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凱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道德教育思想體系嚴謹、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虛壹而靜是荀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內容,部分學者通過認識論的觀點來認識虛壹而靜,文章則把虛壹而靜作為道德修養的方法來對其進行重新梳理和認識,從實施前提、具體內容和主要作用三個方面對其進行探究。
一、虛壹而靜道德修養方法的實施前提
在《 荀子·解蔽 》篇中,荀子對虛壹而靜道德修養方法做了具體論述。筆者認為,虛壹而靜作為道德修養方法的實施前提有三個方面,一是人易遭受蒙蔽,二是人需要明道,三是人需要端正本心。
首先,人容易被思想所迷惑,人的思想只愿意相信自己所擅長、熟悉、喜愛的事物,并且只會被這一面所迷惑。對人親近會被迷惑,對人疏遠也會被迷惑,做事只看到開頭會被迷惑,只看到結尾同樣也會被迷惑,好古會被迷惑,好今也會被迷惑,人自身的欲望也會使人被迷惑。因此,荀子得出一個重要結論:只要是事物,它都具有兩面性,而人們的思想往往只會被事物的一面性所迷惑、蒙蔽,這是人思想上的通病。接著,荀子對君主、臣子、學者三種類型的人遭受蒙蔽之后的行為表現做了一番分析,并舉出了具體的例子。荀子認為,君主被迷惑,就會行為混亂,國破家亡;臣子被迷惑,就會貪婪卑鄙、爭權奪利;學者被迷惑,就會認識片面、固執己見。由此可見,蒙蔽給人或者國家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筆者認為,蒙蔽實際上是指道德缺陷。當人在道德上有缺陷而不自知的時候,就會做出一些有悖道德的事情,只有如周文王、孔子這樣的圣人,在道德上毫無缺陷,才能不受蒙蔽之苦,并且這樣的狀態在荀子看來才是真正的幸福。
其次,荀子認為人需要明道。他認為:“何為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則不可道而可非道。”道是指大道,也就是道德。荀子指出,人不了解大道,就不會肯定大道而認可不合大道的東西,心中了解大道,然后肯定大道,才能固守大道,禁止不合大道的東西。而明大道是指掌握道德知識,掌握道德知識是解除蒙蔽的重要方法,普通人只有明白了什么樣的行為是符合道德規范的,才能真正擺脫蒙蔽之苦。
最后,人還需要端正本心。荀子把心看作是身體的主人,它可以發號施令而不接受任何命令,心的意志是不會被任何事物改變的。但心認識的事物博雜,人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會一心二用,這也是很多人在認識事物過程中的缺點。荀子曰:“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心分散了就學不到知識,偏頗了就不精確,一心二用就會疑惑。因而,人要學會端正本心、專心致志,這樣才能正確地去認識一件事物。在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中,端正本心,最重要的一點是改變人對道德學習的認知和態度。部分人對道德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道德學習在實際生活中作用不大,不能專心致志地投入道德學習中去。所以,在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中,只有理解和重視道德學習,才能真正地提升道德修養。綜合來看,荀子虛壹而靜的道德修養提升方法有三個重要實施前提,一是人普遍都有道德缺陷,二是人需要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識,三是人要提高道德認知水平和有個好的學習態度。
二、虛壹而靜道德修養方法的具體內容
荀子認為,虛壹而靜道德修養方法的具體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虛空,即道德修養提升的三個階段。二是專一,即道德修養提升的具體方式。三是安靜,即道德修養提升的內外環境。
首先,荀子對虛空的釋義為:“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己臧害所將受謂之虛。”人生來就有知覺,有知覺就有記憶,有記憶就有儲藏;所謂虛空,即不用所儲藏的認識來損害將要接受的知識。因而,荀子把虛空看作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從無再到有的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在這個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中,第一階段是從無到有。人們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中會接受一定的道德教育,養成一定的道德習慣,這種道德習慣的養成與人們所受的教育以及周圍的環境有密切關系。同時,荀子所主張的性惡論也強調人天生是不具備道德的,所以,虛空的第一階段是指人的道德從無到有。虛空的第二階段是從有到無。人們在接受了一定的道德知識后,將道德知識轉化為記憶,這種記憶深深地映在人們的腦海中,成為一種道德行為認知,在面對和處理事情的時候往往以這種道德行為認知來做符合道德的行為。但部分人的道德認知和水平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提升后會停滯不前,所以,在道德學習停滯之后,人們的道德認知只會依賴于先前的學習所獲取的經驗,因而,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又從有到無。道德修養提升的第三階段是從無再到有。在道德學習停滯之后,有些人依然會使用不同的方法繼續提升道德修養,直到可以做他人的榜樣和教導他人為止,如古時候的圣王堯、禹等人,最終成為天下人的道德榜樣。所以,第三階段的道德修養提升是從無再到有。
其次,所謂專一是在荀子看來是指“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即不讓對那一事物的認識來妨害對這一事物的認識就叫作專一,這也是虛壹而靜道德修養提升的具體方法。筆者認為,專一作為提升道德修養的具體方法發揮了三個方面的作用。其一是人們后天所處的環境對道德水平和道德認知具有重要影響。專一可以使人們在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中不受外在環境和先前所具備的道德認知影響,專心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其二是不同的人道德認知程度和積累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中需要專心地對新接受的道德知識進行理解、消化,這樣才能真正地讓新的道德知識成為自身道德修養的一部分;其三是道德修養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在荀子看來,古時候的圣王堯、禹等人通過自身不斷地積累善行,才在日后成為所有人的道德學習榜樣,成為圣人。因而,道德修養的提升是一個不能間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專一的態度,才能真正地達到提升道德修養的目的。
最后,虛壹而靜具體內容的第三個方面,是道德修養提升的內外環境。荀子認為 “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其意是指不讓做夢和胡思亂想擾亂認識就叫作安靜。在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中,主要有內外兩個環境,內在環境是指人的內心的道德認知,外在環境是指社會整體道德認知。在內在道德認知的塑造上,荀子主張不讓做夢和胡思亂想擾亂對道德的認識,如果人常常以做夢和胡思亂想所得的結論作為自己的道德認知,就會使自己的欲望放大,為實現欲望產生很多不符合道德的想法,所以,人在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要摒棄做夢和胡思亂想,使心處于一個穩定安靜的環境。在外在環境上,社會整體的道德認知是由每個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組成的,如果人人都為滿足自身的欲望而做夢或者胡思亂想,那么,社會必然很浮躁,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也不高。因而,安靜的另一層含義可以指外在環境或整體社會的穩定。
三、虛壹而靜道德修養方法的主要作用
筆者認為,虛壹而靜道德修養方法的主要作用有三點,一是提升人們對道德修養的正確認識,二是可以解除因道德缺陷帶來的蒙蔽,三是端正人對道德學習的心。
首先,在使人正確認識道德修養的提升作用上,荀子認為:“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在使用虛壹而靜道德修養方法之后,如果像追求道的人那樣經歷了虛空就會得到道,像奉行道的人那樣專一就會窮盡道,像思考道的人那樣安靜就會明察大道。經歷了道德修養提升的三個階段后,人們就能如古時候的圣王一樣,擁有好的道德品行,甚至成為道德榜樣。在道德修養提升的過程中,要保持專一的態度,不為外物外事所影響,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同時,還需要保持內在和外在環境的和諧穩定,也就是安靜,有一個好的環境才能提升道德修養。
其次,虛壹而靜道德修養方法可以解除道德缺陷帶來的蒙蔽。每個人都會被蒙蔽,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道德缺陷。在經過一定的道德教育后,好的道德品行能幫助人們認識并解決自身存在的道德問題,解除蒙蔽。
最后,虛壹而靜道德修養方法可以端正人對道德學習的心態。在荀子看來,全身心地了解事物是美好的,任何一類事物都不是三心二意所能認識的,聰明的人會選擇一件事情專心去做,所以,在提升道德修養的過程中要端正態度,不要把道德學習的作用看作是可有可無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作者單位 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