睹富樂山敕賜興教禪院……”
這是在綿州的一份有關“傳法住持”的官方文書,也就是相當于今日之資格證書。此記十分完整地反映了“傳法主持”申準文書經上經下的全過程,展示出宗教管理的制度化特點。
首先從傳法可以看出,巴蜀地區是高僧傳經布道的通道,來自各處的僧人在這里進行傳法,從而會吸引一批信徒。然后是“傳法住持”資格的取得,需要經過一系列步驟。要求傳法人必須德才兼備,還要有一個法定審核程序。須由寺院申報州僧司,州僧官都僧正再報禮部,經禮部奉敕準予給牒,乃下發州長官“使州”,再轉給受牒僧人。這便是要拿到“傳法住持”資格證要經歷的一個程序。但是不知何因,這個“傳法住持”證書,州政府沒有發出,于是就提出了第二次申請,在宋元豐四年(1081年)賜給并刻諸石。
這種僧官制度由來已久。僧官制度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后秦,當時的職稱為“僧正”,又稱“僧主”。南北朝以后,歷代基本上都承襲其制,只是職稱隨朝代而有變更。僧官制度發展至此,可說已漸具雛形。
僧官制度應該說是隨著佛教傳播范圍的擴大而出現的,由于佛教日益迎合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從而促使人們形成一個個社會團體。先開始是以一種社會信仰的方式,或更多展現的是一種文化。但是后來,隨著規模擴大,眾多信徒已經匯集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之后便成為一種社會組織形式。
之前的僧官制度只是一個雛形,到了宋代則呈現出制度化、專門化的趨勢。在宋代,形成了一套中央對地方僧官的管理體系,中央對佛教事務進行多層次管理。其中中書和門下掌管賜給紫衣、師號及修建寺廟的名額。對僧人的籍冊、受戒文牒的管理,以及度牒發行的監督則分屬于不同的部門。這是宋代統制佛教事務的措施,與宋代中央官制的設置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將具體的職能分得很細,讓各個部門可以相互制約、相互監督。而地方的僧官制度,對地方僧官的稱謂雜多,名號各異。
一般說來,州縣都會設僧正司,以僧正為首。而在州縣之外,與佛教有密切聯系的天下名山也設有僧正一職,管理一山的教團,其權責更勝于住持。比如說在五臺山當時就設有僧正,并且受到皇室的重視。唐末禪宗興起之后,便讓住持來主管寺院。宋代以來,各寺漸置住持,寺務一般由住持選任的幕僚分擔,因此,寺院僧職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至于僧官的選舉方式,宋代以試經的方式來選補僧官,具體制度和程序都是比照著科舉制度來制定的。
從宋代的這種僧官管理制度可以看出,由地方到中央的一個體系,相較于之前的管理制度來說,更加系統化。不僅有了僧官制度分化,還有了對于僧官的選拔、僧官的監督等各方面具體的制度設定。
以在綿州的這一個具體的審批過程為例,其展示的是綿州對僧人事務的管理,同時也是對巴蜀地區僧官制度施行的一個展示,旨在以此揭示宋代對于佛教管理的制度化趨勢,在之前的基礎上又邁進了一步。
隨著禪宗的出現和演變、佛教信仰的世俗化,讓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人數已經多到成為一種社會力量和組織時,便需要相應的機構來進行制度化管理。而宋代分設中央與地方的佛教管理機構,也從側面反映了地方信仰佛教人數眾多、佛教影響范圍的廣大。
宋代對巴蜀地區佛教的管理,從制度上來看,是對以前制度的接續發展,但又展示出更為細致和專門化的特點。從中央政策在巴蜀地區施行的情況,可以看出佛教在巴蜀地區的接續發展。
四、結語
佛教在巴蜀地區由隋唐到宋代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相對連貫的過程,沒有受到兩次割斷的影響。在宋代時,這種接續發展引導著佛教在四川成為勢力最大的宗教,從而展現出佛教在四川的繁榮發展。而后由于信徒眾多,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佛教管理措施,中央和地方均設置有僧官制度,用于對佛教事務的具體管理,其充分反映了佛教在宋代的廣泛影響,以及佛教的世俗化趨勢。
參考文獻:
[1]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宗教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龍顯昭.巴蜀佛教碑文集成[M].成都:巴蜀書社.
[4]王大偉.論中國禪宗對神圣性戒律與世俗性清規的需求[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3-57.
[5]孫健.中古巴蜀佛教的宗派空間與分異研究[D].西南大學,2016.
[6]志道.中國古代的佛教僧官制度[J].佛教文化,2005(2):75-77.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